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街頭,一對年輕的日本父母(圖|庫索)
11月3日是「文化之日」,去愛知縣明治村參加一個活動的途中,我路過了西春町。
西春町是我在日本的頭十年生活的地方。我的女兒mii在那兒出生,一直到6歲才離開。她上的是西春町幼兒園,整個西春町內大大小小兒童公園裡的鞦韆和滑梯,都被她蕩蕩滑滑玩了個遍。
每天大清早急匆匆地將2歲半的mii送進幼兒園,然後急匆匆地趕去工作,然後下午3點之前又急匆匆趕去幼兒園接mii回家,回家路上路過超市去買菜、路過兒童公園領著mii玩耍,晚上等mii入睡之後,開始寫文章、上網更新博客——這就是我當時的全部生活。
上月路過的西春町幼兒園
在日本,3歲之前送孩子進幼兒園,是需要母親的工作證明的。而且,原則上孩子們在幼兒園吃完午餐之後,就差不多要開始收拾東西回家了——mii當時所在的幼兒園,小班孩子下午3點回家,大班孩子則是下午4點(地區不同,也許幼兒園規定不一樣)。換句話說,實際上只有上午的時間孩子們是呆在幼兒園的。對於家庭主婦媽媽來說,這一個上午正好可以用來做家務和打掃衛生。而對於全職媽媽們來說:意味著還必須向幼兒園提交託兒延長申請:一般小班可以延長到晚上6點,大班可以延長到晚上7點。
mii在2歲半左右上小班時,我在西春町辦了一個中文教室,因為只能上午開課,所以稀稀拉拉總是只有三四個學生,而且還都是退休之後無所事事的大伯大爺們。這樣的中文課當然不太好玩,所以硬撐了二年就關閉了。之後我找到一份在貿易公司做翻譯的工作,工作地點在名古屋車站附近。那時候mii長到5歲了,開始上幼兒園大班,我向幼兒園出示了工作證明,提交了延長申請,可以到晚上7點再去幼兒園接mii回家。
從公司到幼兒園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這意味著我必須每天傍晚6點一到,就得準時下班——對於熱愛加班的日本人而言,準時下班簡直就是一條大罪:尤其我所在的那個部門,部長是從大阪總部單身赴任過來的,家人都居住在神戶,他只在每個周末回家。所以,從周一到周五,這位部長每天都特別積極地加班——因為他下了班也無處可去,倒不如每天加班打發時間,還能留給公司大老闆一個積極工作的好印象。
mii的幼兒園(外觀)
我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位部長在每天早上趕到公司說的第一句,通常是:「俺昨晚可是工作到了凌晨一點才回家,睡覺時已經凌晨二點了!」
偶爾部長下班也會比較早:「俺昨晚12點不到就回家了。」
既然部長如此努力加班,那些想在這家公司長久幹下去的人、尤其是年輕的男職員,都不得不留下來陪著部長一起加班——儘管有時候大家並沒有那麼多活要幹。我就親眼看到過一個剛剛進公司一年的新職員,為了陪部長加班,將早就統計好的數據報告,翻出來重新統計一遍。
這種加班方式,在我看來就是日企的大鍋飯。我非常不習慣。作為一個做事認真而且幹活麻利的人,早上9點上班,到下午6點準時離開,工作時間內,我可以埋頭苦幹將當天必須完成的工作都出色地完成好,完全不需要加班。但我所在的部門,人人都在加班,只有我一個人一到6點,就猴急著要去接孩子。如此格格不入,這家公司顯然不是我的長留之地。最令人不忍心的是:每天mii同學都必須餓著肚子在幼兒園等我等到晚上7點——尤其是在冬天,牽著她冰涼的小手回家,想到她眼巴巴地呆在幼兒園等我去接她,我就眼眶發紅。幹了一年半之後,我便從這家公司辭職了。
等候媽媽下班的mii
所以,我現在能成為一名專欄作家,從某種意義上,全拜日本企業的這種加班文化所賜——辭職回家不久,正好國內出版社找我出版博客文集,接下來又有媒體邀我寫專欄,於是,我就順理成章地開始了在家的寫作生活。如果日企對於有孩子的女性稍微照顧一些,我應該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
當然,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據說現在的日企對於有孩子的女性照顧多了。而且為了重振日本經濟、改變日本少子化的局面,現在的安倍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例如擴大託兒設施、以地域為單位,推廣促進社會和企業的育兒支援;增加產假日期、導入「爸爸媽媽育休計劃」,鼓勵爸爸們也育兒休假分擔家務;並且考慮到一部分家庭的經濟狀況,近年內還即將實施幼兒園免費制度。
不過,這些看起來非常體貼的制度,實施起來並不特別理想。例如說:如果按照安倍政府所提出的方案,生一個孩子可享受三年育兒假的話,依此推算,每隔兩年生一個孩子,生三個孩子便可享受九年育兒假。有哪一個公司老闆,可以忍受一名女職員每隔兩年就休三年假?
mii的幼兒園(內部)
而且,按照新的育兒支援制度,家有小孩子的,按法律規定不能隨便安排加班、工作不能超時、女職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方便申請「短時間勤務」,而公司老闆必須遵循法律和規定予以配合,等等。
作為一個法治國家,日本的公司老闆當然會尊法守法予以配合。但也理所當然不可能對女性委以重任。因為企業的核心是要盈利。要盈利,就必須有一心一意、工作永遠擺在第一位的員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日本女性在公司很難得到重用,升遷機會也比男性少得多的原因。自身能力當然會是一個因素,但育兒和工作,這兩者之間無法很好協調,也是一個重要理由。因此,對於普通日本女性而言,如果看不到更多的工作前途,而丈夫的收入又足夠養家的話,在工作與孩子之間,年輕媽媽們理所當然會選擇辭去工作,回家照顧孩子。
日本現在流行「喪偶式育兒」,指的是父親不在家,母親獨自照顧孩子的家庭(圖|庫索)
在絕大部分日本人的思維意識中,照顧孩子是母親的天職,很少依賴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日本的爺爺奶奶輩,很少像中國的爺爺奶奶一樣,認為自己有照顧孫子孫女的責任與義務。爺爺奶奶可以偶爾幫忙,但自己的孩子應該自己負責,這是日本式的育兒觀。所以,在日本街頭,經常可以看到年輕日本媽媽一個人拖兒又帶女,但很少看到爺爺奶奶們在街頭逗娃遛孫子。
有人一定會問:孩子爸呢?一般家裡有了孩子之後,父親得更加努力拼命工作,掙錢養家,哪裡還有多餘的時間幫忙照顧孩子?我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居住在名古屋的時候,mii爸爸單身赴任在大阪工作;等我們也搬到大阪一家團聚時,mii爸爸又被派遣到海外單身赴任了。所以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喪偶式育兒」,指的就是這種「爸爸不在家」、母親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獨自照顧孩子的家庭了。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為《我能成為專欄作家,全拜日本企業的加班文化所賜》,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唐辛子專欄
唐辛子,旅日華人作家,著有《日本女人的愛情武士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