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在家,我在日本做媽媽

2021-02-08 一覽扶桑


金澤街頭,一對年輕的日本父母(圖|庫索)


11月3日是「文化之日」,去愛知縣明治村參加一個活動的途中,我路過了西春町。

 

西春町是我在日本的頭十年生活的地方。我的女兒mii在那兒出生,一直到6歲才離開。她上的是西春町幼兒園,整個西春町內大大小小兒童公園裡的鞦韆和滑梯,都被她蕩蕩滑滑玩了個遍。

 

每天大清早急匆匆地將2歲半的mii送進幼兒園,然後急匆匆地趕去工作,然後下午3點之前又急匆匆趕去幼兒園接mii回家,回家路上路過超市去買菜、路過兒童公園領著mii玩耍,晚上等mii入睡之後,開始寫文章、上網更新博客——這就是我當時的全部生活。


上月路過的西春町幼兒園


在日本,3歲之前送孩子進幼兒園,是需要母親的工作證明的。而且,原則上孩子們在幼兒園吃完午餐之後,就差不多要開始收拾東西回家了——mii當時所在的幼兒園,小班孩子下午3點回家,大班孩子則是下午4點(地區不同,也許幼兒園規定不一樣)。換句話說,實際上只有上午的時間孩子們是呆在幼兒園的。對於家庭主婦媽媽來說,這一個上午正好可以用來做家務和打掃衛生。而對於全職媽媽們來說:意味著還必須向幼兒園提交託兒延長申請:一般小班可以延長到晚上6點,大班可以延長到晚上7點。

 

mii在2歲半左右上小班時,我在西春町辦了一個中文教室,因為只能上午開課,所以稀稀拉拉總是只有三四個學生,而且還都是退休之後無所事事的大伯大爺們。這樣的中文課當然不太好玩,所以硬撐了二年就關閉了。之後我找到一份在貿易公司做翻譯的工作,工作地點在名古屋車站附近。那時候mii長到5歲了,開始上幼兒園大班,我向幼兒園出示了工作證明,提交了延長申請,可以到晚上7點再去幼兒園接mii回家。 


從公司到幼兒園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這意味著我必須每天傍晚6點一到,就得準時下班——對於熱愛加班的日本人而言,準時下班簡直就是一條大罪:尤其我所在的那個部門,部長是從大阪總部單身赴任過來的,家人都居住在神戶,他只在每個周末回家。所以,從周一到周五,這位部長每天都特別積極地加班——因為他下了班也無處可去,倒不如每天加班打發時間,還能留給公司大老闆一個積極工作的好印象。


mii的幼兒園(外觀)


我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位部長在每天早上趕到公司說的第一句,通常是:「俺昨晚可是工作到了凌晨一點才回家,睡覺時已經凌晨二點了!」

 

偶爾部長下班也會比較早:「俺昨晚12點不到就回家了。」

 

既然部長如此努力加班,那些想在這家公司長久幹下去的人、尤其是年輕的男職員,都不得不留下來陪著部長一起加班——儘管有時候大家並沒有那麼多活要幹。我就親眼看到過一個剛剛進公司一年的新職員,為了陪部長加班,將早就統計好的數據報告,翻出來重新統計一遍。

 

這種加班方式,在我看來就是日企的大鍋飯。我非常不習慣。作為一個做事認真而且幹活麻利的人,早上9點上班,到下午6點準時離開,工作時間內,我可以埋頭苦幹將當天必須完成的工作都出色地完成好,完全不需要加班。但我所在的部門,人人都在加班,只有我一個人一到6點,就猴急著要去接孩子。如此格格不入,這家公司顯然不是我的長留之地。最令人不忍心的是:每天mii同學都必須餓著肚子在幼兒園等我等到晚上7點——尤其是在冬天,牽著她冰涼的小手回家,想到她眼巴巴地呆在幼兒園等我去接她,我就眼眶發紅。幹了一年半之後,我便從這家公司辭職了。


等候媽媽下班的mii


所以,我現在能成為一名專欄作家,從某種意義上,全拜日本企業的這種加班文化所賜——辭職回家不久,正好國內出版社找我出版博客文集,接下來又有媒體邀我寫專欄,於是,我就順理成章地開始了在家的寫作生活。如果日企對於有孩子的女性稍微照顧一些,我應該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

 

