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立文的儺戲人生,曾代表中國與日本學者進行文化交流

2020-12-12 新山影像

梅山儺戲表演現場

梅山儺戲是在儺祭舞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戲劇形式,被稱為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梅山儺戲主要流傳於古梅山地區,以冷水江市巖口鎮為核心向周邊輻射,是民間舉行祈福、求子、驅邪等儺事活動時扮演的娛神、自娛戲劇形式,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立文和他的儺面具,裡面最老的一家有幾百年了

第一次去冷水江,是到巖口鎮龍科村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蘇立文老人。在當地說起蘇立文,從耄耋老人到學語孩童,沒有一個不知的。一進蘇立文老人家,客廳四面牆上掛滿了與儺戲相關的照片,那用毛筆書寫的「將梅山儺戲發揚光大,保持節目原味藝術色彩」的字,或許默默透露了主人的心意:對儺戲的「野心」與期望……

演出的儺面具都是蘇老自己做的

蘇立文老人瘦瘦黑黑,皮膚的褶皺裡滿是歲月的痕跡。他不會講普通話,我們的溝通,很多的時候是他的兒子做翻譯,一聊起儺戲,他充滿回憶的眼神像寫滿了無數的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蘇立文

上世紀50年代初,6歲的蘇立文開始跟著「巫師」父親學習儺戲,剛開始父親給他念「科本」,再大一點,就開始口傳「密語」,這些儺戲的「密語」,書裡頭從無記載,只能靠世世代代口口相傳。接下來的儺戲動作、唱調、鑼鼓道具的擊打必須樣樣精通。經過拋牌過式的儀式之後,從所有候選人中選定了他為儺戲第12代傳承人。而現在也已經確認蘇立文的兒子蘇業照為第13代傳人。

蘇立文在做儺面具

「儺戲就是給人避邪祈福的。」蘇立文說。史書上記載其實從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儺祭的活動,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儺祭已經非常盛行。相傳孔子疏於應酬,但只要遇見鄉儺隊伍經過,必著綢服恭敬立於門前。

梅山儺戲演出現場

梅山儺戲中除了利用對白來調侃、講笑話之外,還有大量敘述故事的段落,以提高其趣味性。2007年9月,蘇立文等10位民間藝人受中國藝術研究院特別邀請,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席了「中日文化交流會」開幕式。他們的儺藝節目《搬鋸匠》讓中日學者、觀眾嘖嘖稱讚,也是國內邀請的唯一民間表演節目。

梅山儺戲演出現場

儺戲最重要的道具是儺面具,蘇立文家中形態各異的儺面具都是老人親手製作。談到文化傳承時,他的言語與眼神裡都是充滿期望的,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儺戲,將梅山儺戲文化發揚光大。「當年儺戲最風行的時候,一年有200多天在外演出。」蘇立文說,「這13代以來,我家的儺戲都是父子相傳,現在時代變了,不能那樣了。

蘇立文的小兒子在演出前化妝

我很早開始收徒弟,教過幾十個徒弟了。有半數都半途而廢,出去打工賺大錢去了。」好在蘇立文有兩個兒子都熱愛儺戲:「現在,一般都是我跟兩個兒子一起出去表演,我年齡大了,唱不動了,就是幫著敲敲鑼鼓。但鄉裡人信我,只要我『坐壇』他們就放心。」

蘇立文所帶團隊與日本藝術家交流活動後,合影留念。

自2006年冷水江致力於推進儺戲文化保護以來,通過近8年的搶救、挖掘、整理,當地文化部門和民間藝人不斷傳承、發揚這一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特別是2011年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成功後,儺戲從業人員隊伍日益壯大,目前已達到220餘人。

儺戲表演現場

「這些都是政府頒發的獎……」蘇立文老人將他收藏的獎盃、獎牌、證書一一拿出來,給我們介紹著,看著他滿臉開心的模樣,連眸子裡都透著幸福的感覺,或許這些獎項是給老人最大的慰藉與榮耀!

