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票與客棧都預訂了,即使天氣不好,但還是在陰鬱的午後出發了,記得2010年夏第一次來到鼓浪嶼,一個人迷失了兩天,之後又去了幾次,再去時,也不知道還能欣賞什麼,突然想到了幾天前看到的一個關於教堂的文章,於是就有了尋找鼓浪嶼的教堂之念。
鼓浪嶼是基督的福音在中國最早登陸的島嶼之一。一座座莊嚴雄偉的教堂,成為鼓浪嶼島上萬國建築博物館中最珍貴的藏品。話說鼓浪嶼有八座教堂,有的不復存在了,但我還是先後找到了復興堂——協和禮拜堂——天主堂——三一堂——講道堂——安獻堂——福音堂——四縱松禮拜堂。
一、復興堂 鼓浪嶼上最年輕的教堂(復興路2號)
復興堂是我第一個拍的,只因晚上找尋預訂的緣中園旅館也位於復興路上,第二天剛好是禮拜日,天空飄著小雨,教堂裡傳來悅耳動聽的唱詩聲,讓鼓浪嶼的清晨如此美妙。復興堂是唯一一座在解放後建造的教堂。三角形屋頂建築,簡單大方,紅色外牆很顯眼,總是為旅行找路的人指明方向;而教會的基督徒則總是為心靈迷路的人們指名生命的方向。
復興堂
二、協和禮拜堂 鼓浪嶼上最早的教堂(鹿礁路近天主堂)
據說,當代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鳳1919年曾在此喜結連理。是方形禮堂,外部白色,聖潔美麗。教堂門口有愛的箴言和十誡,裡面播放和宗教有關的電影。
協和禮拜堂
三、天主堂:鼓浪嶼上最美的一座教堂 (鹿礁路34號)
當到達天主堂時,正值在做禮拜,有部分外國人在其中。天主堂是攝友及婚紗拍攝最常去的地方,由於尋找方便,天主堂也是被遊客拍得最多的地方。鼓浪嶼天主堂的主保是耶穌君王,也稱耶穌君王堂。整座教堂以哥德式尖塔為主,尖拱尖窗,連立面裝飾、門媚窗欞、鏤空女牆也都是尖形的。特別是正面,舉目光所望,均為尖塔藝術,四層塔式尖頂,遞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聳挺立。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是廈門地區僅存的一座哥德式天主堂,由西班牙建築師設計,無論外觀還是內部,造型都極具感染力。
天主堂
四、三一堂:建築獨具一格(安海路67號)
三一堂,可容納一千多人,整體工程先後歷時六十六年方全部竣工。門口有一棵很大的木棉樹,花開時分,很美很美。周六教堂才會對外開放,有很多人做禮拜,也有唱詩班,門口會有人發資料,熱情的邀請大家進去坐坐。
三一堂
五、講道堂:被歲月抹去了痕跡(公平路18號)
講道堂是我在看完三一堂後找尋安獻堂的途中偶遇的。1930年,福音堂的信徒增多,教會遂在鼓浪嶼內厝沃蘭花腳公平路18號建立支堂,稱講道堂。文革中,講道堂被佔用,現在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該堂的牆體上有很多文革時期的痕跡。據資料稱該堂已為教會收回。但如今的講道堂卻已成為鼓浪嶼紅堂生活旅館,教堂內改建為上下兩層做遊客的標準房間,講道堂已失去了教堂的功用,早已被歲月抹去了痕跡。
講道堂
六、安獻堂:美式情調(雞山路18號)
對於安獻堂,我再熟悉不過了,第一次到鼓浪嶼就是入住於此,白色花崗巖三層校舍屹立在山頭上,該樓坐北朝南,為花崗巖條石建成的全石構建築,共3層,周邊有大量的基督徒墳墓,可以看到大海。平面為封閉式內廊布局,建築沿中軸左右對稱,中心部位入口處以四根圓柱、三角形山花和臺階為裝飾。屋頂為平頂式,四周設高1米的石砌女兒牆。該建築為美國建築師設計,受當時歐洲新建築的影響,注重功能和結構,立面處理簡潔、明快。前面二樓涼臺採用四支整體條石的圓形石柱託著三角屋頂具有美式情調非常壯觀,是鼓浪嶼唯一以條石堆砌而成的三層方塊大樓,既有閩南地域的特點又有美國大樓的風格的建築藝術。安獻堂現為美華療養院。如果不嫌遠,到鼓浪嶼可以住此,室外環境好極了。
安獻堂
七、福音堂:西歐韻味(晃巖路40號)
福音堂建築為英式風格,正門四根立柱為方形簡潔樸素,乎展的線條和山牆上的山花浮雕,具西歐韻味,玻璃窗外為百葉寓為打開的聖經。2001年,該堂由三一堂負責翻建成立百合園託老院。
福音堂
八、四縱松禮拜堂 最難找的一個建築
四縱松禮拜堂是我們尋找的最後也是最難找的一個建築,它位於內厝澳路352號。為小群會所建,早已不再聚會,據網載,四縱松禮拜堂在文革時期曾為鼓浪嶼群力電木廠,現成為民居。但找到該處尋問當地居民時,他們都不知道還有此教堂,當找到「內厝澳路351」時,以為352號就會出現,但就是沒見到352號,在內厝澳路兜了許久還是未找著,最後百度了352號是一座叫馬拉巴的酒店,於是打電話詢問了酒店前臺352號要怎麼走,酒店以為我是住客就發了條路線簡訊息,覺得太遠就放棄了尋找,在最後離開鼓浪嶼時才想著是不是再努力下呢,於是就找到了內厝澳路352號,這個建築卻是新翻修的,大門上掛著馬拉巴的字樣,這是一幢被改建的度假旅館。
四縱松禮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