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至上」的前世今生:
美國極右翼運動發展300年
美國的種族歧視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的,它基本上沿著兩條脈絡發展,一支是
宗教主義的脈絡,以激進的牧師、護教團甚至邪教面目出現,把打擊包括天主教、
猶太教、伊斯蘭和無神論者在內的異教徒作為自己的使命;另一支則是世俗主義
的脈絡,他們以捍衛州權、持槍權、美國憲法和美國生活方式為口號,主力是各式
各樣的民兵組織、街頭暴力團夥,以特定族群威脅美國生活方式為由肆意妄為
文/於海洋
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騷亂已經平息,但這不是故事的終結,而是華盛頓新一輪政治地震的開始。
當地時間8月12日,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發生了以「團結右翼」為名義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遊行,事件最後以20歲的「國內恐怖主義者」菲爾茨駕車衝向人群導致一名32歲的女性身亡、十餘人受傷的悲劇落幕。
對於這起暴力事件,美國總統川普首鼠兩端,幾次道歉態度反覆,引發共和黨內建制派大佬的集體倒戈。當時的白宮首席戰略師班農見風使舵,竟然打電話給左翼媒體譴責種族主義分子,最後被炒魷魚喪失了「國師」的地位。
而對手民主黨本想痛打落水狗,但其基層活躍分子竟然真的在多地提出要拆除華盛頓、託馬斯·傑斐遜雕像,因為這些建國偉人和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蓄奴州的統帥羅伯特·李一樣,都是是奴隸主。維吉尼亞抗議的導火索,就是該州政府決定拆除位於夏洛茨維爾市的一座羅伯特·李的雕像。這樣大的尺度,是民主黨精英也難以預料的。
政治場上一旦刺刀見紅,夏洛茨維爾街頭的血跡就不再那麼引人關注。但不該被忽略的是,這次流血事件不過是阿美利加大陸自迎來歐洲移民以來無數次種族衝突中的一點水花。那些骯髒的3K黨、新納粹和白人至上暴力團夥,也不過是美利堅種族主義洪流洶湧浪潮中浮在水面上的垃圾而已。力量更巨大的潛流,則隱匿在水深之處。
極右翼運動的起源
嚴格意義上講,不論是「種族主義」還是「白人至上」,兩者都不能準確描述美國族際衝突的歷史。在北美殖民地建立到合眾國發展的三百年間,愛爾蘭裔、猶太裔、南歐人種(操拉丁語系的白人)都曾經或仍然是極右翼暴力團夥針對的目標,暴徒們對什麼是有色人種的定義夾雜著複雜的時代性、政治性及宗教性偏執,而不是單純從膚色和血統確認。極右翼暴力團夥的猖狂,就像一個不會癒合的傷口,折射出美國民族大融合曆程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