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有53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世界遺產項目總數與義大利並列第一(53)。
但是就再這一併列多年未動的時候,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當地時間7月5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會議審議通過將地處江蘇鹽城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該項目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
許多人聽說過北京長城、故宮、頤和園、天壇,聽說過曲阜孔府、孔林、孔廟,聽說過蘇州園林、杭州西湖,但是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相對於這些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好像根本沒有什麼名氣可言。
但就是這樣一處景觀,成為了中國的第54處世界遺產,而且該世界遺產也因之成為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型的自然遺產。
這一好消息雖然聽起來十分突然,但是實際上該項世界遺產的申報工作早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2016年底,江蘇鹽城正式啟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2018年4月,國務院正式同意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作為2019年國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2019年1月,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區域保護地聯盟在江蘇鹽城成立。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17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保爾森基金會等9家社團組織,共26家單位自願申請成為聯盟成員單位。
直到今天(2019年7月5日)才真正的申遺成功。
而且,申遺成功對於中國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因此可以說本次申遺成功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開始。
作為中國第一個溼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