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在雲端」探索未知世界 「網際網路+教育」架起扶貧新橋梁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兩千年前屈原的楚辭《天問》成就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響亮的名字,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這顆紅色星球的探究與想像。7月27日,中國平安聯合廣東省委網信辦共赴廣東河源紫金縣,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為背景,展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技素養體驗課。
突破限制 只為山村孩子的航天夢想啟航
廣東河源紫金縣為廣東粵北的山區縣,全縣八成以上為山嶺、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因地理環境制約等因素一直為省重點貧困縣之一。同時,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師資匱乏、科學資源嚴重滯後等問題,也成為了山村孩子探索科學世界的攔路石。
廣東河源紫金縣龍窩鎮蓮塘小學
7月27日,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統籌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支持、中國平安承辦的"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首站在廣東河源啟動。中國平安攜旗下平安科技深入廣東河源紫金縣,為龍窩鎮蓮塘小學的學生們帶來主題為「發現身邊的科學」的科技素養體驗課。
這次的活動從「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背景出發,邀請到航天專家網絡課程直播航空航天知識。課程現場還設置了實驗環節,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廣東省委網信辦、中國平安志願者協同擔任指導員,分組帶領蓮塘小學的學生們組裝起「火星車」實驗包,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航天知識的奇特魅力。在當天的課堂上,孩子們還見到了一位特殊嘉賓—依託AI技術打造的平安愛德智慧機器人。平安科技的人工智慧專家讓愛德智慧機器人與學生們親密互動,不僅為鄉村孩童帶來了AI互動體驗,更生動講解了AI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情景實驗課現場
據中國平安相關人士介紹,「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首站落地在河源紫金縣龍窩鎮蓮塘小學,此次推出的情景實驗課程重點針對鄉村教育的現狀痛點而設計打造,旨在以提升鄉村學生的科技素養為核心目標,從舉國關注的長五升空出發,向學生進行科技啟蒙教育。活動還向全國的平安智慧小學的學生們進行實時直播,通過網絡把航天知識輸送至大山深處,讓更多的山村娃感受到身邊的科學。
從硬體到軟體 科技推動扶貧模式迭代創新
「在日益數位化和全球化的發展格局下,個人的發展越來越受周遭環境影響,而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途徑對個人發展愈發重要。」 在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看來,鄉村少年與城市少年無異,他們同樣具有熱烈的求知慾,應該享有同等的學習權利。
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是未來大國競爭力的核心體現,而在中國科技火熱發展、屢獲國際認可的另一面,卻是鄉村青少年科技素養的缺失,下一代的培養或將成為貧困地區能否徹底走出貧困的最大因素。陳心穎認為,當前,科技素養與貧困地區教育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大,「彌合裂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科技賦能教育,而平安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陳心穎在貧困地區給孩子們上支教課
2019年,由中國平安集團、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共同發起「青少年科技素養教育提升計劃」啟動。該項目向有條件的農村小學捐贈科技課程、教材、教具,開展校長、教師培訓,支持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和安排,開展科技教育活動,最終提升農村小學生科技素養水平。截至2020年初,已在河南、廣西、雲南、甘肅、貴州、重慶等17個省市區1000所鄉村學校捐獻了約22萬本科學腳本、6萬套實驗包的免費發送,累計完成1000所的『全國科技素養實踐學校』掛牌、受益學生超過30萬人。
「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現場
不止於此,近年來,「平安智慧小學」漸次縱貫南北,平安「三村暉」APP上的特色教學欄目也將城市資源無縫嵌入鄉村小學,藉助「三村暉」公益平臺,進行鄉村教師的線上培訓,更有無數城市居民通過「身邊公益」實現了對鄉村孩子的幫助。
在教育扶貧模式的探索上,平安已經足足走了26年,從最初的硬體支持,再到之後的師資培訓,然後到現在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平安依託自身強大的科技底蘊支撐,不斷向軟硬體結合的村教方向邁進,持續以科技為動能助推扶貧模式的創新與迭代,已然成為中國教育扶貧領域的一面旗幟。
未來教育扶貧將更精準 城鄉學生有望同上一節課
信息化時代,「網際網路+」的鮮明特徵就是能實現隨時隨地、便捷高效的數據分享。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網際網路+教育」無疑架起了現代教育扶貧的新橋梁。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劉玉書認為,網際網路扶貧,教育先行的模式充分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現代優秀企業參與到「網際網路+教育扶貧」中來,能給貧困地區帶來最前沿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更清楚地了解真實的中國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發展,更有利於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探索適合自己的脫貧之路。
「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現場
在談到「網際網路+教育扶貧」的未來發展時,劉玉書認為有兩大趨勢,一是市場化驅動趨勢。根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到3.09億人,K12(基礎教育)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3765.6萬人。K12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及以下鄉村地區市場發展空間較大,未來在線教育機構可繼續開發下沉市場,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網際網路教育體系下,教育產品研發的邊際成本較低,擺脫了傳統教育中教室容量和課堂學生數量的限制。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在線教育市場參與主體的增加,在線教育市場將不斷下沉,在適當的政策引導下,企業對「網際網路+教育扶貧」的動力足、積極性高,將可能成為未來「網際網路+教育扶貧」的主要參與者。
二是人工智慧化發展趨勢會加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國在線教育用戶數量增長較快。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底增長2.22億,佔CNNIC統計口徑中國網民數量的46.8%。在基礎教育階段,目前最主要的在線教育模式是「教師直播課程+管理軟體+智能硬體」。通過「網際網路+教育」,貧困地區中小學生與發達地區學生實現了「同上一堂課」。未來的教育扶貧將會更為精準,特別是隨著計算機自然語言智能、視覺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網際網路+教育扶貧」課堂將更為智能和個性化,能進一步減少教師的負擔,增加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習效果評估能力。未來,「在雲端」的老師也能像在身邊的家庭教師一樣進行精準指導。 (秦雪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