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鼓浪嶼尋找教堂

2020-09-24 B2的時光機

動車票與客棧都預訂了,即使天氣不好,但還是在陰鬱的午後出發了,記得2010年夏第一次來到鼓浪嶼,一個人迷失了兩天,之後又去了幾次,再去時,也不知道還能欣賞什麼,突然想到了幾天前看到的一個關於教堂的文章,於是就有了尋找鼓浪嶼的教堂之念。

鼓浪嶼是基督的福音在中國最早登陸的島嶼之一。一座座莊嚴雄偉的教堂,成為鼓浪嶼島上萬國建築博物館中最珍貴的藏品。話說鼓浪嶼有八座教堂,有的不復存在了,但我還是先後找到了復興堂——協和禮拜堂——天主堂——三一堂——講道堂——安獻堂——福音堂——四縱松禮拜堂。

一、復興堂 鼓浪嶼上最年輕的教堂(復興路2號)

復興堂是我第一個拍的,只因晚上找尋預訂的緣中園旅館也位於復興路上,第二天剛好是禮拜日,天空飄著小雨,教堂裡傳來悅耳動聽的唱詩聲,讓鼓浪嶼的清晨如此美妙。復興堂是唯一一座在解放後建造的教堂。三角形屋頂建築,簡單大方,紅色外牆很顯眼,總是為旅行找路的人指明方向;而教會的基督徒則總是為心靈迷路的人們指名生命的方向。

復興堂

二、協和禮拜堂 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鹿礁路近天主堂)

據說,當代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鳳1919年曾在此喜結連理。是方形禮堂,外部白色,聖潔美麗。教堂門口有愛的箴言和十誡,裡面播放和宗教有關的電影。

協和禮拜堂

三、天主堂:鼓浪嶼上最美的一座教堂 (鹿礁路34號)

當到達天主堂時,正值在做禮拜,有部分外國人在其中。天主堂是攝友及婚紗拍攝最常去的地方,由於尋找方便,天主堂也是被遊客拍得最多的地方。鼓浪嶼天主堂的主保是耶穌君王,也稱耶穌君王堂。整座教堂以哥德式尖塔為主,尖拱尖窗,連立面裝飾、門媚窗欞、鏤空女牆也都是尖形的。特別是正面,舉目光所望,均為尖塔藝術,四層塔式尖頂,遞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聳挺立。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是廈門地區僅存的一座哥德式天主堂,由西班牙建築師設計,無論外觀還是內部,造型都極具感染力。

天主堂

四、三一堂:建築獨具一格(安海路67號)

三一堂,可容納一千多人,整體工程先後歷時六十六年方全部竣工。門口有一棵很大的木棉樹,花開時分,很美很美。周六教堂才會對外開放,有很多人做禮拜,也有唱詩班,門口會有人發資料,熱情的邀請大家進去坐坐。

三一堂

五、講道堂:被歲月抹去了痕跡(公平路18號)

講道堂是我在看完三一堂後找尋安獻堂的途中偶遇的。1930年,福音堂的信徒增多,教會遂在鼓浪嶼內厝沃蘭花腳公平路18號建立支堂,稱講道堂。文革中,講道堂被佔用,現在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該堂的牆體上有很多文革時期的痕跡。據資料稱該堂已為教會收回。但如今的講道堂卻已成為鼓浪嶼紅堂生活旅館,教堂內改建為上下兩層做遊客的標準房間,講道堂已失去了教堂的功用,早已被歲月抹去了痕跡。

講道堂


六、安獻堂:美式情調(雞山路18號)

對於安獻堂,我再熟悉不過了,第一次到鼓浪嶼就是入住於此,白色花崗巖三層校舍屹立在山頭上,該樓坐北朝南,為花崗巖條石建成的全石構建築,共3層,周邊有大量的基督徒墳墓,可以看到大海。平面為封閉式內廊布局,建築沿中軸左右對稱,中心部位入口處以四根圓柱、三角形山花和臺階為裝飾。屋頂為平頂式,四周設高1米的石砌女兒牆。該建築為美國建築師設計,受當時歐洲新建築的影響,注重功能和結構,立面處理簡潔、明快。前面二樓涼臺採用四支整體條石的圓形石柱託著三角屋頂具有美式情調非常壯觀,是鼓浪嶼唯一以條石堆砌而成的三層方塊大樓,既有閩南地域的特點又有美國大樓的風格的建築藝術。安獻堂現為美華療養院。如果不嫌遠,到鼓浪嶼可以住此,室外環境好極了。

安獻堂


七、福音堂:西歐韻味(晃巖路40號)

福音堂建築為英式風格,正門四根立柱為方形簡潔樸素,乎展的線條和山牆上的山花浮雕,具西歐韻味,玻璃窗外為百葉寓為打開的聖經。2001年,該堂由三一堂負責翻建成立百合園託老院。

