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絨量的參數,會不會和蓬鬆度和含絨量一樣,也是越高越好呢?
由於具有輕柔、舒適、保暖等特性,所以羽絨服深受大眾喜愛。然而羽絨的蓬鬆特性,又令羽絨服的造型相對臃腫,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美觀的要求。於是,如何在羽絨服的美觀和保暖之間達成平衡,也就成了業內人士關心的事情。
對於羽絨服來說,保暖性能源於羽絨蓬鬆起來所積蓄的空氣,並且用面料隔絕空氣流動。拋開外部的面料種類和方式不討論,如今只看內部填充物,其實有三大因素影響著羽絨服的保暖性能——蓬鬆度、含絨量和充絨量。
蓬鬆度和含絨量自不必說,都是衡量羽絨品質的重要指標,它們的參數可以說是越高越好,而充絨量則是羽絨服保暖的基礎,如果充絨量太低了,那麼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保暖性能怎麼也好不起來。
只是充絨量的參數,會不會和蓬鬆度和含絨量一樣,也是越高越好呢?
羽絨服保暖性能和充絨量關係測試
口說無憑,不如通過專業人士的測試,來一睹羽絨服保暖性能和充絨量的關係。
首先,選取出含絨量60%、70%、80%和90%的四組羽絨樣品,然後按照4、6、8、10、12、14、16、18、20g的充絨量,分別填充入規格相同的樣品袋中。
樣品袋厚度表
由上表可知,當充絨量在18g左右時,樣品袋的厚度接近恆定值,此時可以認為充絨量在單位體積內達到了飽和。
此後就可以通過這些樣品袋,分別測得不同充絨量和含絨量下的羽絨製品保溫值,從而建立關係曲線。
通過上圖數據,可得知不同含絨量的羽絨製品保溫率變化:
1) 當充絨量較低時,保溫率隨著充絨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
2) 當充絨量達到適中時,保溫率隨充絨量的增加而微量提高;
3) 當充絨量達到飽和時,保溫率達到最大;
4) 充絨量達到飽和後,若再繼續充絨,則保溫率會出現輕微的下降。此時,由於面料層的牽制,羽絨之間會互相擠壓,含有的空氣會因此而減少,且通過纖維傳導損失的熱量也隨之增多。
絎縫對充絨量的影響測試
在另一組測試中,通過給相同充絨量的樣品袋增加,使之按2、4、8、16、32、64等分,然後測試它們的保溫值。
結果發現,當填充密度較小時,隨著填充空間等分個數的增加,樣品袋的保溫率會隨著上升;而當填充密度較大時,隨著填充空間等分個數的增加,樣品袋的保溫率會隨著下降。
原因可能在於縫線拉近了上下兩層面料,各等分空間體積的依次變小,使充絨量逐漸達到飽和狀態,保溫率也因此略微上升;其後隨著等分的進一步增加,空間體積的進一步縮小,羽絨之間含有的靜止空氣也同步減少,從而導致保暖性的下降。
至於不均勻的絎縫,更會令保暖性進一步下降。原因在於分割出了大小不同的空間,其中較小的塊內部受到的擠壓較大,空氣減少的分量自然更大,熱量就容易從這些地方散發出去。
可見,羽絨服的充絨量並不能直觀反映出它的保暖性能,反倒通過各種合理的設計,即使是很低的充絨量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比如充絨量只有50g的排骨羽絨服,卻足以應付寒冬時分的戶外運動。
參考 | 湯利橋《羽絨製品保暖性與羽絨品質間的關係》、高慧英 蒙冉菊《羽絨製品的填充密度和分割空間與保暖性關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