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醬菜這麼受歡迎!醬園送菜人曾穿「六品頂戴」進宮

2020-12-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據《北京志·商業卷·副食品商業志》記載:北京醬醃菜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大都制醬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清京師副食品業的分化和醬園業的勃興,為北京醬醃菜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明代,北京就初步形成了醬醃菜行業。每逢農曆六月造醬醋浸醃瓜茄,九月進入醃醬旺季。到了清朝,醬醃菜行業進一步發展,當時一部分油鹽店逐漸發展成為以經營醬醃菜為主的醬園業。六必居、桂馨齋和天源醬園加工技術精湛,產品色香味俱佳,曾被選為宮廷御用食品。

六必居醬菜

據《都門紀略》記載:六必居是山西臨汾趙姓創辦的,是製售八寶菜、包瓜等醬菜的名家。有《竹枝詞》稱:「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寶樣多餘。都人爭說前門外,四百年來六必居。」六必居坐落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相傳開業於明嘉靖九年(1530)。傳說「六必居」牌匾原由明代權臣嚴嵩書寫。六必居在經營活動中具有三大特點:在用人上,堅持人盡其才,不用「三爺」(即少爺、姑爺和舅爺);每晚通過一起喝「欄櫃酒」研究市場行情,增強凝聚力;售出酒後給顧客「打票」(即購物證明)藉以維護質量信譽。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六必居醬園被燒,張奪標等店員從烈火中搶出牌匾,使六必居匾額免遭燒毀。傳統產品有: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甜醬黑菜、甜醬包瓜、甜醬姜芽、甜醬八寶菜、甜醬什香菜、甜醬瓜、白糖蒜等。

天源醬園開業於清同治八年(1869),創始人劉湛軒原是京城當鋪業的四大戶之一。他以白銀2000兩買下西長安街一家油鹽店,改建為天源醬園,前店後廠,自產自銷。因其醬菜做法出自清宮廚師,料精工細,逐漸形成自家風味,生意興隆。他們生產的桂花糖熟芥曾被選進宮廷,得到讚賞。店主人把店堂盛放糖熟芥的瓷壇,用紅漆木託起,寫上「上用糖熟芥」字樣。一時,天源醬園名聲大振。並請當朝翰林陸潤庠題寫了「天源號京醬園」牌匾。清末進士王垿也為天源醬園題寫了「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的藏頭詩懸掛於店堂四柱。主要產品有:甜醬甘露、甜醬乳瓜、甜醬什錦菜、桂花糖熟芥、麻仁金絲等。

20世紀50年代的六必居醬園

桂馨齋醬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原址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鐵門胡同南口。因製作經營南方風味醬醃菜,人稱「南醬園」。據1956年公私合營企業登記冊中記載:桂馨齋創業人為一對從南方來京謀生的夫妻,他們先在菜市口擺攤銷售自製小菜,後在鐵門胡同南口租賃房屋、招收徒工,開設了桂馨齋醬園。後因東家夫婦年老南歸,將桂馨齋的全部資產贈與來自河北固城縣的沈氏徒弟經營。沈氏接管桂馨齋後,在鐵門慈康寺建起了一座製作醬醃菜的作坊,開展批發業務,生意興隆。桂馨齋擅長製作冬菜、梅乾菜和佛手疙瘩,被譽為「冬菜老店」。產品甜鹹適口,醬香濃鬱,不但受市民歡迎,而且得到宮廷的重視,曾賜給「腰牌」一個、白底紅穗帽子一頂、黑色馬褂一件,憑此進入皇宮送菜。到了光緒年間,桂馨齋的醬醃菜備受西太后的賞識,特別賜給桂馨齋六品頂戴,送菜人穿朝服進宮。一直到了民國時期,那套「六品頂戴」還珍藏在桂馨齋掌柜的臥室裡,成為炫耀的資本。光緒二十四年(1908),桂馨齋又開設了南桂馨齋、掛馨棧、桂馨齋東記三個分號。桂馨齋在京城的百姓中頗有名氣,因其在鐵門胡同,故又稱為「鐵門醬園」。桂馨齋名產「佛手疙瘩」是保留下來的風味產品。桂馨齋的傳統產品梅乾菜也享譽京城。著名老字號正明齋的「乾菜月餅」,就是用桂馨齋的梅乾菜作原料製成的。

(本文資料主要引自《北京志·綜合卷·人民生活志》)

