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業強的國家有多堅韌?人口僅1000多萬,卻...

2020-12-14 澎湃新聞

本文原標題:《一個工業強的國家有多堅韌?人口僅1000多萬,卻是歐洲一霸!差點被英美帶歪……》

長期以來,北歐(特指北歐理事會的五個主權國家:丹麥、冰島、挪威、瑞典、芬蘭)是很多人眼中遙遠又神秘的存在,在各種名目繁多的滿意度調查、幸福調查中,北歐五國總是當仁不讓地穩居前幾名,「北歐模式」也經常被人拿來羨慕一番。

但網絡上也不乏吐槽北歐的聲音——「高稅率、高物價」「民眾很無趣,是缺乏幽默感的掃興之人」「歐洲是越往北食物越難吃,北歐人用世界上最好的刀具做出了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

北歐究竟有沒有想像中那麼棒,是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實高。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8年世界人均GDP排名中,北歐五國有四國排在前10,最弱的芬蘭也排第15名,均高於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老牌發達國家,挪威的人均GDP還超過了8萬美元。

為什麼這麼高?

有人認為北歐先天優勢很足「人少資源多」。比如挪威,自從1969年發現石油後,這個人口500多萬的國家迅速躥升到世界財富排行榜前列,目前擁有已破萬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指掌握在一國政府手中用於對外進行市場化投資的資金),也是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

還有人口僅30多萬的冰島,依靠海洋漁業、旅遊、可再生能源等成為人均GDP達7萬多美元的國家。

但地廣人稀、物產豐饒其實並不能完全解釋北歐的富裕。看看瑞典就知道了,瑞典雖然林業、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卻並不足以支撐這個人口1000多萬的國家,瑞典靠什麼變得強悍呢?

答案是工業立國,瑞典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備的,甚至是讓英、法、德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工業體系。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瑞典這個國家是怎麼一步步發展工業,進而影響全球的。

文|李浩然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瑞典沒什麼亮眼之處?

工業產品樣樣全!

瑞典位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是一個接近北極圈的國家,緯度較高,氣候寒冷。

這個國家的面積接近45萬平方公裡,但總人口只跟中國的一個地級市差不多,也就1000多萬。

雖然在北歐五兄弟中,瑞典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國,可放眼世界,單論地理位置、面積和人口,它實在沒什麼亮眼之處。

然而,就是這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的國家,卻依靠其強悍的工業生產能力,在冶金、材料、機械、電子、通信、高新技術領域全面開花,很多都做到了「高精尖」,甚至有人認為,瑞典的工業實力在整個歐洲僅次於英、法、德這三個人口在6000萬到8000萬的大國。

瑞典工業到底有多牛?

細數一下我們生活中接觸較多的瑞典品牌,涉及家具、通信、汽車、服裝、電器等方方面面,比如宜家家居、愛立信通信、沃爾沃汽車(2010年被吉利汽車收購)、哈蘇相機、H&M服裝、ABB工業控制器、伊萊克斯電器等。

ABB集團是瑞典和瑞士的兩家公司合併而成,和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德國庫卡並稱「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

還有我們生活中不太用到,但在製造業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瑞典製造」,比如山特維克集團(Sandvik)製造的採礦、加工及冶金設備,其中就包括世界上最好的金屬切削刀具品牌之一——山特維克可樂滿(SandvikCoromant)。

再比如做特種鋼的瑞典鋼鐵公司,雖然每年產量只有800萬噸左右(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我國有22家鋼企粗鋼產量突破1000萬噸),但卻是全球極少能生產出強度在1100-1300Mpa高強度結構鋼的公司,其產品有的被用來造飛機零部件。

事實上,瑞典很多鋼鐵企業都像瑞典鋼鐵公司一樣,專注於生產自己的「拳頭」產品,基本都是「一家企業攻一項」,在不鏽鋼、工具鋼、高速鋼和軸承鋼等方面都很有建樹,尤其是軸承鋼,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瑞典和日本的軸承鋼代表著當代世界軸承鋼生產質量的最高水平。