當然,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據說現在的日企對於有孩子的女性照顧多了。而且為了重振日本經濟、改變日本少子化的局面,現在的安倍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例如擴大託兒設施、以地域為單位,推廣促進社會和企業的育兒支援;增加產假日期、導入「爸爸媽媽育休計劃」,鼓勵爸爸們也育兒休假分擔家務;並且考慮到一部分家庭的經濟狀況,近年內還即將實施幼兒園免費制度。

 

不過,這些看起來非常體貼的制度,實施起來並不特別理想。例如說:如果按照安倍政府所提出的方案,生一個孩子可享受三年育兒假的話,依此推算,每隔兩年生一個孩子,生三個孩子便可享受九年育兒假。有哪一個公司老闆,可以忍受一名女職員每隔兩年就休三年假?

 

mii的幼兒園(內部)


而且,按照新的育兒支援制度,家有小孩子的,按法律規定不能隨便安排加班、工作不能超時、女職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方便申請「短時間勤務」,而公司老闆必須遵循法律和規定予以配合,等等。

 

作為一個法治國家,日本的公司老闆當然會尊法守法予以配合。但也理所當然不可能對女性委以重任。因為企業的核心是要盈利。要盈利,就必須有一心一意、工作永遠擺在第一位的員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日本女性在公司很難得到重用,升遷機會也比男性少得多的原因。自身能力當然會是一個因素,但育兒和工作,這兩者之間無法很好協調,也是一個重要理由。因此,對於普通日本女性而言,如果看不到更多的工作前途,而丈夫的收入又足夠養家的話,在工作與孩子之間,年輕媽媽們理所當然會選擇辭去工作,回家照顧孩子。

 

 日本現在流行「喪偶式育兒」,指的是父親不在家,母親獨自照顧孩子的家庭(圖|庫索)


在絕大部分日本人的思維意識中,照顧孩子是母親的天職,很少依賴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日本的爺爺奶奶輩,很少像中國的爺爺奶奶一樣,認為自己有照顧孫子孫女的責任與義務。爺爺奶奶可以偶爾幫忙,但自己的孩子應該自己負責,這是日本式的育兒觀。所以,在日本街頭,經常可以看到年輕日本媽媽一個人拖兒又帶女,但很少看到爺爺奶奶們在街頭逗娃遛孫子。


有人一定會問:孩子爸呢?一般家裡有了孩子之後,父親得更加努力拼命工作,掙錢養家,哪裡還有多餘的時間幫忙照顧孩子?我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居住在名古屋的時候,mii爸爸單身赴任在大阪工作;等我們也搬到大阪一家團聚時,mii爸爸又被派遣到海外單身赴任了。所以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喪偶式育兒」,指的就是這種「爸爸不在家」、母親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獨自照顧孩子的家庭了。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為《我能成為專欄作家,全拜日本企業的加班文化所賜》,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唐辛子專欄