蘇立文老人教小兒子儺戲演出技巧。

相關焦點

  • 中國媒體及智庫代表團走訪日本九州大學 與師生代表進行交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譚利婭】4月25日下午,中國「中日智庫媒體高端對話會」部分成員在代表團成員、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李名剛的帶領下,走訪郭沫若母校——日本九州大學,並與該校師生代表進行了座談交流。「中日智庫媒體高端對話會」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主辦,環球網協辦,旨在通過加強兩國學者和媒體間的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參加25日下午座談會的九州大學師生代表共13人,由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靜永健率領。靜永健在用中文發表的歡迎致辭中表示,九州大學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913年孫中山先生曾到訪這裡,並為該學校留下「學道愛人」的題詞。
  • 中國智庫媒體訪日代表團與日本福岡地區媒體代表進行交流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譚利婭】4月26日下午,中國「中日智庫媒體高端對話會」成員在福岡與當地媒體代表進行交流。此次交流活動由中國駐福岡總領事館組織。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胡正躍、中國駐福岡副總領事孫忠寶參加了此次活動。
  • 「蘇利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該展由圖片、手稿、作品和視頻等大量珍貴歷史文獻組成,記錄了第一個向世界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的西方學者、著名美術史家蘇利文的學術人生和重要貢獻。「蘇利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展,展出了一部分蘇立文夫婦的繪畫藏品,其中大多為中國藝術家所贈,齊白石、張大千、龐薰琹、吳作人、傅抱石、丁聰、吳冠中、李可染等中國美術家的作品第一次「回家」展出。
  • 日本學者的「中國慢生活」:國際視角讀史 搭橋梁促交流
    目前,他正在編撰一本關於《日本檔案資料中的甘肅研究》,從日本史料中梳理關於甘肅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脈絡。2019年,日本靜岡縣立大學師生訪問蘭州,與蘭州高校師生交流。(資料圖)蘭州大學供圖  菅原純出生於日本巖手縣水澤市(現奧州市)。
  • 戴文勝率《華人好春晚》代表團到日本進行文化交流
    1月15日到1月23日,《華人好春晚》發起人、總指揮、總導演戴文勝帶領《華人好春晚》代表團走進日本 ,一同隨行的有《華人好春晚》發起人、總策劃朱樹軍;世界華人文聯藝術團特聘演員、國際口技表演藝術家金松;世界華人文聯特聘書畫家、中國畫家協會理事周勝彬(李可染、潘天壽學生);《華人好春晚》組委會成員、中國發改委中國投資論壇一帶一路發展中心調研員冀寶國;《華人好春晚》董事、白俄羅斯文化聯盟駐中國代表、中國領導科學國寶書畫研究院對外聯絡部主任
  • 從《菊與刀》說起:談中國學者的日本文化妄想症
    但無論如何,作者還是清醒地認識到了一個實質性問題:日本人的道德體系是「日本原創的、獨有的」。而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學者卻普遍有著一種文化優越感或文化幻覺,認為中國文化對當代日本文化依然有著深厚的影響。他們不但認為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中國文化,甚至會認為,日本人比中國人更好地傳承了中國文化。筆者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這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妄想症。不幸的是,大量中國學者罹患了這種文化妄想症。
  • 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生學者聯席會在大阪舉辦
    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生學者聯席會在大阪舉辦 2019年12月12日 10:32   來源:人民網
  • 日本學者認為是中國,中國學者說不是!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中日兩國的有關學者在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朝日新聞》、全日本航空公司的共同組織下,以「三角緣神獸鏡之謎」為題,舉辦過多次古代史討論會,兩國學者各抒己見,展開了一場激烈而友好的爭鳴。根據上述情況,日本學術界普遍認為,三角緣神獸鏡是三國時代魏國製作的,是從中國輸入的,和其他各種在日本出土的中國銅鏡一樣,稱為「舶載鏡」。
  • 從中國山水到英國風色
    大多看劇的觀眾關注的是晏殊、範仲淹、歐陽修、韓琦等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偉大人物,而喜愛國畫的人則注意到這些人物背後的屏風與牆壁上是巨然、董羽、王希孟、趙芾、米友仁等巨匠流傳至今的山水畫。一部劇有詩有畫,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兩種風流,相得益彰地還原了大宋的風採。有學者專門將其中的畫作一一枚舉,加以品評,並指出其中有違史實的年代錯誤——顯然,南宋的畫兒不應出現在北宋的牆上。
  • 佐藤仁史:日本學者的中國農村調查
    除此之外,我們新一代的學者在精讀《慣行調查》並吸收以圍繞中國村落共同體性質爭論為核心的討論和研究成果時,更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以促進相互間的對話:第一,依據《慣行調查》為主的研究,往往將河北、山東等地村落的分析成果,推廣到整個華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農村。這和近年來日本學者在河北、山西、江南、江西、福建等地大量展開的田野調查一樣,基本上都是個別性的,缺乏學者之間的交流和討論。
