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來今冬初雪,也帶火了第一波的「冬日經濟」。11月21日,新京報記者探訪多家餐飲、便利店和生鮮平臺看到,海底撈、巴奴毛肚火鍋等餐館排隊等位時段提前,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生鮮平臺火鍋食材熱銷,便利蜂、7-11等便利店熱飲以及保暖用品熱賣。專家認為,隨著疫情過後的經濟平穩復甦,「冬日經濟」或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火鍋店就餐時間提前,有餐廳等位需要2小時
初雪來襲,成就了「冬季的第一頓火鍋」熱潮。多家火鍋店生意異常火爆,家人火鍋店聚餐的情況明顯增多。中午12點,巴奴毛肚火鍋世紀金源店已有一大撥兒消費者正在排號等位。一位等位的消費者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從11點半就開始拿號等位了,半小時過去了前面還有幾十桌。「今天是北京下的第一場雪,初雪的日子很適合和家人吃頓火鍋。」
巴奴毛肚火鍋世紀金源店店長介紹,或受初雪影響,今天上午10點多就開始有客人前來就餐,11點就開始排隊,用餐高峰排隊要等上2個小時,訂餐電話更是接個不停,平均每5分鐘就來個訂餐電話。為應對大雪寒冷天氣,今天的備貨是平時的兩倍以上,「尤其是毛肚這道菜,是我們火鍋的主打菜,今天賣得最好,幾乎每桌必點。」巴奴毛肚火鍋相關負責人稱。
下午三點半是非就餐尖峰時段,海底撈石景山萬達廣場店依舊座無虛席。該店負責人陳經理介紹,以往周末大概11點陸續上客,今天到店就餐時間明顯提前,11點剛過就開始排隊等位,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等位情況才有所緩解。「北京迎初雪,涮火鍋也成了很多顧客的第一就餐選擇,中桌、大桌明顯比平時要多不少,店內今天晚餐時段的包間及固定餐位都已約滿,預計客流量會比上周末大很多。」此外,周末備貨量會比工作日要更大,「例如撈派滑牛肉、撈派鴨腸、撈派豆花等菜品點單率都比較高,要提前備足,不少顧客今天還嘗試了我們的新品豬肚雞鍋底。」陳經理說。
火鍋食材成為超市、生鮮平臺熱銷品
伴隨著氣溫驟降,線上購物成為不少人選擇。新京報記者從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家樂福、美團買菜、沃爾瑪等企業了解到,以火鍋、煲湯、烤紅薯等食材為代表的冬季食材進入熱銷行列。
11月21日,新京報記者打開每日優鮮APP發現,「在家火鍋」食材系列進入熱賣排行榜。其中,恆都牛肉卷、梅林午餐肉、呷哺呷哺蘸醬等都屬於熱賣爆款。叮咚買菜數據也顯示,火鍋、湯鍋、水餃、小籠包、烤紅薯等成為不少人冬季的食材選擇。其中,火鍋類產品銷售量本周同比增長超過100%;水餃的銷量增長超過60%;用於熬製骨湯的排骨、羊肉、烏骨雞等增長均超50%。
商超的線上售賣渠道也迎來升溫。家樂福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家樂福近日上線滋補火鍋節,一些羊後腿、羊蠍子、枸杞、紅棗等「暖冬食材」進入優惠促銷階段。「尤其今天北京下雪,羊肉卷、牛肉片、火鍋底料等火鍋食材和配菜銷量增長100%以上,一些臍橙、蜜桔、秋月梨等水果的銷量也隨之增長近一倍。」沃爾瑪相關負責人表示,沃爾瑪山姆會員店上線了「濃情火鍋節」活動,除了中式火鍋以外,還推出了日本壽喜鍋、韓國部隊火鍋和澳洲肥牛火鍋等口味,均迎來很好銷量。
牛羊肉等暖冬食材成為熱銷爆款,價格方面是否會有所上漲?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偉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秋冬季是肉類食品的銷售旺季,尤其是元旦和春節,在國內肉類產能逐步增加、儲備肉持續投放、進口肉不斷增長等因素支撐下,肉類市場大局基本穩定,冬天肉類供應不會出現大的短缺,價格相對穩定,不會出現暴漲或者暴跌的情況。」
熱飲、關東煮成便利店爆款產品
除了暢銷的火鍋,在便利蜂、7-11、全家、羅森等便利店,咖啡豆漿等熱飲、熱騰騰的關東煮等成為冬日爆款產品。
便利蜂熱飲櫃
便利蜂慈雲寺門店,現場除了自助現制的熱咖啡、熱豆漿、熱巧克力等產品以外,還有專門的暖櫃熱飲陳列區。一個暖飲櫃陳列有近40種單品,包括咖啡、豆奶、茶飲料,以及芝麻核桃露、冰糖雪梨等中式飲品。一位店員告訴記者,暖飲櫃可通過外在加熱,使飲品維持在45℃至65℃左右,口感和營養成分均能夠保持最佳。除了熱飲以外,暖手寶、全暖貼、手套、保暖天鵝絨連褲襪等保暖產品也在熱銷陳列展臺。「一大早,很多人就來買暖寶寶和手套了。」店長告訴記者。便利蜂數據顯示,本周以來,便利蜂店內熱飲產品日銷量以14%的速度持續增長。尤其是早晚間時段,會出現購買高峰。
7-11便利店的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冬季以來,熱飲、關東煮、自熱火鍋等產品進入銷售旺季。「我們一個暖櫃可以陳列100多款產品,差不多是一天的銷量,今天下雪,熱飲銷量較多,今天中午已經開始補貨了。」朝陽區一家7-11便利店店長說。此外,全家FamilyMart方面表示,天氣逐漸轉冷,熱食、熱飲銷量有上升趨勢,關東煮銷量較上周成增長約10%,熱飲銷量增長在125%左右。
針對初雪帶來的「冬日經濟」現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隨著季節更迭,人們的消費方式也會改變,一些暖冬產品成為熱銷爆款,「冬日經濟」或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圖片來源 企業供圖
編輯 秦勝南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