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2021-01-14 騰訊網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被譽為中國10個最美的教堂之一。

石鼓路天主堂,即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堂,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石鼓路112號,西鄰螺螄轉彎,是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

這座「羅曼式」建築也是南京現存最早的西式建築。整座教堂外形呈十字形,外觀造型簡潔而樸實。內部為典型的四分拱頂,兩側牆上開彩色玻璃的拱券窗,堂內各種圖案絢麗壯觀,教堂正面的花體字是拉丁語Ave Mazia的首字母縮寫,意為萬福瑪利亞 。

石鼓路天主堂規模不大,裝飾也不算十分華貴,但它以綿長的歷史,展示著 中國 天主教發展史,因而它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己超過所有外表的浮華。該教堂也得以入選 中國 著名教堂行列。

羅曼式是一種宗教建築風格,作品多為修道院和教堂,時間跨度大約是從公元1000-1250年(哥德式出現前)。羅曼式建築在繼承了羅馬建築的拱券技術和古典柱式之外,還沿襲了早期教堂拉丁十字式的平面結構。

石鼓路天主堂是由最早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創辦。16世紀末,利馬竇曾先後三次來南京,於1599年在城西羅寺灣購買私宅,略加改造,作為個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禮部侍郎署南京禮部尚書沈榷三次參奏在華天主教傳教士與白蓮教有染,圖謀不軌,徐光啟上疏辯護不果,七月王豐肅、謝務祿等外國傳教士在南京被逮捕,後被押解澳門。十二月龐迪我、熊三拔等人從北京被押解澳門。這是明朝末年西洋傳教士在華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教堂也被拆除。

1864年,法國傳教士來南京復堂,在原佛教古剎寺的廢墟上建堂,1870年(同治九年)建成,定名為「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堂」,即現在的石鼓路天主教堂。北伐戰爭中該堂遭到嚴重破壞,1928年,國民政府撥款重修。

這座幾經興廢的教堂,見證了西方宗教與 中國 傳統激烈碰撞並走向和諧。

教堂院中的銅鐘

教堂除保存禮拜堂、鐘樓、廂房等建築以外,有資料說還保留著四塊很有價值的清代碑刻。

其一為《天津條約碑》,呈十字形,上段刻雲紋等圖案,下段刻唐草、菊蓮,中段刻《中法天津條約》第八款、第六款。《天津條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當時,郭士立、衛三畏、丁韙良等傳教士參與了條約的起草、籤字事宜。條約中包含了外國傳教士可以隨意在華傳教、開設教堂的條款。

其二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初六《內閣奉上諭碑》,也呈十字形。上段刻雲鶴,下段刻牡丹圖案,中段刻《奏請飭地方官於交涉教民事件迅速持嚴辦理》文。

其三為兩江總督和安徽巡撫布告碑。上刻《剴〔kai凱〕切曉諭事照得法國條約第十三款內載》文。

其四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江寧府正堂塗布告碑。上有《為出示曉諭事準管江安等處天主教堂事務司鐸世襲公爵雷文開》等字樣。碑文曾一度被塗抹,現在已經修復。

內容上可以說從國際法,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法令要求保護教堂。這些碑對我們了解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近代史,都有一定的價值。

南京第九中學歷史:

創建於 1925 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派遣翟光朝神父來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創辦 " 上海震旦大學預科學校 ",後來學校成為江蘇省 16 所重點中學之一。

