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川劇大師康芷林:功蓋三慶會 名成八陣圖

2020-12-15 澎湃新聞

【人物】川劇大師康芷林:功蓋三慶會 名成八陣圖

2020-06-07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川劇大師康芷林

功蓋三慶會 名成八陣圖

康芷林(1870—1930),一書作子林、紫麟,原名康學清,別名二蠻,文武小生兼鬚生演員,四川邛崍人。幼年曾學中醫,後改行學川戲。8歲學藝,12歲登臺,17歲已名噪一時,曾拜名旦彭元子為師,後奉行「轉移多師是我師」主張,相繼受業於旦角黃金鳳,小生傅萊生、何心田,丑角嶽春,鬚生蕭遐亭等人,其川劇表演藝術不但繼承了老一輩藝人的傳統,而且汲取其他劇種和同行之所長,獨具一格,為當時許多藝人所不及。 康芷林先後為明珠、翠華、長樂、宴樂、賓樂等社班臺柱,深受觀眾喜愛。

一直到清末,成都尚無專門的戲園,藝人大多在各會館或有錢有勢人家中演出,謂之「唱堂戲」。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悅來茶園成立後,川劇藝人才有了專門的演出之所。1912年,康芷林與楊素蘭、唐廣體、唐德彝等人共同發起,聯合長樂班、宴樂班和翠華班等班社在悅來茶園成立了三慶會,後來又吸引了燕如班的蔣澗堂、進化社的浣花仙、太洪班的李琴生等藝人先後加入。成立之初,川劇名旦楊素蘭任會長,康芷林為副會長,楊素蘭逝世後由康芷林繼任會長。

三慶會是舊社會川劇藝人的一種封建行會組織,也是川劇藝人團結自救的一種組織形式,實行有戲大家唱、有飯大家吃的宗旨,因此,深受藝人歡迎。凡外地來蓉的戲班,也會在三慶會搭班,避免唱對臺戲。康芷林堅持純潔舞臺,與諸人一道制定了三慶會「三德」(戲德、口德、品德)教育守則。他一生極力維護三慶會,曾拒絕其他班社高薪聘請,而甘願留在會內與藝人們同甘共苦。

康芷林是早期戲曲改良運動中積極的參加者和實踐家,他與楊素蘭廢除了舊戲班中「包銀」制,在三慶會中建立分成制度,與蕭楷臣打破了主要演員不演配角的陳規陋習。

1925年,三慶會師生在成都合影(來源:《成都市志·文化藝術志》)

三慶會成立後的第二年,在康芷林倡導下,以會內弟子為主要對象,組建昇平堂,致力於培養川劇事業接班人。通過對科生進行專業細緻的培訓,宣傳戲曲改良的意義,傳授演唱技能,培養了一批名噪劇壇的優秀人才。周慕蓮、唐蔭甫、傅幼林、陳鴻鈞、賀雲章、劉宗林、李志雲、崇善等都是康芷林的得意門生。1924年,在三慶會成立研精社,研究川劇藝術,開展理論研究和藝術教育經常性活動,樹立了集體論藝的新風。

康芷林精於鑽研、勤學苦練,敢於創新,表演藝術獨具一格。武功戲裡,他最擅長於「翎子功」「把子功」,中年後認識到自己腿功的不足,又苦練腿上功夫。在最初表演《水漫金山寺》時,他預先將「慧眼」貼在靴子尖上的,通過起腳飛腿,把「慧眼」準確踢上額頭,達到「開慧眼」目的,收到了驚人效果。自此,他創作的「開慧眼」稱為川劇絕技之一併保留至今。

康芷林吸取曹俊臣的「三變化身」技巧,用紙做成三層、五層或更多層臉譜,貼在臉上,演出時利用舞臺動作和扇子遮擋,一個動作一張臉,男、女、老、少、美、醜、善、惡應有盡有,生動別致。「三變化身」成為川劇的又一個絕技,後來的川劇變臉及由此發展而來。

川劇變臉(來源:成都方志)

康芷林嗓音清脆,吐字清楚,行腔委婉,韻味雋永,演戲特別講究情理,以刻畫人物性格見長。在《評雪辨蹤》劇中飾演呂蒙正一角,著重刻畫其冷、窘、酸之態,有「活蒙正」之譽;飾演《八陣圖》中的陸遜,困陣時有耍翎、飛冠、甩髮等絕技,對後世影響頗深。代表劇目有《九變化身》《情探》《三難新郎》《醉戰雍州》《琵琶記》《彩樓記》《刀筆誤》《離燕哀》《情天俠》《評雪辨蹤》《斷橋》《酒樓曬衣》《八陣圖》《鐵龍山》《奪棍打瓜》《太平倉》《翠屏山》《殺狗驚妻》等。

康芷林(右)與周慕蓮(中)合演《斷橋》(來源:《成都市志·川劇志》)

