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雅入骨
文房賞石自天成
中國文化歷史淵源流長,自古以來,帝皇將相,文人墨客都有品賞、收藏文房雅玩的情趣。文房用品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開創和傳播了東方最具魅力的書法和繪畫藝術,其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與藝術內涵。
文房類賞石是文人賞石具有較高境界的收藏題材。文房系賞石以獨特的神韻和風採,精美博深的藝術造型,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吸引了觀賞石藏家的激情和遐想,並延續著千年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現代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崇拜。通過畫面石、造型石或者是小品組合的表現形式展現出文房用品,即筆、墨、紙、硯、筆格(筆架)、筆筒、鎮紙、筆洗、水盂、水滴、印章、擱臂等。
從史料上來看,石文化在夏商周就已經開始萌芽。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挖太液池,堆石築三島,開啟了帝王玩石的文化。賞石文化自唐宋時期已蔚然成風。文房雅石的欣賞、收藏歷史也與文房誕生逐漸普及。
《舊唐書·牛僧孺傳》載,「嘉木怪石,置之所延,館宇清華,竹木幽邃」。這說明了園林置石由置於庭院而演變為廳堂、几案的供石,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形。
南唐第三任國君李煜,愛石成癖,其書齋藏有名石「寶晉齊研石山」和「海嶽庵研山」,他在兵臨城下,江山易手之時,仍返回皇宮,寧願當俘虜也要帶上「靈璧研山」再逃命。
宋徽宗趙佶,愛石成癖,在汴京修建艮嶽,搜羅奇石異峰。莊綽在《雞肋篇》中說,「上皇始愛靈璧石,既而始其一面,遂取太湖,然湖石粗而太大,後有厥於衢州之常山縣南私村,其石皆峰巖清潤,可置几案,號為巧石」。宋徽宗的偏好更促使了供石的發展。
南宋趙希鵠所作《洞天清祿集》,在描述文玩章節中就列有「怪石」一節,說靈璧石、英石之類供石,「可登几案觀玩」。
許多著名文人在書齋中玩石、藏石、品石,如米芾之痴石,天下聞名,為了得靈璧石,他到漣水任職藏石、賞石,整日呆在文房書齋,甚至在袖子裡時刻把玩文房石。
更有甚者,有些文人雅士,因為集藏奇石,便以石命齋,留下了不少佳話。蘇東坡任定州知府時,收藏有一塊雪浪石,特地命書齋為「雪浪齋」。
及至明代,為几案石配座已很普遍,供石已成為文人書齋清供常有之陳設。
清康熙陳淏子刊有《花鏡》六卷,其中「花園款設」特別提到了「堂室坐幾」的陳設要點:「几上置英石一座,置舊端硯一,筆筒一,筆規一,古窯水中丞一,或古銅硯山一,或英石……」可見,當時供石在文房陳設中的重要位置,也為後世文房類觀賞石組合提供了借鑑。如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東坡肉石」就石乾隆的案頭清供,文房賞玩。
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一生好石,書齋題名「與石居」,書房桌櫃擺滿了石頭,自賦詩曰:「吾生愛好石,謂是取其堅。掇拾滿吾居,安然伴石眠。」
從古至今,中國人就對石頭有著深厚的情結和獨特的審美。放置在案頭的石頭,小而精巧,深受文人雅士們的喜愛,也成為文人書齋重要的几案之玩。
書房,是最貼近文人精神世界的地方,是以物明志、承物修心的心靈處所。文人們將奇石配上精巧的底座,再經過藝術加工,放於廳堂或几案之上,以示孤芳自賞和高風亮節的品質。
文房器用,向來最是考究。以物映心,容不得絲毫大意。文房賞石,既是不可少的陳設,也是文人精神的重要載體。
文房賞石一般指適合於案頭陳設的與書房文化用具、文房雅玩相關的天人觀賞石及觀賞石組合,文房賞石以精緻小巧、奇巧形象、清雅細膩的小品石和案頭石為主,其特徵表現為:質好,韻佳,文氣、象形、類物。當前,這類石頭本身也逐漸成為文房陳設、品玩、鑑賞的對象,人們用石頭進行創作組合,將它們變成案頭清供、文房雅玩。
文房賞石單體石講究質地皮殼,要求包漿清潤雅致;清供石講究配座,突出石頭的文氣和雅意。文房組合要追求以「形」作為載體,比例恰當,同石種,同類型,追求一種寧靜高原、出塵拔俗的審美意境。意與古會、構思合理、搭配精巧、韻味高妙的組合也往往成為文房石創作成功的關鍵。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展,文房類觀賞石已經不再是帝王將相、名門望族、文人士大夫們的審美娛樂,人民大眾也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和審美精神生活,文房類觀賞石己經成為了大眾賞石重要的收藏主題。
我們收藏、玩賞文房類觀賞石,應當不重材質重特色,不重金貴重清雅。文房賞石的組合,須要精心選擇類似文房器物形態的觀賞石,體現出書齋文韻。文房賞石並非僅僅是一種象形模仿,還需要充分展示石頭的器物之美,營造環境氛圍和凸顯文房雅氣,讓人與石的在文房書齋中意與古會,煥發出文化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