相關焦點

  •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被譽為中國10個最美的教堂之一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被譽為中國10個最美的教堂之一。石鼓路天主堂,即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堂,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石鼓路112號,西鄰螺螄轉彎,是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這座「羅曼式」建築也是南京現存最早的西式建築。整座教堂外形呈十字形,外觀造型簡潔而樸實。
  • 南京民國四大最美教堂 獨具聖誕氣氛
    石鼓路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堂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北伐戰爭中遭到破壞,1928年國民政府撥款重修。1930年代以後,這裡一直是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1978年後,江蘇省及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在此合署辦公。這座教堂外觀厚實,體形簡潔。平面為正統拉丁十字形,屬歐洲早期修道院形式。結構採四分拱頂、拱券肋、集束柱,是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地址:秦淮區石鼓路112號
  • 南京四大最美教堂,你去過嗎?
    如果你厭倦了聖誕派對和商場促銷,不如去欣賞南京最美的四大教堂。聖保羅堂、莫愁路堂、石鼓路天主教堂和基督教江蘇路堂,南京這四大教堂風格各不相同,但一樣具有濃厚的聖誕氣氛。綜合  聖保羅堂  聖保羅堂是南京第一座正式的基督教禮拜堂,1923年落成,距今已有90餘年的歷史,教堂按照當時西方流行的復古主義形式設計,外觀屬於哥德式建築,鐘樓高聳,但內部卻採用中國傳統的木構架。
  • 「001號懸鈴木」下的石鼓路小學
    明明叫石鼓路小學,為何卻不在石鼓路上?如果你這樣詢問附近的老居民,他們會耐心地向你解釋:石小以前的確是在石鼓路上,十多年前,學校易地重建,整體搬遷到了秣陵路。不過,老校名大家是絕對捨不得換的,因為自從1875年在石鼓路建校以來,這所學校已經走過了137年的風雨歷程。和學校一起成長的,還有一棵「001號懸鈴木」。懸鈴木,也就是南京人俗稱的法國梧桐,這棵法國梧桐,長在無數石小老校友的記憶深處。
  • 南京四大最美教堂,你去過嗎?
    如果你厭倦了聖誕派對和商場促銷,不如去欣賞南京最美的四大教堂。聖保羅堂、莫愁路堂、石鼓路天主教堂和基督教江蘇路堂,南京這四大教堂風格各不相同,但一樣具有濃厚的聖誕氣氛。綜合  聖保羅堂  聖保羅堂是南京第一座正式的基督教禮拜堂,1923年落成,距今已有90餘年的歷史,教堂按照當時西方流行的復古主義形式設計,外觀屬於哥德式建築,鐘樓高聳,但內部卻採用中國傳統的木構架。
  • 讀懂歐洲,從建築開始——羅曼式
    這種感覺就好像,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來到了一座教堂前,卻不知道要如何欣賞你。既然有機會讓我們真正的眼見目睹這些歷史上人類輝煌的創作,何不儘可能多的從中得到收穫呢。就讓我們一起來慢慢認識一下那些聽了無數遍也沒有真正分清楚的建築流派吧!從羅曼式建築開始。
  • 北京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宣武門天主堂!
    教堂建築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高大的磚雕拱門並列,門四周雕刻有極其精美的磚雕,將整個教堂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教堂磨磚對縫,十分精湛。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每個柱子中間,有一扇彩色的玻璃窗,有的繪著花紋,有的繪著人物,宗教故事。每扇玻璃窗上面,還有個拱形玻璃窗,美觀、別致。
  • 在福州,有一座如此脫俗的建築——泛船浦天主堂
    「走馬倉前觀走馬,泛船浦內看番船」,現在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這句話裡所描繪的的這種景象了,但是泛船浦天主堂是一座會說話的歷史建築,在源源不斷的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現在我們用來稱讚泛船浦天主堂的代名詞,混合哥德式建築和羅馬式建築風格,是很多人拍婚紗照的鐘愛之地。
  • 鼓浪嶼天主堂的故事
    在鼓浪嶼鹿礁頂上,有座白色的建築頗為引人矚目。她就是鼓浪嶼天主堂,這裡不但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來鼓浪嶼的遊客必經之地,更是很多新人留下珍貴影像的地方。那麼這座小巧極致的教堂,又有哪些故事呢?早在明朝末年,天主教就進入了廈門,宣教士李科羅甚至成為鄭成功的「洋使節」。但真正得到發展還是近代時期。
