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幾乎無刺,肉塊像蒜瓣一樣完整。
魚在中國人的大菜中有著特別的地位。所謂無魚不成席,除了年年有餘的口彩,魚本身代表了一種珍味。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遺憾可見,對於非原產地來說,魚歷來難得。
比如說大黃魚,一個擁有鮮美軟嫩肉質,同時又價格親民的常見海鮮,在如今算得上是在我國廣大沿海地區的水產市場中,最常見的一種海鮮。
不過與它們每年龐大的消費量相反,我們如今在市面上所看到的黃花魚幾乎全部都是水產養殖的產品。
有關大黃魚的故事,可以說也算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在分布上,大黃魚在整個我國沿海地區都有分布,除此外朝鮮半島和日本南部,也有著一定數量分布。說到這,可能一些魚類愛好者已經隱隱約約發現了什麼。
沒錯大黃魚所生活的地區,可以說正靠近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
因而就和生活在這裡的所有魚類一樣,環境汙染、過度捕撈,如同一把把利刃,日常把大黃魚的野生種群摁在水裡摩擦。
此外,對於大黃魚來說,還有一個可能是人類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巨大威脅,那就是人類所產生的聲音,對這些大黃魚的危害。
大黃魚在分類上,屬於石首魚科,這個魚類家族有一大特點,那便是它們的頭部有著用於感知聲音的魚首石。
這一結構雖然對於野外大黃魚發現獵物和躲避敵害,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代,卻又難免讓它們成為人類噪聲汙染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無論是各種船隻行駛亦或是近海工程建設帶來的巨大聲響,都會對附近包括大黃魚在內的石首魚科成員帶來極大衝擊,重者甚至會被直接真暈或震死。
總之,時至今日,雖然人們對環境和動物的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但是大黃魚的野外種群數量,卻依然看不到有效的保護的措施甚至方案。
在我們印象當中,魚幾乎只會安靜地在水中遊蕩,從沒聽說過魚能嘰嘰喳喳。但就有這麼一大類魚群是個十足的例外。它們不僅會發出喋喋不休的叫聲,還能在夜間會發光。
由於頭上長著像棋子大小的石頭,因此它們都被稱作為石首魚 。而黃魚就是石首魚的一種。
在這龐大的石首魚家族中,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靠發出聲音來識別和尋找同伴 。
不只如此,它們發出的叫聲還能刺激魚群達到亢奮狀態,促進其交配產卵,繁衍後代。
所以,這聽起來另類的魚噪聲,對石首魚來說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
根據科學家通過專業的水下錄音設備,記錄了這些魚水中「合唱」的聲音 超過了200分貝的噪音。
這可比三角洲的正常背景噪音大21倍之多,並還會持續好幾天。
通常情況下,為了比較介質之間的聲音強度,一般水中的聲音會比空氣減少62分貝。
也就是說,在水中200分貝等同於空氣中138分貝。要知道,空氣中超過100分貝的聲音可能人的耳膜、造成暫時性耳聾。
尤其是在交配過程中,光是一條魚就可能發出高達177分貝的聲音,也就等於空氣中的114分貝,大約像現場搖滾音樂會一樣響亮。
並且,由於聲音能在水中比在空氣中更快更遠地傳播,所以 這不可描述時發出的噪音,讓其他的海洋生物遭了秧,包括它們的天敵海獅和海豚。
這樣一來,即便再兇猛的海洋生物如果剛好停留在附近太久,輕則也會導致暫時失聰,重則永久性耳聾。不過幸運的是,這噪音傳在陸地上分貝早已大大降低了,不至於危害到人類。
關於大黃魚,袁枚著名的《隨園食單》中有句論斷,「大抵黃魚亦系濃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他的意思是說黃魚本身就是味厚的魚,不可以用清淡的方法來料理。
除了人們熟悉的紅燒、幹燒之外,作為年菜,最值得推薦的做法,應是寧波傳統名菜大湯黃魚了。大黃魚標誌性的蒜瓣肉在雪裡蕻和冬筍的承託下更顯鮮美。
大湯黃魚也就是雪菜黃魚湯,它是東南沿海地區的農家菜或者說漁家菜。烹飪技法其實就是一個,燉煮。用料是大黃魚、雪裡蕻菜梗、冬筍,以及姜蔥等。
用7成熱豬油下薑片,將切過細紋花刀的大黃魚煎至兩面略黃,加入紹酒後蓋鍋蓋稍燜,再加入沸水,蔥結,中火燜燒10分鐘。
待魚眼珠變白色,魚肩略脫時,去掉蔥結,加入筍片、雪裡蕻菜粒、鹽,旺火燒沸,味精調味,就得到這道肉質緊實、湯汁濃醇,令人無比滿足的年菜——大湯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