  • 西日本地區留學人員舉辦學術文化沙龍探討中日文化交流
    神州學人網訊 12月12日,以「絲綢之路的開拓往來與中國牽牛織女傳說的日本當代敘事」為主題的西日本留學人員線上學術文化沙龍活動舉行。活動由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主辦,立命館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協辦。駐大阪總領館教育處參贊吳勁松出席,教育領事、西日本地區中國留學人員、日本大學生等參加。
  • 莫斯科國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到清華交流訪問
    促進中俄交流,厚植愛國情懷莫斯科國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到清華交流訪問清華新聞網8月16日電 8月12日下午,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莫斯科國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餘炳樂一行來到清華大學進行交流訪問,與校團委、校學生會、校研究生會有關負責人和本科生班團骨幹代表開展座談交流
  • 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韓國
    新華社首爾9月20日電(記者宗巍 孫一然)9月18日至20日,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韓國。訪問期間,交流團與韓國外交部官員、佛教界人士、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等深入交流,介紹西藏和雲南藏區的藏傳佛教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
  • 張登德: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為了開展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國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周恩來提出,從開展中日兩國經濟、文化交流開始,從增加人民交往開始,從增進人民團體協商開始來打開中日關係局面。[8]1955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團首次來華演出。11月,日本著名政治家、前首相片山哲率領代表團來華訪問,並與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代表籤訂了《關於發展中日文化交流的協議》。
  • 「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日本奈良舉行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中國駐大阪總領事李天然,奈良縣副知事浪越照雄、奈良市副市長津山恭之等嘉賓出席活動。來自中日兩國的專家學者以及日本當地觀眾400餘人參加研討會。   王燕文在代表研討會主辦方致辭時說,中日兩國既有長久交往的歷史又有緊密的現實關係。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間,中日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民間文化交流具有持久的強大生命力,是兩國友好交往的活水源頭。
  • 臺灣歷史博物館學者到遼寧瀋陽交流
    中國臺灣網9月11日瀋陽消息 9月5日至8日,臺灣歷史博物館學者劉維瑛、黃裕元來遼寧瀋陽進行文化交流。臺灣學者此次來沈,是為了解在沈臺胞在新、舊兩個時代在東北、瀋陽的生活經歷,並搜集相關的老照片和資料。
  • 「體驗中國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辦
    12月26日下午,由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指導、北京國際青年研修學院主辦的「體驗中國文化」交流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來自有關文化協會、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部分在華留學生代表共二十多人與會,圍繞「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與世界表達」和「感知中國文化的路徑選擇與多重視角」等內容進行交流研討。
  • 2019回眸|杭州靈隱寺積極加強對外文化交流
    近年來,靈隱寺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宏偉戰略目標,充分發揚佛教文化對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的獨特優勢,曾多次走出國門,以多種形式和手段,與國內外友好人士廣結善緣,展示佛教中國化的魅力,講好中國佛教故事。
  • 近百年前日本學者考察中國文物古蹟 復旦人有新發現
    今天在復旦大學舉行的出版座談會上,多名學者表示,13卷《中國文化史跡》全譯本的出版,極大豐富了中國歷史尤其是晚清史的資料來源,促進了中國圖像文化研究的整體發展,有助於學界進一步了解20世紀前葉日本學者系統考察中國各地文物古蹟的背景、目的和影響,對當今考古研究與文化遺產保護也具有重要價值。
  • 三國文化架起中日韓文化交流橋梁
    日本著名學者青木信夫介紹說,他在學生時代就喜歡讀《三國志》,成都經常出現在書中。 據了解,《三國演義》傳入朝鮮半島的時間很早。在李朝宣祖三年(公元1569年)前,該書就已經在朝鮮半島廣為傳播,「印出廣布,家戶誦讀」,掀起熱潮,就連科舉考試也以該書為內容出題,可見其影響。三國文化在日本尤為風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