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中國︱西餐如何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2020-12-15 澎湃新聞

中國傳統菜餚向來有「四大菜系」或是「八大菜系」的說法。時至今日,非但各地方的菜系隨著彼此間的交流而變得有些面貌不清。國人的餐桌上還增添了幾分異國色彩,這就是「西餐」。從棄若敝履一變為趨之若鶩,國人接受西餐只用了短短幾十年時間……

乏人問津

早在大航海時代,西歐的傳教士們已經從海路來到了中國。耶穌會士們為了博得中國人的尊敬,學說漢話,身著華服,在飲食習慣上自然也是入鄉隨俗。不過在康熙初年,南懷仁等人仍然節錄了明末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1582-1649年)撰寫的《西方答問》一書,編成《御覽西方要記》,簡要地將西方的烹飪方法和飲食方式介紹給了康熙皇帝。與此同時,隨著葡萄牙人在澳門站穩腳跟以及清代將廣州確立為唯一對外通商口岸之後,西方各國來華的商人和海員等日益增多,他們初到中國自然不習慣中餐食俗,為了讓他們在中國也能享用家鄉口味,嶺南遂成為西餐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到了乾隆年間,英國馬嘎爾尼訪華時,清廷與使團聯絡的通州協副將王文雄與天津道員喬人傑也在馬嘎爾尼的「獅子號」上吃到了一頓正宗的英式西餐,按照英國方面的說法,雖然這兩個清朝官員被「刀叉弄得很尷尬,不過他們很快就克服了困難」。

南懷仁像

馬嘎爾尼來華

這實在是英國人的一廂情願了。實際上,沉浸在「天朝無所不有」的夢幻中的清朝上上下下,對西餐實在是沒有什麼好感。即使在當時中外文化交流前沿的廣州亦是如此。在廣州居住了20年、曾在1839年被欽差大臣林則徐拘捕的美國人威廉·亨特,在《舊中國雜記》中記錄了1831年,一位羅姓商人的兒子給朋友的信,信中以一種嘲諷的口氣描述了他當時親身參與的一頓西餐飯局:「他們坐在餐桌旁,吞食著一種流質,按他們的番話叫做蘇披(soup,湯)。接著大嚼魚肉,這些魚肉是生吃的,生得幾乎跟活魚一樣。然後,桌子的各個角都放著一盤盤燒得半生不熟的肉;這些肉都泡在濃汁裡,要用一把劍一樣形狀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來,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這一情景,才證實以前常聽人說的是對的:這些『番鬼』的脾氣兇殘是因為他們吃這些粗鄙原始的食物……。」

西餐餐具

三成熟牛排

縱然在「天朝」的國門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之後,睜眼看世界的國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對于洋人的飲食仍舊無法正眼相看。作為中國第一所官辦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的首批畢業生,張德彝在1867年出使歐洲。在洋人的輪船上, 「每日三次點心,兩次大餐……先所食者,無非燒炙牛羊雞魚;再則麵包、糖餅、蘋果……飲則涼水、糖水、熱牛奶、菜肉湯、甜苦洋酒。還有牛油、脊髓、黃薯、白飯等物」。今天看來頗為豐盛,可惜張德彝留下來的文字記載全是吐槽:牛羊肉都切大塊,熟的又黑又焦,生的又腥又硬;雞鴨不煮而是用烤,魚蝦又辣又酸;洋酒也難喝得要死……「一嗅即吐」,甚至他一聽到吃飯的鈴聲都能大吐不止。在1889年出使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四國的薛福成也認為「中國宴席,山珍海錯,無品不羅,乾濕酸鹽,無味不調。外洋惟偏於煎熬一法,又擯海菜而不知用。是飲食一端,洋不如華矣」。

烤雞

在鴉片戰爭爆發幾乎一個世紀之後,學貫中西的林語堂(1895-1976年)在其所著的《中國人》中,對西餐仍舊顯露了類似的鄙夷看法:「英國人不鄭重其事地對待飲食……英國人感興趣的,是怎樣保持身體的健康與結實,比如多吃點保衛爾(Bovril)牛肉汁,從而抵抗感冒的侵襲,並節省醫藥費。」

