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任硌葉含勇盧宥伊劉坤
6月2日,屈德勝在與大坪村村民聊家常 劉坤攝
謝貴陽:「全年200萬元以上營收沒問題,朱國富現在是真富了」
張林:「巴山大峽谷景區建好後,已經沒有船工了,但有了很多大學生」
覃桃:「現在這個工作每月都有假期,可以照顧住在山下樊噲鎮的父母」
屈德勝:「想起這些年我的青春在山上奔跑,覺得人生有幾個20歲到30歲呢」
耿新翠:「在山裡待的時間長了,對山區的貧困就有了更深的體會」
發源於大巴山深處的前河,是長江上遊水系的重要支流,在四川達州宣漢縣境內切割出一條綿延百餘公裡的大峽谷,兩岸峭壁千仞,人稱「百裡峽」,現名巴山大峽谷。
曾幾何時,這條美麗的峽谷卻把貧困鎖進了群山——宣漢縣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4年,有貧困人口20.58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8.9%,是當時四川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巴山大峽谷片區則是宣漢縣最偏遠、最落後、最貧窮的地區,人均耕地面積僅0.33畝,片區有貧困人口9.1萬人,佔全縣的43%,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最難攻的大堡壘。
但僅僅5年後,至2019年底,宣漢縣貧困人口減少到0.47萬餘人,貧困發生率從18.9%下降到0.44%,於2020年1月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從四川省貧困人口最多的縣到四川省減貧人口最多的縣的重大轉變。
貧困在這裡是如何被戰勝的?
朱國富:現在是真富了
稍有空閒,58歲的朱國富就會坐在渡口風情小鎮「黑灣魚莊」的門前,看公路上車來車往,看前河水靜靜流淌。
幾十年間,他從一個吃不飽飯的山裡娃,到常年漂在水上的船工;從路邊店的小老闆到疾病纏身的貧困戶;從受幫扶對象到如今坐擁上千平方米大型農家樂成為遠近聞名的老闆……
裝修一新的「黑灣魚莊」坐落在前河岸邊的山崖下,營業面積1300多平方米。「裝修花了100多萬元,設計費我就給了1萬多元,你看多值,二樓平臺無遮擋,看前河視野好得很,很多客人愛坐在平臺上喝茶發呆。」朱國富說。院子僻靜處的山泉水中,養殖著數百條娃娃魚,山崖下還有一排蜂箱。
「老朱淡季日營業額五六千元,旺季遊客多時上萬元,全年200萬元以上營收沒問題,朱國富現在是真富了。」朱國富的原脫貧幫扶人、現宣漢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謝貴陽說。
回想從前,朱國福說自己「窮怕了」。「那時候真是『窮山惡水』,靠天吃飯,一家人填不飽肚子。我們這輩人,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富』字,就是盼望過上好日子。」
朱國富的老家在渡口鄉上遊的前河岸邊,公路未通時,木船是山裡人與外界聯通的主要交通方式。1978年底,16歲的朱國富當上了船工,後來買了大船,變成了「船老闆」。
1993年,連接山外的公路通了,朱國富棄船上岸,一家人紅火的日子需要新的支點。大峽谷的壯美風景和豐饒資源,引來了大量遊客和生意人,他們順著公路奔湧進山。這讓朱國富眼前一亮,把家搬到公路邊,開起小商店,後來又有了小型農家樂。2012年,朱國富的獨子因車禍去世。失去了頂梁柱,農家樂也就關了。
「感覺要被困死在大山裡了。」朱國富說,上有老父和癱瘓的老母,下有孫兒孫女,全家都指望他,他卻身患痛風、高血壓、糖尿病,每天自費藥就要100多元。
2014年,朱國富家被評定為貧困戶。一年後,他借了十多萬元,在老家開起「黑灣魚莊」,當年就脫了貧。
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宣漢確定了以旅遊扶貧開發帶動山區脫貧的思路,總投資上百億元的渡口風情小鎮、土溪口水庫生態觀光區等項目陸續在大峽谷開建。
2018年,宣漢縣土溪口水庫移民安置工作啟動。土溪口水庫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設徵地涉及巴山大峽谷區域的渡口、龍泉2個土家族鄉。
2019年,朱家搬遷至渡口風情小鎮,並用搬遷補償款購置裝修了全新的「黑灣魚莊」。
「我算是趕上好時代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朱國富反覆說,再苦再難,人還是要靠自已,不要等、靠、要。「『提拔提拔』,別人提你,你自己也要拔嘛。」