福音堂

八、四縱松禮拜堂 最難找的一個建築

四縱松禮拜堂是我們尋找的最後也是最難找的一個建築,它位於內厝澳路352號。為小群會所建,早已不再聚會,據網載,四縱松禮拜堂在文革時期曾為鼓浪嶼群力電木廠,現成為民居。但找到該處尋問當地居民時,他們都不知道還有此教堂,當找到「內厝澳路351」時,以為352號就會出現,但就是沒見到352號,在內厝澳路兜了許久還是未找著,最後百度了352號是一座叫馬拉巴的酒店,於是打電話詢問了酒店前臺352號要怎麼走,酒店以為我是住客就發了條路線簡訊息,覺得太遠就放棄了尋找,在最後離開鼓浪嶼時才想著是不是再努力下呢,於是就找到了內厝澳路352號,這個建築卻是新翻修的,大門上掛著馬拉巴的字樣,這是一幢被改建的度假旅館。

四縱松禮拜堂


相關焦點

  • 小小鼓浪嶼竟然有八座教堂,這五座教堂不要錯過
    鴉片戰爭後廈門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有十幾個國家在鼓浪嶼設領事館。大量外國人在此居住,隨之而來的便是宗教的輸入,教堂的建設。鼓浪嶼現有八座教堂,每座都有自己獨特風格。如果你來鼓浪嶼遊覽萬國建築,這五座教堂不要錯過。
  • 廈門鼓浪嶼——教堂(二)
    復興堂原址位於鼓浪嶼黃家渡,文革期間被毀。上世紀五十年代,黃家渡聚會所由王得恩長老負責。王二十歲時就是傳教士,文革後重建復興堂,新堂1997年落成。(亦稱上鹿礁)建「國際禮拜堂」,教堂為新古典主義風格,是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
  • 迷失與尋找,鼓浪嶼 | 原創
    買了輪渡的往返票,呼吸著海邊微鹹的溼氣,踏上了鼓浪嶼。走過小巷斷裂的石板路,兩旁是年代久遠的庭院,歷經滄桑的別墅和教堂。圍牆和鐵門上有斑駁的歲月印記,鐵藝玄關上爬滿綠色的藤蔓,粉紅色三角梅從牆頭垂到牆體。
  • 漫步鼓浪嶼,這五座教堂不要錯過
    協和禮拜堂協和禮拜堂是鼓浪嶼最早的教堂。當年遠涉重洋來鼓浪嶼工作的外國人多為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為了舉行主日崇拜,自建了這座教堂。當時這座教堂僅供外國人使用,後教堂負責人在回國時,把教堂產權送給中國教會。
  • 避開喧囂,尋找鼓浪嶼遠離世俗的美
    《有個傻瓜愛過我》、《我的早更女友》、《第一次》,這些電影看過嗎?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鼓浪嶼取景。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大熒幕上的鼓浪嶼,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這座鼓浪嶼百年教堂,鮮少被人注意,卻是在兩國領事館基礎上改造
    19世紀初一個叫馬守仁的天主教神父,從臺灣遠赴到廈門,為了方便傳播教義,馬守仁把鼓浪嶼上的一處房產與當時的法國領事館交換,並在原領事館邊上拓建了一座教堂,這就是鼓浪嶼天主堂。之所以與法國人交換,或與馬守仁是西班牙人有關,因為原建築本身就是西班牙領事館,只是後來西班牙逐漸衰弱撤出廈門。
  • 旅遊:協和禮拜堂——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被稱為「國際禮拜堂」
    19世紀中期,不少西方人離開歐美,遠涉重洋來到鼓浪嶼工作、生活。這些來鼓的外國人多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們為了舉行主日崇拜,遂決定在鼓浪嶼建一所教堂。於是各差會(美國歸正教會、英國倫敦公會、英國長老會)的信徒紛紛捐款,在鼓浪嶼的鹿礁頂(亦稱上鹿礁)建造教堂。
  • 我在福州,遇見了另一個「鼓浪嶼」
    我說,倉山區,就是另一個鼓浪嶼。Oh 不,它不只有鼓浪嶼的紅磚老建築,更不只有媲美鼓浪嶼的最美轉角。它還有鼓浪嶼不曾有過的恬靜和老房子裡散出來的一股子悠閒~諾,老教堂長這樣::"麻煩你幫我拍張照"也沒有人跟我說:"麻煩讓讓"……
  • 鼓浪嶼百年老教堂將「復原」 開放後提供婚禮服務
    鼓浪嶼百年老教堂即將「復原」 修繕已進入尾聲,林語堂曾在此舉辦婚禮,開放後將提供婚禮服務  鼓浪嶼56個申遺核心要素之一、島上最早的教堂——協和禮拜堂的修繕已進入尾聲。老教堂的修繕一直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將基本恢復100多年前的面貌。據了解,協和禮拜堂開放後,將為新人提供「量身定做」的婚禮服務。  在歷史上,協和禮拜堂是很浪漫的。史學界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文學大師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曾在此舉行過婚禮,隨後一同前往美國留學,林語堂也從此走向聞名世界之路。