  • 漢口上海路天主教堂-武漢民國建築
    高聳的塔尖,繽紛的彩色玻璃,玲瓏的飛券,天主教堂用它輕快的建築語言,營造出一種特色視覺美感與宗教氛圍,遠眺古典的莊嚴訴說古羅馬的隆重雄壯,近觀宗教的豪華傳遞著歷經滄桑的厚重與神秘。漢口上海路天主堂始建於清朝的光緒年間,一八七六年竣工。教堂的整體布局呈十字狀排列,屬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
  • 石鼓:中華第一古物
    如,唐代詩人杜甫、古文大家韓愈、宋代文學家蘇軾等,還專門為它做過詩,所以,石鼓與文學家的關係亦極其密切。在金石學裡面,從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起,都把它作為刻石中最重要的遺物加以著錄。后妃、官員、內侍宮女、技藝工匠等3000多人被迫北遷,城中的禮器法物,天文儀器,古典圖籍,珍貴文物等也被悉數掠走,當時金人並不知道石鼓的珍貴,但看到石鼓上塗滿了黃金,心想一定是貴重的東西,所以也把石鼓一塊帶走了。  當時抗金的義軍風起雲湧,撤退的金人不敢走大道,金兵不知石鼓的價值,因其笨重,早就心存怨意,自然不知愛惜,石鼓上的一些字又這樣被磕碰掉了。
  • 北京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宣武門天主堂!
    教堂建築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高大的磚雕拱門並列,門四周雕刻有極其精美的磚雕,將整個教堂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教堂磨磚對縫,十分精湛。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每個柱子中間,有一扇彩色的玻璃窗,有的繪著花紋,有的繪著人物,宗教故事。每扇玻璃窗上面,還有個拱形玻璃窗,美觀、別致。
  • 捷克建築 - 前羅曼式藝術時期
    在歐洲,前羅曼式藝術和9世紀至13世紀中葉的羅曼式藝術,代表了中世紀藝術的第一階段。
  • 南京除了「南朝四百八十寺」,還是西方宗教傳教布道的聖地
    南京作為曾經「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起源地,千百年來佛緣深厚,也成為西方教派傳教布道的首要開發之地。400年前,義大利的利瑪竇漂洋過海來到了南京,買地建築教堂,開始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傳播天主教的行動。秦淮區昇州路28號的清真大寺淨覺寺南京曾有一段非常繁盛的伊斯蘭教盛行的歷史。元末明初,朱元璋因為得到回族將士的助力良多,因此在天下初定後,就抱著感激的心態,在各地興建清真寺。而伊斯蘭教的諸多譯著,也是在南京興起的。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篇):宣武門天主堂
    南堂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教堂,它是在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義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興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門禮拜堂,規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國傳統建築,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
  • 石鼓傳奇見證民族跌宕史
    石鼓於公元627年被發現在陝西鳳翔陳倉山,十隻石鼓每隻高約二尺徑約一尺,形象鼓而上細下粗中微凸,為花崗巖材質,每個重約一噸,每個石鼓上面都刻有大篆文,為鎮國之寶。據記載,安史之亂讓正在雍城避難的唐肅宗聽到了石鼓傳聞,責令州官將10面怪石運下陳倉山,遷至雍城(鳳翔)南,文武百官賞玩後被倉促掩埋。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埋藏處,韓愈力量的此上書請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學府,公元814年鳳翔尹鄭餘慶,看到了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重新奏請朝廷才把石鼓移至孔廟,90多年後風翔孔廟被毀,石鼓在亂世中遁跡於江湖。
  • 漢口上海路天主教堂-武漢民國建築
    高聳的塔尖,繽紛的彩色玻璃,玲瓏的飛券,天主教堂用它輕快的建築語言,營造出一種特色視覺美感與宗教氛圍,遠眺古典的莊嚴訴說古羅馬的隆重雄壯,近觀宗教的豪華傳遞著歷經滄桑的厚重與神秘。漢口上海路天主堂始建於清朝的光緒年間,一八七六年竣工。教堂的整體布局呈十字狀排列,屬歐洲巴洛克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