央視紀錄片《大國重器》裡曾提到徐工集團生產超大型吊車用到的關鍵設備之一——超大型卷板機,能把一整塊鋼板折成巨大的「U」形,這個卷板機就是瑞典品牌「Ursviken」,產自瑞典北部一個同名小鎮。

卷板機不只是造工程機械這麼簡單,它的核心用途其實是造核潛艇,美國上世紀70年代準備建造「俄亥俄」級核潛艇時,就選擇直接從瑞典獲得用於建造13米級耐壓艇殼的三軸卷板機。

此外,上述所說的很多公司都是世界500強中的常客,瑞典也是人均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

有了冶金、材料、機械、通信等方面的能力,造火炮、車輛、飛機、艦船也就沒有太大壓力,所以瑞典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具備本國自主且完備的軍工體系的國家,是武器出口大國,若以人均武器出口量來計算,瑞典是世界第三大武器供應商。美國前總統老布希曾評價瑞典為「北歐小國,軍火大國」。

今天在瑞典優勢的出口項目清單中,不僅有火炮、各類雷達、運輸車輛等常規武器,還有無人機、隱形戰艦等尖端裝備。比如被稱為「歐洲戰機三劍客」之一的鷹獅戰鬥機(其餘兩者為歐洲颱風戰鬥機和法國陣風戰鬥機),世界著名的博福斯火炮,以及充滿科幻感的「維斯比」護衛艦等。在「二戰」中,40毫米博福斯高炮就被大量出口,成為當時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高射炮。

圖源:光明網

事實上,瑞典的發明創造能力也相當強悍。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發明其實都出自瑞典人之手,比如三點式安全帶、拉鏈、扳手、螺旋槳、攝氏溫度計這些實用但不可或缺的「小玩意兒」,還有電冰箱、吸塵器、全球定位系統,醫療設備中的伽馬刀、B超CT機、血液透析儀、心電圖等。

跟電腦及網際網路相關的領域,也少不了瑞典人的發明,比如滑鼠、手機用的藍牙、SKYPE軟體,還有《戰地》、《星戰:前線2》等電子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人口有800多萬,跟瑞典差不多,但以色列只是在高科技領域有很強的競爭力,而瑞典無論高科技還是傳統工業都很強大,同時還搞了這麼多發明創造。

那麼,瑞典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2

鐵礦、木材、航運,

瑞典把一手好牌緊緊攥在了手裡

歷史上,瑞典所在的地區是實實在在的「蠻荒之地」,因長不出什麼像樣的農作物,連麵包和黃油都供應不上,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瑞典人的祖先是有「北歐海盜」之稱的維京人。中世紀時期,維京人利用河流、海洋網絡深入內陸進行掠奪,他們的「大殺器」就是能任其漂流的巨大長船,這些船吃水甚淺,只需一米深的水就能浮起,因此可以長途遠航,溯河而上。

維京人的長船圖源: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

有了長船這樣的利器和搶遍四海八荒的野心,再加上當時歐洲各小王國既沒有正常的徵稅體制,也沒有海軍,無法組織起一起像樣的反擊,維京人就在歐洲獲得了四處橫行的機會。

但只靠搶劫也不是長久之計,一段時間後,維京人在侵略的同時,也把妻小帶了過來,在俄國、法國北部、英格蘭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家園,當地的國王也就順水推舟,允許他們在此定居,條件就是停止掠奪。

於是,「維京時代」(從公元8世紀到公元11世紀)結束,搶劫不再是主流,留在瑞典本土的維京人不打仗該幹什麼?

瑞典優質的鐵礦石,豐富木材資源為金盆洗手的海盜們提供了「二次創業」的機會,他們去開發鐵礦,然後用木炭當燃料來冶鐵,瑞典最初的冶鐵業就這樣開始了。

但要讓冶鐵業真正發展起來,必須進行交換,這就需要強大的海洋運輸能力,拿搶劫用的長船來運鐵肯定不行。瑞典那時的造船業不算發達,運氣卻足夠好,因為「漢薩同盟」來了。

13世紀前後,歐洲大陸混亂不堪,政府無力保護商人們的利益,於是各貿易城市的商人為了自保,就以各自的城市為單位結成同盟,「漢薩同盟」就是其中一股很強大的財團力量,主要以德意志商人為主,他們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地位就相當於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的地位。

