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大安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碧空如洗,蒲葦繁茂,風景如畫,遊人如織,被這不施 " 粉黛 "、渾然天成的景色深深震撼,成了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大安市秉承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的發展理念,對嫩江灣進行提升、保護、開發,讓原始天然風景獲得再現,實現生態與文化彼此交融、綠色與經濟配合成長的發展局面。
在保護中提升,築牢綠色屏障生態功能。嫩江灣國家溼地公園是嫩江因地勢轉折東南而形成的天然港灣溼地,距城區僅 1 公裡,面積 36.5 平方公裡。1992 年建成以來,一直發揮著城市綠色屏障的重要作用。然而,受乾旱氣候影響,嫩江水位逐年降低,灣內泡沼溝塘幾乎全部乾涸,動植物種類銳減,大片灘涂被農民開墾成耕地,導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逐年惡化。 2015 年,嫩江灣溼地保護提升工程開啟。在 53 萬平方米區域圍繞原有環形水系,建設了全長 7.5 公裡的慢性親水觀光步道,構建綜合服務區、城市文化展示區、生態水岸區、休閒遊樂區、園林景觀區。以提升溼地景觀綠化為主,豐富綠化層次提升景觀效果,共栽植喬木 3.7 萬株、花灌木 120 萬株、花卉 23 萬株、蘆葦 30 萬棵、菖蒲 5 萬棵,使項目內形成三季有花、冬季透綠、景色各異獨具特色的北方生態景觀。2016 年又實施了嫩江灣溼地外灘綜合整治工程,對 29 平方公裡的嫩江灣外灘溼地進行綜合治理工程,採取禁止放牧、禁止耕作、禁止漁獵等保護措施,共收回灘地面積約 2700 公頃,植樹造林 2.5 萬畝,栽植沙棘 8200 畝,治理草原 2.76 萬畝。通過建設阻沙帶、擴湖蓄水、建設生態景觀島、疏通河道,使溼地內蓄水面積達到 10.5 平方公裡。如今的嫩江灣,原始天然風景獲得再現,實現生態與文化彼此交融、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青蒿、香蒲、苔草、塔頭草等多種植被已恢復,野生植物達 169 種。野生動物達 239 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28 種。溼地內蛙類隨處可見,大量野雞、野鴨、鵪鶉,水鳥和土燕子成群飛翔,珍稀的白鶴、灰鶴、白鷺、蒼鷺等 20 餘種野生珍稀候鳥重返覓食、築巢繁衍。闊別 32 年的鸕鷀飛抵嫩江灣,數量達上千隻,可謂奇觀。觀江碼頭、聽濤閣等人文景觀與翠谷溪、玉龍湖等自然景觀和諧共舞,營造出洲陸相依、人水相親的避暑休閒空間。這裡的亭臺樓榭,小橋流水,不是江南勝江南;這裡的八角銅鏡、遼皇觀魚臺、詩情棧道,歷史的文脈在這裡徐徐展開。
拓寬宣傳渠道,豐富活動載體,旅遊提質升溫。嫩江灣宣傳片登錄央視一套《大美中國 瞰秋》,全國休閒垂釣賽、全國鑑寶大會、國際冬泳賽、冰雕賽、風車節、菊花展、冰雪迪士尼等文旅活動,精彩紛呈,吸引著八方遊客,近三年遊客以年均超過 40% 的速度遞增,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8 年遊客接待量突破 120 萬人次,來自俄羅斯、韓國、日本、香港等境外遊客達 6.8 萬人次,佔遊客總量的 5.6%。 先後榮膺國家溼地公園、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 全省十佳避暑休閒景區 "," 中國最美收穫地 "" 大美中國網絡人氣獎 " 稱號,2019 年又成為全省唯一入選國家 5A 級景區創建名單的景區。" 嫩江第一灣 " 生態名片更加熠熠生輝,成為中國溼地生態旅遊新地標。
千裡嫩水育明珠,塞外江南勝姑蘇。全市上下正以創建嫩江灣國家 5A 級景區為目標,交出生態保護與生態旅遊相得益彰的 " 大安答卷 "。
ZAKER 吉林 記者 龍安
編輯:丹琦
【來源:ZAKER吉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