西餐

蔚然大觀

有些諷刺是,在林語堂出生的年代,西餐卻正在中國迎來自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鴉片戰爭之後,因外交和商務需要同外國人打交道的中國官員與買辦商人,自然成為第一批品嘗西式菜餚的中國食客。1844年中法籤訂《中法黃埔條約》前,法國官員與兩廣總督耆英在澳門舉行談判。「法方便送上了便餐。5位中國官吏和法國使團的部分成員前往餐廳用膳。中國人對於法國的菜餚與湯,都感到不知所措,也很不善於使用刀叉,最後乾脆用手指抓飯吃」。隨著1842年上海開埠,西餐在華的中心隨之轉入上海租界。1886年2月26日晚,出使英俄的大臣劉芝田宴請駐滬西官赴宴,「預備西國大菜及刀叉盆碗等件」,說明中國官員也開始用西餐招待西方官員和商人了。

1908年清廷用西餐招待外使

根據法國人的記載,耆英在吃飽喝足法式西餐之後,「欣賞西方的家具、裝飾品、繪畫、瓷器」。隨著晚清國勢日衰以及洋務運動的興起,國人眼中的西歐人從「番鬼」、「夷人」一變而為「洋人」,再一變為「洋大人」;一種「愛屋及烏」的心態也使得「西餐」搖身一變為現代化的象徵。譬如清末的李伯元仿效《儒林外史》的筆法寫作的《文明小史》第18回,有一段講從內地來到上海的人拒絕吃牛排,然後有人就說,虧你是個講新學的,連個牛肉都不吃,豈不惹維新朋友笑話你嗎?這實在與日本當局明治維新之後由天皇帶頭吃西餐實在有異曲同工之處。

正因如此,為了表明自己的「開通」、「世界性」,西餐從普通的外交場合逐漸進入宮廷,就連慈禧太后舉行的國宴招待外國使節也破天荒地採用了西餐。民國時期的政要人物如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蔣介石也都熱衷邀請中外名流舉行西餐宴會,仿佛是將吃西餐當成了文明的標誌——雖然這些人其實是做給「友邦」看的,自己對西餐並不感冒,譬如蔣介石直到晚年敗逃臺灣,這位名義上的基督徒仍舊揶揄嗜食西餐中的生菜色拉的宋美齡是「前世羊投的胎」。與這些民國大員不同,末代皇帝溥儀倒是真的愛吃西餐,不過那是因為他有個正宗的英國師傅(莊士敦)。1922年夏天整整一個7月份,溥儀每天都吃「番菜」(西餐),而且天天不重複,有冷食有熱食,有甜有鹹,有煮得極爛的土豆泥,也有鮮嫩的生菜;有烤牛排、豬排,也有新鮮的水果、咖啡等。江西景德鎮特地為這位遜帝製作了一套白底紫龍紋飾的西餐餐具,包括湯盆、大、中、小號盤、碗等40多種。

蔣介石習慣中餐

上行而下效。西餐風氣一開,便日盛一日,人們開始逐漸接受西式口味。「西餐熱」在清代末年一時大盛。根據成書於1916年的《清稗類鈔》裡的說法,「國人食西式之飯,曰西餐……光緒朝,都會商埠已有之。至宣統時,尤為盛行」。光緒九年(1883年)成書《淞南夢影錄》記載,「貴遊子弟喜食英法大菜,而杏花樓、同香樓、一品香、一家春、中園等諸番館,又復崛起」;就連北京的西式餐館也幾乎和八國聯軍一起踏進了帝都。當年數萬聯軍聚集在東交民巷和西什庫一帶,供應他們吃喝玩樂的場所也相應而起,在兵營的對面就有法國人邦札和佩拉開設的西式小酒館,他們賣的是軍艦上帶來的酒,不用上稅,只要從木桶裡把酒灌進瓶子裡,價錢就翻了10倍,於是不久即擴大門面,又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遷往王府井新址,這就是現在北京飯店的前身。

