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煥然一新的美麗村莊,一項項蓬勃發展的富民產業,一張張幸福洋溢的真實笑臉,繪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精彩畫卷,在玉山大地徐徐展開……
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玉山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要求,下足「繡花功」、打好「組合拳」、啃下「硬骨頭」,奮力書寫高質量脫貧攻堅時代「答卷」。截至2020年11月,全縣18個「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已順利退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0048戶31322人全部脫貧摘帽。
數據無言,但訴說著山鄉巨變;時間為證,見證著玉山脫貧之路。
懷玉鄉玉峰村「天路」。劉樹楨 攝
牽牢產業扶貧「牛鼻子」
——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11月19日,記者乘著車沿著盤山公路一路向上行駛,美麗的「天路」像一條銀色的絲帶蜿蜒盤旋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中。攀至1000多米高處,玉峰村一戶戶人家方才漸漸顯露出來,當之無愧是「雲端之上的村子」。
位於懷玉山上的玉峰村,是清貧故事發生地。曾因交通頗為不便,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2015年,隨著一條長達18.77公裡的「天路」開通,村裡的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古色傳統資源名氣越來越大,昔日破舊的小山村如今蛻變成享譽江南地區的鄉村旅遊點。
羅滿堂是玉峰村的貧困戶,如今當上了「旅友之家」民宿的老闆。「能當上小老闆,過上幸福生活,還要感謝黨的好政策。」羅滿堂感慨萬分。
羅滿堂年輕時外出闖蕩,因時運不濟,家中負債纍纍,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在扶貧幹部的鼓勵下,羅滿堂開始創業,貸款5萬元辦起農家樂,為來懷玉山度假的遊客提供食宿服務。「我們這裡景色好、氣候宜人,還是方志敏烈士戰鬥過的地方,發展休閒旅遊是很好的出路。」羅滿堂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每年夏季床位都供不應求,今年民宿一項就增收10多萬元。
「貧困戶通過開辦民宿不僅實現了脫貧,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玉峰村第一書記林顯嶽告訴記者,如今村裡開起了80多家農家樂、民宿,還組建了農家樂民宿協會。經營農家樂、民宿的村民,僅旅遊收入這塊,家庭年收入均超過5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脫貧攻堅,產業是關鍵。
玉山縣緊緊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優勢產業,精準帶動更多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實現扶貧方式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轉變。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了2個國家4A級景區、1個省4A鄉村旅遊點、14個省3A鄉村旅遊點,發展農家樂2806家,帶動貧困戶就業3000餘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超市+公司+基地+貧困戶」等模式,發展香榧、果蔬、油茶、茶葉、馬家柚等優勢產業,帶動4000餘名貧困人口增收,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在全市率先發展光伏扶貧,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19個,覆蓋貧困戶2497戶7614人,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把「扶貧車間」建到家門口
——由「務農」向「務工」轉變
把「工廠」建到村裡頭,把工作送到家門口,走進玉山縣的各個村莊,一個個扶貧車間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既解決了貧困群眾就業難的問題,又破解了村集體收入少的困局,實現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同頻共振。
初冬的清晨,在玉山縣南山鄉港口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張阿也準時來到樓下的江西飛洋箱包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開啟一天的「上班模式」。
在田地上奔波慣了的雙腳,終於有機會踏進「太陽曬不到、大雨淋不到」的廠房裡,張阿也說:「住進新房,找到了工作,一個月下來有2000多元,這樣的日子以前都不敢想。」在南山鄉,像張阿也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他們通過培訓有了「一技傍身」,到各自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實現脫貧致富。
南山鄉是玉山縣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如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扶貧之路?南山鄉以特色產業為抓手,全力建設扶貧車間,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創新探索出就業扶貧的「南山模式」和「南山經驗」。目前,南山全鄉共建成扶貧車間7個,輻射全鄉各個行政村,涵蓋了箱包、防雨用品、戶外用品等多個行業,解決了300多個就業崗位,扶貧車間已經成為南山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脫貧之要。對許多眷戀故土的貧困百姓來說,無需背井離鄉的「家門口就業」,為脫貧之路鋪上了溫暖的底色。