  • 一島傾城鼓浪嶼
    ……尋找兒時的夢,要麼,回到你的故鄉,要麼,你就踏上鼓浪嶼。 第二章:尋找鼓浪嶼教堂 每每提到鼓浪嶼的教堂,那場婚禮,那些尋找鼓浪嶼教堂的點點滴滴,那些教堂的歷史變遷,都鮮活地浮現在腦海中,成為我不可磨滅的記憶
  • 鼓浪嶼,你憑什麼這麼吸引我!
    今天我只背了一個小包,來到廈門「輪渡站」,乘船去鼓浪嶼。因為鼓浪嶼除了電瓶車,沒有代步工具,而且電瓶車不能隨意上、下車,所以我只能輕裝上陣,步行了。鼓浪嶼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銷,改為法國領事館。該建築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是廈門地區僅存的一座哥德式天主堂。
  • 鼓浪嶼深處的林語堂故居
    鼓浪嶼很少通汽車,徒步旅行是最好的選擇,難怪前年《城市畫報》做廈門專題,標題就叫《廈門散步》。那天,為了尋找林語堂的故居,我特意花20元找了一位姓何的小導遊,我們在島上繞來繞去,才在一條破舊巷子裡找到林語堂的故居。
  • 迷失在鼓浪嶼的巷尾——廈門
    在裡面穿梭尋找自己的生肖,很有意思。不過,我是沒找全,你們去找吧。。。八卦:據說當時建這個是為了給他家的孩子捉迷藏用。。。鋼琴博物館裡面是不讓拍照的,然後,我也沒有拍它的外貌。。。所以,只有這一張。。。
  • 出行 | 一日玩遍鼓浪嶼(廈門鼓浪嶼旅遊攻略)
    天氣:不佳的天氣會影響登島的交通和在鼓浪嶼的參觀,例如颱風季節、大雨大霧等情況。交通:前往鼓浪嶼只能搭乘渡輪,出行高峰期和熱門季節船票需要提前購買。風琴大多用於教堂演奏,在國內並非常見的樂器,但是它的悅耳的旋律令人難忘。
  • 鼓浪嶼天主堂的故事
    在鼓浪嶼鹿礁頂上,有座白色的建築頗為引人矚目。她就是鼓浪嶼天主堂,這裡不但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來鼓浪嶼的遊客必經之地,更是很多新人留下珍貴影像的地方。那麼這座小巧極致的教堂,又有哪些故事呢?早在明朝末年,天主教就進入了廈門,宣教士李科羅甚至成為鄭成功的「洋使節」。但真正得到發展還是近代時期。
  • 鼓浪嶼旅遊攻略-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在為數不多的海城中-我最喜歡廈門有人說,廈門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城市,但不適合生存。廈門的天氣比較悶熱,最好的旅遊時間是3月份和11月份,趁微風不燥,趁陽光正好,去遇見鼓浪嶼。鼓浪嶼-一座浪漫清新的島嶼鼓浪嶼是廈門的門面擔當
  • 在鼓浪嶼只做這十件事
    上島後,沿著右手邊的方向走,老廈門叫這條為「鼓浪嶼環島路」。能夠經過延平路,鼓新路,越走越靜。然後選擇一條有緣的巷子,進入鼓浪的一日旅程。  二、島上的板車,低頭前行的生活  板車是這座島最真實的生活之一。
  • 鼓浪嶼怎麼玩?兩日悠閒路線攻略,慢慢感受鼓浪嶼的小浪漫
    而在我眼裡,其實他也是浪漫的,但也許是商業化的原因(一些店鋪的人老拉我們蓋什麼章,各種讓我們嘗這嘗那,拉客的感覺非常不好),浪漫中帶著一點油膩,就像土味情話一樣。在鼓浪嶼,隨處可見的海岸線,歐式建築,教堂,博物館,熱帶樹木等等,就像是置身於一個花園裡一樣,到處都是景,甚至連你住的地方都有些歷史呢。
  • 廈門10個神聖又浪漫的教堂,就怕你不知道
    協和禮拜堂鼓浪嶼協和禮拜堂,是鼓浪嶼小島最早的教堂。早在19世紀中期,不少西方人來到這座漂亮安逸的小島,在鹿礁頂建造教堂。後來,這家教堂差點被拆掉當成藥劑房,在國家一級建築師白家欣先生的周旋下,教堂得以保存。
  • 【尋找老廈門】鼓浪嶼道路小巷名稱由來(上)
    2000年間,老人活動中心搬移,交由鼓浪嶼區衛生院建樓房,並於2003年10月改稱思明區鼓浪嶼衛生服務中心。街心公園亦進行改建與移種榕樹、點綴周圍景觀,使街心公園成為一老人休閒活動與來往行人歇腳的場所。昔時,龍頭路各行各業的商店林立,酒家、餐廳、舞場、戲院、旅社,一應俱全。成為島上最繁華的一條馬路。而現今興起旅遊熱潮的推動下,鼓浪嶼己發展成為國家級的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