講一位我很佩服的朋友,某私募公司副總,收入很高。
但這哥們業餘時間也寫作,還經營了一個公眾號,雖然隔三差五地寫寫,但三年來從未斷更過,因此還吸引了5萬多讀者。
他在業界算是個明星人物,經常出席一些高端論壇,也接受一些採訪,儼然成為公司的代言人了。
我經常調侃他:你真是受虐狂,沒事兒搞什麼公眾號啊,寫作這麼累的事兒,你又不靠這賺錢,何苦呢?
我本以為他要給我吹牛逼,說這是他的一項愛好。
誰知他卻說:我這是留一手啊,哪天公司突然讓我卸甲歸田,我好有個事兒幹啊。
我不屑:「別扯了,你現在這麼火,公司怎麼會讓你涼涼?」
他說:「火啥呀,只不過是一隻稻草狗而已。」
電影《稻草狗》,1971年由達斯廷·霍夫曼主演,2011年再次被翻拍,被稱為暴力電影的經典之作。
一部充斥著暴力與色情的影片,往往都會深受觀眾的喜愛,但我不想過多地討論這部電影,我只想談談這部影片的名字,以及由此隱射而來的聯想。
電影的名字源自《道德經》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本意是老天啊,根本沒啥仁義道德之說,對待所有的東西就像那祭祀的稻草狗,用的時候把你捧得高高在上,不用你的時候隨便踩在腳下。
說實話,也許是我愚笨,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這典故和電影有半毛錢關係
但是,稻草狗的典故,被那朋友引用,我卻覺得非常有意思。
以我對多數企業的了解,還真是存在「稻草狗」的現象。
企業為了營造氛圍,會把業績好、表現突出的人當成標杆,塑造成明星,讓大家瞻仰。
其實這是在構建一種共同想像力,為眾人編織一個夢境,好讓大家去追隨和超越。
但是,一旦那明星跌落神壇,或被別人取代,那人便會如同「稻草狗」一般,不再有人關注,甚至被丟棄一旁。
所以,那朋友的選擇是正確的,他能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的榮耀可能轉眼便成夢幻泡影,給自己備條路,退出時便沒那麼狼狽。
我的另一位朋友,在某知名500強企業工作。
他是一名勤勤懇懇的老員工,靠自己的能力研發了一款新產品。
大家在推廣這款新產品時,把這位員工奉若神明,董事長都多次對他提出表揚,要求大家向他學標杆、做標杆。
在明星效應和創新產品的驅動下,這款產品牆內開花牆外香,當年全國銷售額即達5億!
然,卵的是,那朋友所屬地由於政令限制未能產生多少業績。
更卵的是,我那朋友竟然被淘汰了……
原因是他們團隊短期績效排在後10%,而他走後的第二年這個產品更是為公司貢獻了10個億的收入……
這個集團幾乎所有的分支機構都成為了這款產品的受益人,在大家歡呼雀躍的情況下,沒有人記得他離開公司時老邁而唏噓的背影。
你看,真是這樣,一個人再強大,在公司機器面前都會顯得那麼的渺小......
今天講這個事,並不是想揭露企業的黑暗,但這事兒,不能深說,企業有時也是受害者。
當然也不是倡導你對企業不忠,因為認清黑暗和尋找光明是兩回事。
而是想告訴你,你與企業之間,只是一種純粹的契約關係。當然你需要把自己份內的事兒做好,你要對得起自己的身價。
但是與此同時,既然是契約關係,就有到期日,或者被撕毀的一天。
因此,即使現在的你可能因為出色,而享用著公司的紅利,一切都春風得意,萬事都在股掌之中。
但你仍需要一個清醒的大腦,就像我那個朋友一樣,給自己留一條路。
因為任何事,都存在V型反轉的可能,那時你才知道自己原來只是一隻職場稻草狗。
作者簡介:
徐大維,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著名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 良分文化CEO, 簡書籤約作者。平時給大家解答工作、生活中的疑難雜症,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良叔」。
-END-
每日一圖
這地方大有來頭。
——攝於2019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