相關焦點

  • 北京醬菜這麼受歡迎!醬園送菜人曾穿「六品頂戴」進宮
    據《北京志·商業卷·副食品商業志》記載:北京醬醃菜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大都制醬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清京師副食品業的分化和醬園業的勃興,為北京醬醃菜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明代,北京就初步形成了醬醃菜行業。每逢農曆六月造醬醋浸醃瓜茄,九月進入醃醬旺季。
  • 慈禧太后御用的北京老字號「桂馨齋」醬菜
    桂馨齋醬園是北京聞名的百年老字號,始建於乾隆元年(1736年),迄今已有270年的歷史。人稱「南醬園」。以前的地址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鐵門胡同南口,也叫「鐵門醬園」,現在的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區南橫西街。因製作經營南方風味醬醃菜,人稱「南醬園」,和六必居、天源醬園齊名。對於桂馨齋的創始人,據說是雍正末期乾隆初期南方來京城謀生的一對夫婦,來自南方決定了桂馨齋醬園的風味屬南方風味。一開始他們只是擺攤經營自製小菜,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後,就在鐵門胡同租門面,採取前店後場的模式,招收徒工,專門製作和經營各種醬菜。
  • 慈禧太后御用的北京老字號「桂馨齋」醬菜
    桂馨齋醬園是北京聞名的百年老字號,始建於乾隆元年(1736年),迄今已有270年的歷史。人稱「南醬園」。以前的地址在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鐵門胡同南口,也叫「鐵門醬園」,現在的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區南橫西街。因製作經營南方風味醬醃菜,人稱「南醬園」,和六必居、天源醬園齊名。對於桂馨齋的創始人,據說是雍正末期乾隆初期南方來京城謀生的一對夫婦,來自南方決定了桂馨齋醬園的風味屬南方風味。一開始他們只是擺攤經營自製小菜,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後,就在鐵門胡同租門面,採取前店後場的模式,招收徒工,專門製作和經營各種醬菜。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說到烤肉,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韓國烤肉,但在北京有名的還要說到「南」中的「南宛」—烤肉宛,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北京經營烤肉最早的字號,現位於西城區宣武門內大街。烤肉宛的創始人是一位姓宛的人,最初,他在宣武門一帶用手推車賣牛羊肉。後來,宛家的第二代在車上安置了烤肉炙子,賣起了烤牛肉。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說到烤肉,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韓國烤肉,但在北京有名的還要說到「南」中的「南宛」—烤肉宛,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北京經營烤肉最早的字號,現位於西城區宣武門內大街。烤肉宛的創始人是一位姓宛的人,最初,他在宣武門一帶用手推車賣牛羊肉。後來,宛家的第二代在車上安置了烤肉炙子,賣起了烤牛肉。
  • 北京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
    從二三月到四月間是所謂的「青黃不接」時期,那時窖藏的蔬菜已經賣得差不多了,過去沒有所謂的冬儲大白菜,都是由農民和菜商儲存,而新菜還沒有上市,這兩三個月想吃菜的老百姓怎麼挨?只能吃醃醬菜。據《北京志·商業卷·副食品商業志》記載:北京醬醃菜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大都制醬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清京師副食品業的分化和醬園業的勃興,為北京醬醃菜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北京的醬菜,妙在不太鹹,同時又不太甜
    從二三月到四月間是所謂的「青黃不接」時期,那時窖藏的蔬菜已經賣得差不多了,過去沒有所謂的冬儲大白菜,都是由農民和菜商儲存,而新菜還沒有上市,這兩三個月想吃菜的老百姓怎麼挨?只能吃醃醬菜。據《北京志·商業卷·副食品商業志》記載:北京醬醃菜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大都制醬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清京師副食品業的分化和醬園業的勃興,為北京醬醃菜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 淺談醬菜老店六必居
    北京有一類專門經營油、鹽、醬、醋的店鋪,稱為醬園,俗稱油鹽店。醬園亦有不同風味,分別來自河北保定府、北京本地和江南一帶的技師及其製作的風味為準.分為三類:老醬園、京醬園和南醬園。在北京老醬園居多,其聲譽昭著者凡七家--前門外糧食店六必居醬園,天章醬園,西單天源醬園,東四天源醬園東號,西四天義醬園,地安門大街寶瑞醬園,以及開業最晚的王府井天義成醬園。其中歷史久長、品種優良、名高譽重的是開設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的六必居醬菜園。傳說有人站在日本的海島上能看到北京的"六必居"三個大字。