晚清上海的一品香西餐館

落地生根

當時西餐的價格不菲,每客上等四元,中等也要三元,而工廠女工月入不過一塊五毛,因此西餐幾乎與「高檔」、「昂貴」和「神秘」劃等號,吃西餐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吃飯」本身,而是一種趕時髦、扎臺型、顯示品位的事情。因此西餐被稱為「大菜」,儼然凌駕於中華各大菜系的「小菜」之上,而吃西餐乾脆成了「開洋葷」的事情,簡直可與「拼死吃河豚」相垺了。可以想見,最初的食客自然也是非富即貴,《京華慷慨竹枝詞》「六國飯店」就說 「海外奇珍費客猜,西洋風味一家開。外朋坐上無多少,紅頂花翎日日來」。這裡所說的北京六國飯店,在尋常百姓眼裡就是個「連那兒的狗兒,都是喝牛奶,吃牛肉夾麵包的」高檔場所。

晚清時期食用西餐的婦人

這樣的局面到了民國前期才為之一變。這時的西餐更受人歡迎,「凡是常住在上海的人,生活過份低下,貧苦的不算以外,差不多都歡喜吃大菜」。但是為了迎合不同消費水準的顧客,一度高高在上的西餐廳也不得不降尊紆貴。廉價西餐的出現使得西餐真正普及開來。1916年前後,年幼的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的作者)隨父親去英租界吃西餐,據他回憶,「在一家很簡陋的粵式西餐館進餐,……西餐是每客小洋二角,我第一次吃到牛油麵包和炸豬排。父親告訴我,牛油和麵包是不要錢的,我就吃了很多,覺得塗了牛油滑潤異常,極為可口」。俄國革命之後,大批白俄到了上海,為了生計,越來越多的俄式西餐館出現在了白俄聚集的霞飛路(今淮海路)。炸豬排,色拉,羅宋湯,還有麵包,這樣一頓「羅宋大餐」只要1塊2毛錢(與此同時高檔的西餐館最低消費30元),普通工薪階層也能消費的起,俄菜館以其價廉物美對而推動了西餐在上海的普及。

「海派西餐」羅宋湯

 炸豬排

另一方面,西餐的本土化轉變也使得它更受歡迎,適合想嘗鮮又吃不慣正宗西餐的中國人的胃口,正如曹聚仁所說,「一品香的大菜,等於中菜西吃,這才有點菜吃,下得肚子,煎牛排就不會那麼血淋淋,望之生畏了」。所謂「海派西餐」對於「羅宋湯」的改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俄羅斯人是用甜菜根和牛肉湯為底湯,才算是真正辣中帶酸、酸勝於甜的羅宋湯。但這不合上海人的口味,而且本地不產甜菜,結果上海的「羅宋湯」的主角就變成了番茄、捲心菜和洋山芋,形成了酸中帶甜的口感,與俄羅斯的紅菜湯簡直大相逕庭,以致出現了「俄羅斯人不識羅宋湯」的滑稽場面。可以說,這一落地生根的演變直到今天仍舊沒有停止。街市上隨處可見的肯德基與必勝客,以及其中提供的「老北京雞肉卷」抑或「川香牛肉飯」,仿佛意味著新時代本土化的西式餐飲(快餐)已經在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落地生根了。

老北京雞肉卷

參考資料:

唐豔香:《飯店與上海城市生活 1843-1949》,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尉麒珺:《近代西方飲食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吃西餐是怎樣煉成的?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人對於「吃」的熱衷超乎人們的想像。即使在晚清被列強打得一敗塗地,中餐仍可用來滿足部分文化人的自尊心。由於餐飲習俗有著較大的慣性,西餐中使用的原料及烹飪方式很難在一開始就獲得中國人的好感,甚至在某些中國士大夫的眼中,這些「粗鄙」的食物被當作導致「番鬼」脾氣兇殘的元兇。
  • 記者手記:走上中國人餐桌的烏拉圭牛肉
    新華社蒙得維的亞2月7日電記者手記:走上中國人餐桌的烏拉圭牛肉 新華社記者倪瑞捷牛肉已是中國新春佳節菜品中必不可少的菜餚,而來自烏拉圭的優質牛肉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熟悉,如今這個南美國家超過一半的牛肉都銷往中國
  • 尊的地位僅次於鼎 它是如何走下祭壇走上餐桌的
    器身以雲雷紋為地,上飾夔紋和饕餮紋;造型與紋飾總體呈中原文化商末時期的特徵,而模糊的地紋、粗獷的鑄造風格,又表現出濃鬱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應該是巴人在商文化強烈影響下的一件自製重器,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現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之一。
  • 國家西餐地理:哪裡是中國西餐之都?
    所謂「西餐」,是地道的中國概念。它囊括了東方視角下的歐美飲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對舶來文化的改良。 陸秀夫背著宋少帝趙昺沉入海底,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與之一同沉沒。但300年後,不知名的小漁村「濠鏡澳」走上歷史舞臺,卻隱喻了一段的新傳奇即將上演。今天,這座小漁村有一個享譽世界的名字:MACAO,澳門。
  • 故事:朵拉大雄吃西餐,朵拉的舉動逗樂大雄,懂得餐桌禮儀很重要
    文/小土豆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關於西餐禮儀你了解多少呢?01朵拉大雄吃西餐,朵拉的舉動逗樂大雄,懂得餐桌禮儀很重要。身為東道主,克裡斯一家人特意去附近的超市買了許多食材,準備為朵拉準備西餐。餐桌上朵拉牢記著母親對自己說過的話,不能因為餐桌禮儀而鬧洋相。為了不出錯,朵拉麵對美味的西餐一動不動。
  • 餐桌禮儀常識大全(二)——西餐禮儀
    在涉外活動中,為照顧國外客人的飲食習慣,有時也要用西餐來招待客人。西餐十分注重禮儀,講究規矩,所以,了解一些西餐方面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點好菜,有個絕招,打開菜譜,看哪道菜是以飯店名稱命名的,一定可以取之,要知道,哪位廚師也不會拿自己店名開玩笑的,所以他們下功夫做出的菜,肯定會好吃的,一定要點。  看菜單、點菜已成了吃西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是種生活方式。」
  • 中國人吃西餐是怎樣煉成的?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人對於「吃」的熱衷超乎人們的想像。即使在晚清被列強打得一敗塗地,中餐仍可用來滿足部分文化人的自尊心。由於餐飲習俗有著較大的慣性,西餐中使用的原料及烹飪方式很難在一開始就獲得中國人的好感,甚至在某些中國士大夫的眼中,這些「粗鄙」的食物被當作導致「番鬼」脾氣兇殘的元兇。
  • 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餐巾墊在盤子底
    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餐巾墊在盤子底 2014-12-09 09:57:21 來源:網際網路     六個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毛病,這6個常見的現象都是我長期的觀察並總結出來的經驗
  • 外國人:中國菜好吃但應該努力提升文化內涵,向西餐學習
    豐富的中國菜那麼中餐要向西餐學習嗎?西餐除了剛才說到的裝飾,服務,環境,能給人帶來愉悅這樣的文化內涵,還有那些文化內涵?在西餐桌上究竟「女士優先」還有餐具的使用講究,比如不用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放在餐盤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自己還要吃;不要持刀在空中亂舞;不要一手拿酒杯一手拿叉子吃食物等等。吃西餐究竟環境優雅,有音樂,有燭光,有整潔的餐面等。
  • 年夜飯餐桌新貴:帝王蟹如何爬上中國人的餐桌?