康芷林為人正直、謙和恭謹、作風儉樸、嫉惡如仇,對徒弟、朋友等卻從不疾言厲色,常說:「君子以道為朋,小人以利為友。」他一生演過幾百出戲,從未演出誨淫誨盜和有損一人聲譽的戲。他獎掖後學,熱心公益,嚴於律己,不肯懈怠半分,每日戲完,必與人探討當日演出得失。唱戲之餘愛讀書、唱揚琴,懂醫道,通繪畫,對明清古畫有鑑別力。清光緒末年,周孝懷考核伶人時,康芷林以品藝雙優名列第一,獲大銀獎章。

1930年正月開始,受重慶悅合大舞臺邀請,六十高齡的康芷林率三慶會在渝開始為期3個月的演出。三慶會劇目多,很少有劇目重演,但他的拿手戲《三變化身》《八陣圖》等最叫座,觀眾經常要求加演,只好將演出時限延長3個月。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在演出最後一場《八陣圖》後,即臥床不起。不久,三慶會演出合同期滿,即將返蓉之際,康芷林病逝於重慶。重慶各界設靈舉行公祭,各川劇名角舉行義演,為其募集後事費用,時人譽其「功蓋三慶會,名成八陣圖」。

康芷林高超絕倫、別具一格的川劇表演藝術和正直謙虛、樂於助人的人格品質,受到廣大川劇藝人和觀眾的敬重,被尊稱為「康聖人」「戲聖」。

(原載《樂潤錦官城》,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唐代: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創造八陣圖名揚千古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的作品《八陣圖》。杜甫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此詩前二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後二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
  • 成都轄下一古鎮,在清代時就有雞公車專用道,川劇「變臉」發源地
    2008年,固驛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川劇之鄉」。固驛古鎮春臺會創辦於明萬曆年間,在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舉行,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固驛有「戲聖故裡」之稱,川劇聖人——康芷林大師就出生在這裡。康芷林,邛崍市固驛鎮康石橋人,1870年農曆2月22日生。
  • 諸葛亮:名成八陣圖,八陣圖為什麼這麼厲害!
    八陣圖,是由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一種奇門陣法。杜甫曾用「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稱讚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亂石堆成石陣,按奇門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千變萬化,陸遜帶領吳國大軍在裡面亂闖亂撞,就是出不去,後來受到諸葛亮的老丈人的指點才出陣,才能留住性命,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八陣圖真的可擋十萬精兵!當然這只是小說,如果八陣圖真的這麼厲害,蜀國也就不會被滅了!
  •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八陣圖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原理是什麼
    早在戰國時期兵聖孫臏在其孫臏兵法裡面就專門寫了1篇實證,記錄了10種陣法,反正有時有方陣,有圓陣有豎陣有錐形之陣,有雁型之陣,有溝形之陣火陣有水陣等,這應該是歷史上對於陣法最早的描述了,基本就囊括了日後佔用的所有的基礎陣形。後來的陣法名字花裡胡哨,五花八門,差不多都是在此時陣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演化組合的。
  • 名成八陣圖!浙江1區新服「八陣圖」今日開啟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夢幻西遊》電腦版浙江1區新服【八陣圖】現已正式開啟。浙江省旅遊資源豐富,一直有著文物之邦、旅遊勝地的美譽。此次《夢幻西遊》電腦版新服以「八陣圖」為名,不僅充滿了濃厚的歷史韻味,同時也希望三界有志之士都能夠在新服中有所成就,在這裡書寫下嶄新的篇章!
  • 每日一詩 | 《八陣圖》(唐·杜甫)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勳最為卓著,他創製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 《八陣圖》《江南逢李龜年》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注釋】 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 孔明的八陣圖在哪裡
    諸葛亮八陣圖一說源自《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裡,孔明巧布八陣圖。這種陣法是用石頭堆成石陣,然後再按照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杜甫曾經詩讚孔明:「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意思都是說八陣圖讓諸葛亮的聲明更加顯赫。
  • 諸葛亮八陣圖:可擋十萬精兵,千年來只一人識破,但是卻不敢破陣