【記者觀察】從吃不飽飯到解決溫飽,從溫飽到因病因災返貧,從貧困到小康,朱國富見證了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工作對貧困地區農民命運的改變,更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踐行對人民的承諾的過程。這是歷史,也是未來。
我們同時感到,脫貧攻堅需要地方主官的擔當和實幹,需要貧困群眾的拼搏和志氣。面對深度貧困堡壘,宣漢縣委、縣政府確定了把旅遊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實施「開發扶貧」「全域旅遊」戰略,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依託文化旅遊實現脫貧奔小康的路子。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一期建成開園以來,已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85億元。
張林:沒了船工,有了很多大學生
1993年,四川電視臺導演王海兵以百裡峽老船工「張家長」(張庭興)一家的生活狀態為主線,拍攝了紀錄片《深山船家》,用鏡頭記錄下巴山群眾在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下,生生不息的動人故事。紀錄片播出後,張庭興和他的兒子們在巴山家喻戶曉。
27年過去,張庭興已因病於2018年去世,他的兒子張國均則從當年紀錄片中的生澀青年,變為47歲的持重漢子,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老家在渡口鄉上遊的龍泉鄉梨坪村,從16歲開始就跟著父親跑船,從龍泉鄉上遊的雞唱鄉到下遊的樊噲鎮,順水1天,逆水3天。」張國均說,後來公路通了,不跑船了,他就和妻子到外面打工。直到2014年回老家。
張國均的妻子林恆說,回村當年,因負擔兩個女兒上學和治療當年跑船落下的病,花了不少錢,家裡被定為貧困戶。「國均後來跟著三哥在巴山大峽谷建設工地上做工程,逐漸有了收入,治病也納入了農村醫保,不久也脫了貧。」現在,他們的大女兒在西華大學讀公費定向生,二女兒上初中。
張國均口中的「三哥」張國富是幾個姐弟中學歷最高的,中專畢業,也是五兄弟中唯一沒當過船工的。他頭髮打理得鋥亮,快人快語,見多識廣。
2001年左右,百裡峽已通了公路,船工們失去了往日的營生。張國富靈機一動,牽頭成立了漂流隊。「生意好時我管理著幾十號人,所以說多讀點書出去闖一下還是好。」
2016年,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開始大規模建設,頭腦靈活的張國富又成立公司承建工程。同當年的「窮兄弟」朱國富一樣,張國富現在也真富了,剛買了一輛20多萬元的轎車,四處洽談業務,還在宣漢縣城購買了商品房。
「以前是真窮真苦,我在樊噲鎮讀初中時,走山間小道回龍泉的家要10個小時以上,經常餓得『偷』路邊的紅薯吃,現在開車20分鐘就到了,高山村社都通了水泥路。」
當年的中專畢業生張國富深知讀書的好處,女兒考上大學後,他現在又守在兒子身邊。「一定要讓他考上大學。」
張國均的大女兒張林活潑開朗,父輩、爺爺當船工的故事,她還是從紀錄片裡知道的。「巴山大峽谷景區建好後,已經沒有船工了,但有了很多大學生。」
她說,爺爺張庭興的15個孫輩中已經有了5個大學生,「還有好幾個在讀中學,考上大學沒問題。」
【記者觀察】扶貧先扶智,從根本上消滅貧困,抓好貧困地區的教育是關鍵。張庭興一家從祖祖輩輩的船工到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大學生,有家庭的重視和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當地對教育的持續投入。宣漢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配優配強各級學校硬體設施和師資力量,全面兌現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雨露計劃」等各項教育政策,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7萬多人(其中,宣漢戶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近3萬人)全部入學,義務教育實現「零輟學」;2014年以來,全縣共有4.2萬餘名學子考上大學,讓數萬個家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願望成為現實。