    (原標題:年夜飯餐桌新貴,帝王蟹如何爬上中國人的餐桌?)阿里巴巴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帝王蟹榮膺年夜飯餐桌新貴,天貓年貨節總體同比增長769%;在同樣銷售激增的環球海鮮禮盒中,中高端款禮盒也由帝王蟹領銜,賣出60萬套,拉動生鮮禮盒同比增長1000%。
  • 武陟西餐盤叉櫃_鄭州豪佳展櫃
    武陟西餐盤叉櫃,鄭州豪佳展櫃,公司產品多以實木和不鏽鋼材質為主,主要有:蛋糕模型櫃,麵包展示櫃,抽屜式麵包櫃,邊櫃,中島櫃,糕點櫃(桃酥櫃),消毒櫃,盤叉櫃及定製櫃檯和收銀臺等。武陟西餐盤叉櫃, 西餐桌的款式比較少,主要是以方桌為主,而西餐進入中國之後,也會有一些餐廳選擇圓桌作為西餐桌。大餐盤:大餐盤位於餐桌的中央。
  • 西餐禮儀之餐具用法
    摘要: 隨著中國餐飲業的長足發展,各式各樣的中餐廳和西餐廳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國大江南北。
  • 玻利維亞藜麥走上中國春節餐桌
    新華社利馬2月9日電 通訊:玻利維亞藜麥走上中國春節餐桌  新華社記者 張國英  珠粒細小,形似小米,有白、黑、紅三種顏色的藜麥,帶著安第斯山脈的泥土氣息豐富了中國百姓的春節餐桌。2018年12月7日首批出口中國的玻利維亞藜麥正好趕上中國農曆豬年春節。  玻利維亞是藜麥的主要原產地之一。這種在印加文明時代就成為當地人重要食物的作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近年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藜麥因低熱量、高營養而為「減肥達人」所推崇。
  • 苗柔柔:中國人的餐桌禮儀,有個「技術性」問題
    一邊是避免浪費,一邊是餐桌禮儀與健康,確實有點難以取捨。但挺迷的一點是,中國提倡公筷、分餐的進程,即使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再次提倡,似乎依然沒有多大進展。而且,不使用公筷還會帶來另一種細菌——幽門螺桿菌的廣泛傳播,它的感染率已經達到了58%-64%,就是說,至少有8億中國人感染了這種細菌。它會引發消化不良、胃炎等疾病,更為危險的是,幽門螺桿菌還會導致胃癌。雖然現在已經可檢、可治,但終究是個麻煩。所以,大力推廣使用公勺公筷,依然很有必要。
  • 從中國人「吃文化」的十大境界看膽鹼和肝臟境界
    境界二 「饕餮」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現在人們也多用「饕餮盛宴」來指有很多豐盛美食的筵席或宴會,圖的就是一個排場,就是一個派頭。
  • 中國人的餐桌文化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論語》中提到的孝、悌、讓、恭、靖、寬、恕、忠都屬於禮的範疇。「禮」貫穿至今。中國人享受集體聚餐或飲宴的熱鬧氛圍。餐桌,是考驗一個人修養的重要場所,吃,是中國人協調人際關係的一種方式。
  • 餐桌上的歐式風情 做西餐必備廚電推薦
    第1頁:做西餐必備廚電推薦 第4頁:磨煮咖啡,咖啡壺推薦 第5頁:烤麵包,芝士爐推薦做西餐必備廚電推薦人們都喜歡美食,可是每天吃的千篇一律,如何給自己的生活來一些浪漫情調呢?無論你是終日忙碌上班族,還是家中的「賢內助」,不妨趁周末的時候,做一桌豐盛美味的西餐,親朋好友,浪漫燭光,再加上美味的西式大餐,一定別有一番風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做西餐,傳統的燃氣灶肯定無法勝任了。
  • 國家西餐地理:哪裡是中國西餐之都?
    所謂「西餐」,是地道的中國概念。它囊括了東方視角下的歐美飲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對舶來文化的改良。 陸秀夫背著宋少帝趙昺沉入海底,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與之一同沉沒。但300年後,不知名的小漁村「濠鏡澳」走上歷史舞臺,卻隱喻了一段的新傳奇即將上演。今天,這座小漁村有一個享譽世界的名字:MACAO,澳門。
  • 在西餐中要注意哪些禮儀常識?(1)
    西餐與中餐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你到了一家西餐廳,你不懂甚至沒有遵守吃西餐的禮儀,在別人眼裡你就是一個沒有禮貌的人,那麼吃西餐時應該注意些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吃西餐不識菜名不可胡亂點。吃西餐時,不認識菜名千萬別胡亂點。
  • 汪志誠:適合中國人的西餐,用邏輯思維創新融合
    當時看美食紀錄片《主廚的餐桌》,我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很受鼓舞,覺得做廚師更有激情和能量。我特別喜歡 Massimo Bottura 和 Gaggan Anand,他們擁有創新精神以及自己獨特的理念,遇到問題永遠不會放棄,這很棒!去年,我還給 Gaggan 餐廳投了簡歷,也收到了可以實習一個月的回覆,但最終因為有些原因還是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