  • 北京家家戶戶都會醃製的小醬菜,這樣做比老字號天源醬園還好吃
    說到佐餐美食,在北京家家戶戶佐餐必不可少的一道就是小醬菜,不管是早餐就著饅頭燒餅,還是在大魚大肉之餘開胃清口解膩,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北京醃製醬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的時候制醬技術發展以及明清時代醬園的蓬勃發展,都為北京醬菜成氣候奠定了基礎。
  • 淺談醬菜老店六必居
    北京有一類專門經營油、鹽、醬、醋的店鋪,稱為醬園,俗稱油鹽店。醬園亦有不同風味,分別來自河北保定府、北京本地和江南一帶的技師及其製作的風味為準.分為三類:老醬園、京醬園和南醬園。在北京老醬園居多,其聲譽昭著者凡七家--前門外糧食店六必居醬園,天章醬園,西單天源醬園,東四天源醬園東號,西四天義醬園,地安門大街寶瑞醬園,以及開業最晚的王府井天義成醬園。其中歷史久長、品種優良、名高譽重的是開設在前門外糧食店街的六必居醬菜園。傳說有人站在日本的海島上能看到北京的"六必居"三個大字。
  • 《風味人間2》解鎖四海醬料,南京醬菜也曾名揚全國
    其實,南京人的生活裡也少不了這些 " 重口味 "。近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解到,南京市檔案館就有一批有關醬園、釀造業變遷的檔案。原來,南京醬園業一度非常興盛,曾經出過全國知名的醬菜品牌,還曾有三幫各有特色的醬園雲集。如今,這些醬菜早已融入 " 南京味道 ",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
  • 北京家家戶戶都會醃製的小醬菜,這樣做比老字號天源醬園還好吃
    說到佐餐美食,在北京家家戶戶佐餐必不可少的一道就是小醬菜,不管是早餐就著饅頭燒餅,還是在大魚大肉之餘開胃清口解膩,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北京醃製醬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元代的時候制醬技術發展以及明清時代醬園的蓬勃發展,都為北京醬菜成氣候奠定了基礎。
  • 中國哪裡的醬菜最好吃?
    比如上海就曾有大量揚州、鎮江的醬菜老字號,從老字號到公私合營到改革開放,醬菜店頑強地建構著上海人的味覺記憶。曾經上海居民聚集的區域,每條馬路上幾乎都有醬菜店。抹得乾乾淨淨的玻璃格子裡散發著鹹滋滋的氣息,統一穿戴的店員們則帶著帽子口罩。就算精明到只要一塊玫瑰乳腐或一勺醬黃瓜,店員也會規規矩矩地「零拷」給你。
  • 老北京人吃醬菜不含糊,這幾種北京醬菜,成為北京人的味道記憶
    老北京人對於食物的講究體系,那可真是源自血液裡的一種講究,即便是最簡單最常見的食材,那也是要用心去認真對待的,而醬菜就是最好的體現之一。老北京人對於醬菜的喜歡那真是無法自拔,無論是拮据還是富有,無論春夏秋冬,那都是要吃醬菜的,醬菜成了北京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北京人的魂。
  • 醬菜製作技藝(六必居醬菜製作工藝)
    前言介紹六必居醬菜是北京市傳統名菜。由北京六必居生產。六必居是北京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顯著的一家,其生產的六必居醬菜,選料精細、製作嚴格,加工技藝精湛、色澤鮮亮、脆嫩清香、醬味濃鬱、鹹甜適度。六必居醬菜原料都有固定的產地,保證了六必居醬菜的質量。
  • 淡而有味的老北京醬菜
    醬菜技術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周禮》中記載:「大羹比致五味,鍘羹加鹽菜」,可見此時已有蔬菜醃製技術,當時已有「醢人」,專門負責制醬,醬的種類多達「百十」種,但考其文意,當時的醬未必是今天豆類發酵而成的醬,主要是以肉類剁碎為醬,發酵而成,這種醬自然是無法做醬菜的。且當時醬屬非常昂貴的食物,只能天子、王公貴族享用。
  • 品地道美味——六必居醬菜
    在北京前門大柵欄一條266米長的小街,在這條街上卻容納了十幾家百年老字號,「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瑞蚨祥,腰纏四大恆」這首民謠形象地反映了老字號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們要講的一家老字號是一家醬菜館——六必居。
  • 【西城之最】歷史最悠久的醬菜名牌 ——六必居
    坐落在前門糧食店街三號的六必居醬園,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至今己有四百八十餘年,是北京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老字號之一。
  • 桂花糖熟芥、甜醬黃瓜、甜醬甘露……百年醬菜鋪的今昔
    北京的醬菜園歷史十分悠久,其中,天源醬園是清同治八年,京城「四大當鋪」之一的劉湛軒用二百兩白銀買下的一家即將倒閉的油鹽店而開辦的「京醬園」——所謂京醬園,乃是說當時有許多種不同風味的醬菜,各分流派,除了以天源醬園、六必居為代表的京醬菜之外,還有山西和河北人開的「老醬園」、山東人開的「山東屋子」,以及以江浙為主的「南醬園」。
  • 第九章「醬菜」的故事 第二篇 醬菜的品種和特點
    中國的醬菜可分為北味的與南味的兩類。北味的以北京為代表。六必居、天源、後門的「大葫蘆」都很好。──「大葫蘆」門懸大葫蘆為記,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了。北京醬菜裡有醬銀苗,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只有荸薺不能醬。在有些地方,到醬園裡開口說買醬荸薺,那是罵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