覃桃:返鄉農民工的新生活
26歲小夥覃桃的臉被陽光曬得黝黑,說話時透出些靦腆。他是羅盤頂景區的觀光車駕駛員,兼職解說員。
羅盤頂景區位於巴山大峽谷的一處制高點,是大峽谷旅遊扶貧項目的重點工程。
2019年10月,山下通往羅盤頂的索道正式運行,在外地打工的覃桃聽說家鄉發生巨變,便回到老家。
「我16歲就出去打工,剛開始在鐵路工地上幹活,一根鐵軌好重好重,扛一次肩膀要痛好久。好多工地幹一年下來還經常拖欠工錢,別提多苦了。」覃桃說這些時總不自覺地要去揉一下肩。「現在這個工作很穩定,包吃包住,收入也不錯,關鍵是每月都有假期,可以照顧住在山下樊噲鎮的父母。雖然遊客多的時候一天跑幾十趟車,但比起在外面漂泊打工心情要愉快多了。」
巴山大峽谷景區旅遊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大峽谷片區的農民。有的開民宿、餐廳,有的搞景區設施維護,有的在景區企業務工。
46歲的張開瓊曾是貧困戶,脫貧後在渡口風情小鎮經營一家小超市。她同時還是一個「包工頭」,組織鄉親們在景區工地務工。「沒搞旅遊扶貧開發前,我們是看天吃飯,除了外出打工,看不到什麼出路。現在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有了穩當的靠山,外出打工的鄉親們紛紛回鄉務工或創業,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
【記者觀察】脫貧後如何防止返貧?如何構建並完善農村經濟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記者注意到,宣漢縣把文旅扶貧的長遠效益與脫貧計劃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構建景區建設與脫貧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出「資源入股、勞動就業、經合組織、經營幫扶、農旅帶動、文旅融合、廣廈行動」七大脫貧模式。僅在景區建設期間,就帶動3.8萬餘名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截至目前,巴山大峽谷片區貧困人口已減少到2500餘人。當地還狠抓就業增收,建立就業精準扶貧信息化管理平臺,開展扶貧專項技能培訓,開發5200多個脫貧攻堅公益性崗位,讓部分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屈德勝:我的青春在山上奔跑
「我們這兒的木瓜、蜂蜜可安逸了。」自打見到記者,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屈德勝,就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村裡的土特產。
屈德勝1987年出生在大巴山區的農村,兒時的窮苦經歷讓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理想一直在他心中激蕩。2015年,他惜別剛剛生了小孩的妻子,來到大坪村擔任第一書記。
大坪村位於大巴山深處,曾是宣漢縣最偏僻貧困的村子之一。「鬼見愁」「蛇倒退」「鐵門檻」等陡峭懸崖的名字讓山民望而生畏;「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上山霧裡鑽、下山到潭邊」是大坪村人民祖輩生活的真實寫照。2014年,該村有貧困人口52戶172人,貧困發生率達27%以上。
屈德勝剛駐村時,村裡僅餘100多人在家,其中30餘人殘疾或重病臥床。村裡沒有通信信號,也沒有清潔水源,村民飲用的是發綠的天坑水,一年很難洗一次澡。
為解決用水這個老大難問題,屈德勝同村幹部滿山尋找水源,爭取到60萬元專項資金後,他和村兩委組織村民投勞,連續奮戰60個晝夜,安裝管網3000餘米、建成200立方米蓄水池2個,結束了大坪村世代飲用天坑水的歷史。通自來水那天,村民們激動地自發放起了鞭炮慶祝。
因為特殊的地勢,大坪村僅有30%的土地可以種玉米和土豆。在縣農業農村局改良站工作的屈德勝有了專業優勢的用武之地,將能耐乾旱、瘠薄和高溫的皺皮木瓜,變成村民們的「致富果」。他邀請縣茶果站、林業局的專家來村裡「把脈」,將相對集中的100畝木瓜林進行示範整改,讓村民到示範田集中學習。那年村裡的木瓜產量提高了20%以上。
如今的大坪村,一些石縫都種上了木瓜。為了穩定銷售價格、形成規模效益,屈德勝還探索成立了皺皮木瓜種植專合社。到2019年底,全村木瓜及木瓜苗年均銷售收入突破150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但凡村民有事找,屈德勝能跑步過去就絕對不走。「想起這些年我的青春在山上奔跑,覺得人生有幾個20歲到30歲呢,通過這四年多的努力,在這片山上,我找到了成就感。」屈德勝說。