玉山縣積極落實就業扶貧政策,堅持把貧困群眾實現技能創收、就業脫貧、促進增收作為突破口,著力提高就業扶貧的質量和效益。開展送技能上門、送崗位到戶、送政策到村「三送」扶貧專項行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家政服務、種養殖技能等實用技術培訓,並將招聘現場搬進集鎮圩市、田間地頭,讓企業用工需求與貧困戶就業需求實現精準對接,推動貧困群眾務工就業。積極引導在外創業能人「鳳凰回巢」,回鄉創辦箱包、雨具、服裝、鞋襪、毛絨玩具等來料加工車間。目前,玉山縣42個扶貧車間,共輻射帶動40餘個村1895個農戶就業,其中貧困戶442人。全縣共培訓貧困群眾75班次2563人,12562個貧困人口實現務工就業,其中縣內務工5976人。
創新消費扶貧模式
——由「滯銷」向「熱銷」轉變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城市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
巾幗在行動。謝國萍 攝
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產業生產中不了解市場信息、農副產品銷路不暢、增產不增收等突出問題,玉山「對症下藥」,注重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打通供應鏈條,助力脫貧攻堅,湧現出了三清故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鴻園婦女合作社、供銷e家等一批消費扶貧企業。
紫湖鎮貧困戶顏純真,患有嚴重的帕金森綜合症,家中一個小孩讀大學,一個小孩讀小學,在政府扶持下飼養了3000多隻五黑雞,原本想通過飼養五黑雞脫貧,受疫情影響,一隻也沒有銷售出去。正為銷售難犯愁時,三清故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派員主動與顏純真對接,3000多隻土雞很快銷售一空,共得貨款30餘萬元,解了貧困戶的燃眉之急。
玉山縣把消費扶貧作為提升脫貧質量、實現持續脫貧的關鍵一招。堅持線上線下、內銷外銷,多途徑暢通扶貧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滯銷」難賣向「暢銷」搶手轉變。加快消費扶貧館區網絡建設,依託全縣有意願開展消費扶貧活動的企業作為經營主體,打造了一批線上、線下一體的消費扶貧專館、專區;先後組織了「扶貧年貨節」、 「五一消費黃金季暨消費扶貧」 「巾幗帶貨助農增收」直播活動等30多場活動,形成了線上線下、團體個人「雙向發力」助脫貧的新格局。
為進一步擴大消費扶貧影響力,拓寬扶貧產品銷售渠道,玉山縣還與愛心學校、企業進行合作,把消費扶貧展銷會辦到大學、辦到企業,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消費扶貧活動。今年10月,在南昌大學「扶貧超市」展銷會上,玉山「古法紅糖」、白茶、綠茶、白玉豆、土蜂蜜、五穀雜糧養生酒、紅芽芋等120多種扶貧產品,擺滿了貨架,深受南大教職員工的歡迎和喜愛。「今年我們在南昌大學舉辦了三次消費扶貧展銷會,產品越來越豐富,大家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南昌大學派駐紫湖鎮程村村第一書記鄒呈民告訴記者,自南昌大學與程村村搭建對口幫扶關係後,學校不斷加強扶貧力度,今年又創新了「扶貧超市」這一新渠道,把山貨帶出山,進一步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
2020年以來,全縣通過「消費扶貧」幫助當地貧困戶和扶貧經營主體銷售扶貧產品1586.63萬餘元,其中貧困戶就達300多萬元。
注重扶貧扶志相結合
——由「被動」向「主動」轉變
在下塘鄉新塘村的「感恩加油站」內,記者看到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醬油、洗潔精等日常生活用品和小件家用電器,商品齊全程度和普通小超市差不多,但它們用錢是買不來的。「感恩加油站的商品都需要用積分來兌換。」村主任徐衛仙向記者解釋道。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社會各界的捐贈款物也越來越多。如何更科學合理地分配愛心款物?如何讓貧困戶產生改變自身困境的幹勁?如何讓他們感黨恩從而回報社會?玉山縣立足實際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大力建設「感恩加油站」,引導貧困群眾通過積極勞動、人居環境治理等良好行為攢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下塘鄉均鄭村感恩加油站。 王起水 攝
新塘村貧困戶許聯平是家喻戶曉的「積分王」,每月都可以領取一些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日用品。在他家門口,清晰貼著一副對聯--「永遠感恩黨中央,脫貧致富奔小康」。通過「感恩加油站」的政策宣傳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他辦起了農產品加工店,對貧困戶只收半價。問起許聯平為什麼這樣做,他說,「這麼多年來,是黨的政策好,各級領導的幫扶,才有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別人。」
老屋小組貧困戶黃元三今年7月份領到百分制積分的90分,創下新紀錄。曾經的病痛和貧困沒能壓倒他,反而自立自強勇當脫貧標兵。如今的黃元三是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流轉了村裡400多畝水田,創辦了合作社,大面積種上水稻,還養了1萬多尾魚苗,不僅自己順利實現脫貧致富,也帶動了本村十幾戶貧困戶就業增收。
據玉山縣扶貧辦主任楊時勝介紹,目前全縣已建成83個「感恩加油站」,通過「正向激勵+反向約束」引導機制,既扶貧又扶志,貧困戶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給錢給物,能解一時之困;扶心扶志,才能拔掉窮根。
玉山縣堅持把扶貧同扶志、扶勤、扶德結合起來,著力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實現貧困戶由「要我脫貧」的被動向「我要脫貧」的主動轉變。積極探索以精神扶貧促精準脫貧的幫扶舉措,通過開展道德「紅黑榜」評議發布,實施貧困戶增收激勵機制,組織開展「最美脫貧人」評選表彰,建設「感恩加油站」等系列活動,有效激發貧困群眾感恩自立動能。全縣共發放獎補資金241.77萬元,受益貧困人口4376戶。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玉山人民正勇立潮頭、奮楫爭先,以實幹為筆,以初心為墨,繪就著富饒美麗幸福的宏偉藍圖!
(記者程慧)
上饒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