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華航改名各種成本承受不起。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
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版護照」和「華航正名案」,昨天在臺當局立法機構過關,有學者坦言,華航改名至少要花上新臺幣10億元成本,而且改名花錢事小,最難的還是航權問題,各種約定不只要重新談過,還有可能直接被收回拿不回來,民進黨只恐得不償失。
「正名案」只說不做
據報導,臺「立法院」22日處理綠營拋出的提案,建議臺灣「交通部」應研擬「中華航空」(即華航)正名計劃。臺當局立法機構根據民進黨黨團所提出的決議案進行表決,以64張同意票通過,國民黨則全員未出席表決。
民進黨稱,該提案起因於今年4月臺灣捐口罩到歐美時,華航機身上的「China Airline」字樣讓部分外媒報導時以為該飛機屬於大陸。為了強化「臺灣的國際辨識度」,建議交通部門積極研擬並提出華航國際識別的相關政策,避免華航與大陸的航空公司混淆。他們提議前期在機身上增加「TAIWAN」或是有臺灣意象的設計,並與各單位研擬改英文譯名或直接改名的各種可能性。
民進黨拋出的「護照正名決議案」也在同日獲得通過,建議臺灣行政部門「就如何進一步提升護照之『臺灣、TAIWAN」辨識度提出具體做法」,確保臺灣人國際旅行的便利與安全。
不過臺灣媒體報導稱,根據臺灣「法律」規定,臺當局立法機構通過的決議案並無法律強制效力,只能對行政部門做出監督與建議。後續恐怕還是不了了之。
藍營批「政治作秀」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22日晚間發表聲明稱,更名屬行政權範圍,行政部門本就可依職權處理相關更名作業,無須由「立法院」決議通過,「顯見民進黨只是為政治利益之作秀手法,國民黨團拒絕進場背書,不參與表決」。
國民黨同時表示,華航屢次因政治因素被提起更名,2007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曾推動,因引發外界質疑而作罷,而且華航更名涉及公司商標、航權談判、航約修訂、時間帶重新分配、變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代碼及機身塗裝等,不僅需要付出龐大成本,還可能會影響航權。
改名後只恐航權「飛了」
另據據《中時電子報》報導,華航今年做出更名評估,不只涉及29國航權異動、營運航線飛越許可與機場時間帶,在客貨運業務方面影響,改名後可能失去兩岸航線,佔華航營收約25%;歐洲線恐須避開親中國家領空。若要更名及標示,華航也評估企業識別整體設計作業1至3年;企業商標、88架飛機塗裝、網路、資訊系統等,完成須5至10年。
不僅如此,華航改名且須向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報備,其中IATA的北亞辦事處設於北京、ICAO秘書長則為中國籍,現實條件對臺灣不利。
不願具名的學者指出,華航改名至少要花上新臺幣10億元的成本,還有許多隱形成本無法估算,今年全球航空業都面臨經營困境,不乏國外知名航空公司倒閉,臺灣不關心航空業需求,反而在華航改名的問題上做文章,視野實在太窄。
該名學者分析,改名牽涉的不只有公司名稱,國內外籤下的大小合約都要重新來過,這些都是成本,不能因為華航是國家掌控就隨意浪費。他指出,許多合約不只要重談,有些指定給華航的航權,改名後未必能夠順利接手,更糟的情況是,若有國家認定改名案是政治動作,有可能收回航權,不給臺灣飛了。
遲早會被拋進歷史的垃圾堆
據悉,島內多家媒體曾在4月14日針對「是否支持華航改名」進行網絡民調,結果大大打了綠營的臉,七成受訪者反對更名。現在臺立法機構決議「更名」,民進黨明知不可為,筆者推測只為了在臺灣網友面前,找回從雙城論壇上大失的臉面,民進黨轉移民眾視線的伎倆。一番操作卻只遭到臺網友嗆聲,有臺網友諷刺,民進黨又在暗戳戳地推「獨」了,「又想拿這招騙票嗎?」
另據海外網報導,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對此表示,蔡英文上臺「執政」以來,民進黨當局到處搞「更名」,見到「中國」字樣就想改成「臺灣」,見到「一中」意涵的歷史、機構和符號就想抹去,製造「臺獨」的各種事件。民進黨這種操弄政治、煽動民粹的做法,只會引起兩岸關係緊張,遲早會被拋進歷史的垃圾堆。
針對島內一些「臺獨」政黨和團體近來不斷鼓譟「正名」,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6月12日應詢指出,島內一小撮「臺獨」分裂勢力利令智昏,藉機生事,大肆鼓譟並加緊推動一系列謀「獨」活動,企圖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邊緣,把臺灣同胞推向災難深淵。我們正告這些「臺獨」分子必須懸崖勒馬,膽敢以身試法,必遭嚴懲。(華夏經緯網 宗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