【記者觀察】脫貧攻堅,繞不開一個名字——「第一書記」。在扶貧開發中,宣漢縣有1.6萬餘名幹部結對幫扶所有貧困戶,壓緊壓實各幫扶主體責任。在景區建設最困難時期,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幹部喊出「擼起袖子加油幹、敢叫天路出深山」,260餘支施工隊伍、3萬餘名施工人員在懸崖峭壁邊挖石開路、在崇山峻岭間鑿洞修隧、在滔滔江水上立樁架橋。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就在脫貧攻堅的一件件實事中得到體現,讓群眾真真切切體會到「四個自信」。從屈德勝身上,我們看到,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層主戰場,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後備幹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是夯實基層發展和治理基礎的一劑良方。
耿新翠:「蘑菇姐姐」新使命
耿新翠今年48歲,2012年從瀋陽農業大學蔬菜學專業博士畢業後,來到了位於大巴山腹地的宣漢縣食用菌研究所工作。
「這裡背靠菌類資源豐富的巴山大峽谷,過去,菇農只能依靠祖輩口口相傳的經驗種植,產品跟不上市場需求,長期處於『守著金飯碗討飯吃』的狀態,非常需要專業人才。」宣漢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羅本權說。
「我要把專業知識落到田間地頭,助力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耿新翠紮根山區,一幹就是8年,人稱「蘑菇姐姐」。
耿新翠每天沾泥土,帶露珠,從事菌種製備、品種選育、野生菌分離培養、糧菌高效複合模式試驗……她和同事編制了達州市首部食用菌栽培標準化操作規程,從食用菌栽培場所的選擇和設計,到栽培料的製作裝袋,再到菌種的培養和病蟲害防治,為宣漢食用菌產業標準化量產提供了標準,農戶所種菌菇的品質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6年,耿新翠和同事選育的木耳品種達耳1號,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審會審定。「達耳1號利用野生品種通過馴化選育出抗逆性強的新品種。」耿新翠告訴記者,這一新品種填補了宣漢縣沒有自主選育食用菌新品種的空白,而且品種的特性更加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更適合本土栽培。
如今,食用菌產業正成為宣漢縣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耿新翠於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在山裡待的時間長了,對山區的貧困就有了更深的體會,很多時候就是受制於山地條件,農業現代化程度低,勞動生產力低下。」耿新翠說,在山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特別需要在產業規劃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著眼整個區域進行統籌規劃、穩定發展。「鄉村振興的任務也很重,我又有了新使命。」
站在羅盤頂上,遠眺巴山風景如畫,寂靜千年的群山,已經沸騰起來。
【記者觀察】脫貧後實現鄉村振興,關鍵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聚焦脫貧戶增收主線,因地制宜抓發展。宣漢在抓文旅扶貧同時,狠抓農業產業,發展牛、藥、果、茶、菌等特色產業,大力推動各鄉鎮積極打造千畝產業示範園和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截至目前,宣漢縣牛存欄16.13萬頭、中藥材種植面積25萬畝、水果種植面積19.25萬畝、茶葉種植面積18.2萬畝、食用菌生產規模3.2億袋,成功建成3個脫貧攻堅引領區、1個鄉村振興示範區,讓有生產能力的貧困人口都有了產業增收項目。
我們同時感到,鄉村振興還需要更多耿新翠式人才。要讓願意留在鄉村的人更有信心、願意建設鄉村的人大展身手、願意振興鄉村的人更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