唐辛子,旅日華人作家,著有《日本女人的愛情武士道》等。


相關焦點

  • 爸爸不在家,我在日本做媽媽
    而且,原則上孩子們在幼兒園吃完午餐之後,就差不多要開始收拾東西回家了——mii當時所在的幼兒園,小班孩子下午3點回家,大班孩子則是下午4點(地區不同,也許幼兒園規定不一樣)。換句話說,實際上只有上午的時間孩子們是呆在幼兒園的。對於家庭主婦媽媽來說,這一個上午正好可以用來做家務和打掃衛生。
  • 我想跟爸爸,媽媽養不起我!
    「我想跟爸爸,媽媽養不起我!」如果這句話出自於你的孩子之口,作為媽媽的你,你作何感想呢?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媽媽滿腹委屈的留言,她在朋友圈這樣寫道,以前我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有了女兒後你說你養我,好美麗的誓言,我在家裡照顧著我們的女兒,還有你的爸爸媽媽,我把自己的夢想全部扔掉,可換來的卻是黃臉婆,我一直以為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最後換來的卻是你的嫌棄。
  • 「小小男子漢」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安心工作,我一個人在家不怕
    「最近有一種新的病毒,很多醫護人員都抗戰在第一線,我的爸爸媽媽也在第一線,我雖然不舍,但也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這樣也是對他們努力最大的回報,雖然我想爸爸媽媽,但一想到那些更需要他們的病人,我又希望他們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
  • 用「媽媽不在家指南」帶娃這個爸爸當得挺舒心
    「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你倆要和諧相處哈,爸爸帶寶貝期間注意飲食,當然,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寶貝教爸爸做的哈!」這段話源自太原市民侯先生朋友圈曬的兩張圖片,圖片標題為「媽媽不在家之二」。原來侯先生的愛人要出差一個星期,因為不放心侯先生和女兒相處,所以製作了這份「指南」。
  • 中國爸爸為什麼不在家?心理專家的解釋,從全新角度幫助媽媽!
    作者:寶寶知道成長育兒媽媽給換衣服,媽媽給做輔食,媽媽給講故事,媽媽陪上興趣班……無比多中國媽媽,都惱怒於同一個問題:爸爸各種忙,經常不在家,管孩子,幾乎全都是媽媽的事!更有人將這種相當普遍的夫妻關係和家庭場景概括為: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陪我,我就長大了
    父母一直忙忙碌碌,可是,孩子只想說:爸爸媽媽,再不陪陪我,我就要長大了。忙碌,是每個「打工人」的常態,對已經是父母的人而言,這是他們的標籤,無時無刻不在圍著工作轉。當然,這是無奈之舉,背著生活這個碩大的包袱,速度稍微慢一點,都會被生活嗤之以鼻。
  • 繪本推薦閱讀:媽媽不在家
    媽媽不在家時候,小朋友們可以無法無天,也可以懂事體貼。如果平常父母引導的好,小朋友會比有些大人還要懂事,還要更有責任感。小朋友們可以在周末不上學時,幫著爸爸媽媽幹一些家務活,可以在吃飯時,幫著拿碗筷,在媽媽掃地時,幫著扔垃圾,每天爸爸媽媽那麼辛苦,我們應該體諒他們。1,今天鴨媽媽出門了,鴨爸爸給孩子們做早餐。廚房傳來「咚咚,哧啦,譁譁......」的聲音。
  • 【宜蘭日記】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
    ● 這是一所「逆天」的學校● 這是一所創造奇蹟的學校● 這裡有我們十三年的堅持、堅守……•宜蘭•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晴今天是我來這兒的第二天想想來的時候衝爸爸發脾氣,還說了許多很幼稚、不懂事的話,本來這個年齡應該和正常孩子一樣上下學,可我沒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在家裡我是姐姐,我有弟弟妹妹,卻沒能給他們做一個好榜樣,經歷過很多次這種想家的經歷,很不好受,卻始終讓爸媽寒了心,讓他們操碎了心。
  • 一個8歲孩子的心聲:我想要爸爸媽媽離婚,我想要媽媽快樂
    前兩天,在知乎上刷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那些所謂的為了孩子不離婚的父母?其中的高贊回答,這樣寫道:高三畢業那年暑假,我幫著媽媽離了婚。如今,已經過去8年,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只是後悔自己做得太晚太晚。
  • 男子長大不談戀愛,每天只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爸爸:我承受不了
    導語:男子長大不談戀愛,每天只喜歡和媽媽在一起!爸爸:我承受不了父母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男孩成家立業、女孩嫁人有一個好的歸宿。這樣的話,也算是完成了父母一輩子的心願!雖然有些孩子不想過早的談戀愛,結婚。