    尤其是關於他創造的「八陣圖」更是令古今多少軍事家為之困惑,痴迷。 諸葛亮的「八陣圖」的威名可不是杜撰出來的,河南南陽的武侯祠上就刻有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為證:「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
  • 彌牟有座八陣圖
    八陣圖遺址碑,上書中國歷史未解之謎。   申玉琢/文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雖說唐人杜甫在夔州(今屬重慶)寫過這樣一首詩。但諸葛亮之「八陣圖」,卻不止夔門一處。在成都北郊約30公裡的青白江彌牟鎮,於六七十年前尚能見到一方大約七八十畝的荒地,其間亂墳雜錯,樹蔓叢生。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有別於夔州「水八陣」的「旱八陣」。  我其實不太相信傳說。
  • 「八陣圖」隨想
    永順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一處景點,名曰「八陣圖」。其中亂石嵯峨,巉巖林立,曲徑盤旋,林木陰森。初遊者若無嚮導引領,恐怕迷不知歸。八陣圖傳說是孔明所布,作演練陣法之用。 其實湘西部分地區在三國時期雖為蜀漢所轄,但諸葛亮並未涉足溪州。那麼,何以會有這樣的傳說呢? 真正的「八陣圖」,據《東坡志林》:「諸葛造八陣圖於魚復平沙之上。」
  • 最低調的三國古鎮,卻是武侯八陣圖遺址所在地
    八陣巷牌坊實景"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大唐詩人杜甫初到夔州(今屬重慶), 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曆元年(766)。八陣圖石碑實景按孫子兵法,已有八八六十四陣。史稱武侯「據兵法推衍為八陣圖」,八陣圖又叫旱八陣,相傳為諸葛亮推演兵法、操練士卒所用。
  • 三國史:諸葛亮除了三分天下,還有八陣圖,但這八陣圖是什麼?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從一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這句千古絕唱來看,諸葛亮的功勞的確不小,當然名氣也跟著功勞的增大而一起上升。三分國我們都很清楚,這八陣圖就有點模糊了。據一些資料記載,所謂「陣」,就是指古時兩軍交戰時所部署的一種行列形態,是攻擊或野戰時常用的陣式。
  • 諸葛亮八陣圖到底有多厲害,可以抵擋十萬雄兵嗎?
    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都是存在的,其中八陣圖最受人關注,史書中並沒有說明八陣圖是怎麼一個樣子的,現在八陣原圖已經不在,後人考其遺蹟繪成圖形,記載在《武備志》。另外據《八陣圖碑記》記載:「諸葛武侯之八陣圖,在蜀者二,一在夔州永安宮,一在新都彌牟鎮。現在的八陣圖遺蹟位於彌牟鎮西南,其間以土為壘,壘的形式、大小 、高低變幻不定,大者周長20米,高約7米,低下者逐年漫滅,現僅存五磴半供人考察觀覽。
  • 八陣圖真能比十萬精兵?諸葛亮又是如何創製出八陣圖的?
    前言:「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八陣圖》,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豐功偉績及卓越軍事才能的稱讚,也體現了對諸葛亮無法一統天下的惋惜與遺憾。然而這首詩也對諸葛亮的八陣圖極力讚揚,八陣圖在杜甫眼裡成為了諸葛亮軍事才能最突出的體現。
  • 為何說諸葛亮的「八陣圖」無人能敵?貫穿華夏一千年,被沿用至今!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一說起諸葛亮,有人想到的是其策定天下的隆中對;有人想到的是其多智近妖的謀略;有人想到的是其壯志難酬的北伐大業……而其最著名的一點,當屬諸葛亮的首創兵法——八陣圖!
  • 神仙駐地,川劇之鄉 | 固驛
    萬年臺正前方的一川王宮建築結構如繁體字「當」,其左右的煙巷子和橫街,形如 「八」字形狀匯入臺子壩,人們在集會時從兩條街道簇擁著走向萬年臺,正是這「一品(當)朝」的形象寫照。這春臺會中有一重臺戲,便是川劇表演。據說這裡唱戲的風俗是農曆二月初八「發牌」,二月十三日下午唱亮臺戲,然後早中晚一天三場,連唱十天,共演出十本川戲。固驛有「川劇之鄉」之譽,皆因它是「戲聖」康芷林的故鄉。康芷林(1870-1930年)8歲學藝,12歲登臺,17歲名噪一時,耍翎子、三變化身、百變臉譜、腳踢慧眼均是其絕活。
  • 諸葛禦敵布「八陣」,「魚復」磧壩傳美名|千古夔州故事
    水旱雙「八陣」,諸葛巧退兵。《夔州府志》載:梅溪河西瀼水以東的濱江磧壩,有兩個磧壩,一個名臭鹽磧,一個名八陣磧。臭鹽磧在八陣磧東,又與之相連。史實是:古夔州城東1000米的長江北岸,有一伸入江心長1500米,寬600多米的大潰壩,居中一條小溪穿流,傳說此乃諸葛亮所擺的八陣圖:乃壘石為陣,縱橫皆八,八八六十四壘,外遊兵二十四壘,壘高五尺,相去若九尺,廣六尺。
  • 諸葛亮的八陣圖有多厲害?直令司馬懿猥瑣不出
    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八陣圖是諸葛亮重要的軍事創造之一。要解釋清楚八陣圖,首先得搞清楚一件事情:古代士兵是怎樣打仗的?在此基礎上,又可以演變為:方陣,圓陣,疏陣,密陣,鉤形陣,雁行陣,玄襄陣,錐形陣等。單機遊戲《三國群英傳》對此有適度還原,可作參考。《風后八陣兵法圖》記載八陣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種陣圖,《唐李問對》中李靖認為是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