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文並攝
去過成都的人都知道,春熙路和總府路是這座城市最熱鬧的地方,平日裡人流往來,繁華異常。在這片鬧市的背後,有一座幽靜、閒散的悅來茶館,所謂大隱隱於市,蓉城著名的「三慶會」,就是在這間茶館成立的。
三慶會是成都的著名班社,它在20世紀初的創立,被視為川劇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事件。早在明末清初,隨著各省移民大批入川,不同戲種齊聚巴蜀,當時的四川劇壇,有所謂「諸腔雜呈」的稱號。及至道光、鹹豐年間,這些戲種互相融合,形成了「五腔共和」的聲腔體制,這是川劇初步形成的標誌。
但是那時,川劇仍登不得大雅之堂,只能在露天的場子裡表演,作為一種坊間市井的俚俗小調,流傳於蓉城街頭。正是三慶會的成立,最終促使這一劇種從廣場藝術轉向劇場藝術,並一躍成為西南地區影響最廣泛的地方劇種。
那時,成都有一位知名藝人,名叫楊素蘭,他不但技藝精湛、德才兼備,而且銳意於戲曲的改良。辛亥革命後,楊氏與康子林、唐廣體等人一起,發起成立了三慶會,他也被推選為首任會長。在那之後,以三慶會為依託的悅來茶館成為川劇演藝的重要場所。
這種茶館與班社的共生關係,幾乎是川劇發展的基本模式。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悅來茶館裡欣賞到最地道的川劇。走進茶館後,你會看到場地的中央搭建著一個戲臺,戲臺與茶館之間有石橋連接,兩側是養滿錦鯉的水池。
舞臺後方是劇場的化妝間,沒有演出時,這裡甚至擺滿了大小茶桌。過去,川劇演員與觀眾之間是沒有距離的,他們在茶館的喝彩聲中盡情表演,這種傳統,也是川劇文化的魅力所在。雖然在悅來茶館的一側,就是裝修精美的省川劇院,但是每周六的下午,戲迷們還是更願意來到此處,因為在茶館內,人們還可以重溫那些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