  • 爸爸媽媽加油!泗水少年道心聲:「我們在家很聽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泗水少年看到爸爸媽媽起早貪黑參與「戰疫」,紛紛撰寫文稿表示「我們在家很聽話」,為爸爸媽媽加油!但是,這個春節由於病毒的入侵一切都變得不一樣。在病毒面前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是我們聽得最多的聲音。疫情面前人人有責!作為少先隊員的我們,無法衝到一線,但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做。我們要從我做起,號召身邊的大人做到儘量不出門,出門戴口罩,遠離人群,科學防護!這是我們對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的最大支持。
  • 我就是那個不愛做家務的爸爸
    你為家付出了這麼多,來,讓我給你一個愛的抱抱。」如果孩子在身邊,妻子還可以說:「孩子,你知道我這一輩子做的最英明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嗎?就是嫁給了一個愛做家務的爸爸。」那這個丈夫一定會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和振奮,下次說不定做家務的勁頭會更足。我覺得,女性不能從女性的高度來衡量爸爸做家務的質量問題。因為做家務,那天然是媽媽們的所長。
  • 「六一」專題——《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你作為一名司法行政幹警,包村幹部,一定是很忙碌,但我一直不明白你到底在幹什麼,為什麼老沒時間陪我,也不給我做好吃的了,心裡一百個不高興。開始以為是我不夠優秀,還是在家不聽話?但經過一系列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我終於明白了,您這段時間周一直是在跟疫情作戰,就跟醫生伯伯和護士阿姨那樣衝鋒在前。
  • 馬丁內利:在倫敦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媽媽給我做飯
    據《太陽報》援引《馬卡報》的消息,馬丁內利在採訪中表示,目前為了更方便地照顧自己,馬丁內利的爸爸和媽媽搬到了倫敦,和馬丁內利一起住。馬丁內利說:「我有很好的童年生活,6歲的時候我爸爸把我送到科林蒂安踢球,從那以後足球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我。
  • 孩子:爸爸媽媽,你們再不陪陪我,我就長大了
    父母一直忙忙碌碌,可是,孩子只想說:爸爸媽媽,再不陪陪我,我就要長大了。忙碌,是每個「打工人」的常態,對已經是父母的人而言,這是他們的標籤,無時無刻不在圍著工作轉。當然,這是無奈之舉,背著生活這個碩大的包袱,速度稍微慢一點,都會被生活嗤之以鼻。
  • 在家就能玩的簡單親子遊戲,爸爸媽媽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大家好,我是小可樂媽媽,家有三歲小男孩,用最簡單易懂,平凡樸實的文字,分享育兒心得。現在幼兒教育提倡「寓教於樂」,會玩的孩子更聰明,今天就來推薦幾款在家就能陪娃玩的簡單小遊戲。媽媽先藏起來,孩子找。然後調換角色,孩子藏,媽媽找。一開始藏要找相對容易被找到的地方藏,孩子容易找到,就能增加他自信心,等孩子熟悉遊戲規則,就可以藏得深一點了。能三人一起玩更好,爸爸媽媽不在,爺爺奶奶也能帶著玩,簡單歡樂的小遊戲。蘿蔔蹲:建議三人以上一起玩。
  • 在你不在家的時候如何讓爸爸媽媽覺得不孤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漸漸地待在爸爸媽媽的身邊時間越來越少了,再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賴在爸爸媽媽身邊聽他們講故事或者是像個好奇寶寶一樣問個不停。現在我們都呆 在外面,陪爸媽的時間很少,他們肯定會覺得孤單,一定也很想我們。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不覺得孤單呢?
  • 「爸爸媽媽,過年你們給我買一個什麼樣的新年禮物呀?」
    他其實想要的並不是多麼好多麼貴的禮物,而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乎他、關心他。記得小的時候,每當爸爸出遠門,我哭著求爸爸不要走的時候,媽媽就總說爸爸是去外面賺錢去了,等賺到了錢就可以給你帶好多好吃的好玩的回來。
  • 當警寶們給爸爸媽媽的作文打分時……
    聽到你的叮囑,我既欣慰又慚愧…」孝感 邵雄兵03「疫情中,在你生日時媽媽只準備了一個紙杯蛋糕,但你卻在我生日時早早計劃,把珍藏了好久的女警小像變成了對我獨一無二的祝福。」孝感 張雯雯04「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們臨時回家看完你們準備回單位繼續上班,妹妹在陽臺上扯著嗓子不太標準的發音喊爸爸、媽媽,那時候我和媽媽都哭了。」
  • 爸爸累死後,媽媽的肩膀像大山一樣,撐起了我的全世界
    「媽媽太累了,一個人賺錢養著我們全家,我和弟弟都還小幫不了媽媽什麼,奶奶又老了,我很想要爸爸那樣幫媽媽幹活,這樣媽媽能輕鬆些」小溪靜靜的流淌,對於小萍來說,這裡是一處觸景傷情的地方。「每次來到這裡,我會想到爸爸帶我來遊泳玩水,我很想他,我們一起生活了很久,他突然就走了,想到這些我就很想哭,爸爸因為疲勞才會生病的,我已經沒有爸爸了,不想再失去媽媽」說著,小萍哽咽了。母親是陽光,孩子是小草,丈夫離開兩年,至今媽媽還不敢告訴兒子爸爸不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