「漢薩同盟」長期在波羅的海沿岸尋找有什麼東西可以買賣,發現瑞典的鐵很不錯,於是就去找瑞典國王談判。

瑞典當時非常窮,對商品交換的欲望十分強烈。「漢薩同盟」提出,瑞典可以把鐵礦經營權交給他們,他們利用龐大的分銷渠道賣鐵後給瑞典分成,瑞典國王當即就同意了。

瑞典的鐵礦就這樣入局了由「漢薩同盟」操盤的貿易體系。此外,厄勒海峽的鯡魚(鯡魚,尤其是鹹鯡魚是15、16世紀中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商品之一,是很多人冬季的主要食物依靠)、英國的羊毛、比斯開灣的食鹽、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蠟、德國的毛皮和小麥等,也都在「漢薩同盟」的控制下暢通無阻,形成了一個專業化和相互依賴的分工格局,瑞典的鐵礦能在國際市場上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同時獲得性價比更高的外國產品。

圖中紅線即為漢薩同盟的商路

「漢薩同盟」控制的地區,最主要的就是兩片海域——波羅的海和北海,然而,卡在這兩片海域中間有一個大威脅,那就是丹麥。

丹麥人喜歡童話,也喜歡戰爭。丹麥當時是徵戰四海的霸主,14世紀時實力達到頂峰,建立了「卡爾馬聯盟」,將挪威、瑞典也統一在自己旗幟下,從而號令整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卡瑪爾」聯盟區域

丹麥不僅向「漢薩同盟」的商船徵收「過路費」,還偶爾動用海軍力量恐嚇其商船,雙方不斷爆發衝突。

就在「漢薩同盟」與丹麥「互掐」時,瑞典貴族也在努力擺脫丹麥統治,於是「漢薩同盟」果斷出錢支持瑞典造反。瑞典幾經戰鬥,於1523年獲得了獨立,領導瑞典人民戰鬥的古斯塔夫·瓦薩被推舉為國王,成為現代瑞典的第一位開國者。

古斯塔夫·瓦薩是個狠角色,他把矛頭一轉就對準了助其奪權的「漢薩同盟」。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漢薩」商人在瑞典煉的是生鐵,運到德意志地區精加工,變成條形鐵,價格翻了好幾倍,大塊的肉都被「漢薩」商人吃了,瑞典只能喝湯。

「漢薩同盟」是很鬆散的商人聯盟,敵不過瑞典這種實力日漸增強的新興民族國家,很快就被趕出了瑞典冶鐵業。

接下來,瑞典就開始發展自己的民族冶鐵業,出臺很多優惠政策鼓勵德意志地區的鐵匠移民到瑞典,從而獲得生產條形鐵的技術,算是進行了產業升級。此後瑞典用了將近100多年,才慢慢把其生鐵產量和條形鐵產量的比例扭轉過來,形成了一定的工業化基礎。

就這樣,瑞典靠冶鐵起步,利用「漢薩同盟」的運輸能力入局波羅的海貿易體系,然後依靠國家力量把鐵礦經營權牢牢攥在自己手裡,等待其開枝散葉。

3

靠煉鐵成為歐洲一霸,

瑞典也曾是個狠角色!

時間悄悄來到17世紀,此時曾盛極一時的「漢薩同盟」早已黯然離場,歐洲的霸主是新崛起的荷蘭。

當時,荷蘭的人口不到200萬,其繁榮的經濟是建立在商業貿易而非工業基礎上,全歐洲商船噸位的80%都掌握在荷蘭手中,相當於英、法、葡、西四國商船噸位總和,這也是「海上馬車夫」的底氣所在。

1470-1780年荷蘭和歐洲其他商船隊的運載量 圖源: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

跟「漢薩同盟」一樣,荷蘭商人也看中了瑞典鐵,他們不但給瑞典投資,還帶來了歐洲的「高級工匠」瓦隆人(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主要居住在荷蘭、比利時等地區)。瓦隆人的冶鐵水平比德意志鐵匠更高,幫瑞典人再次升級了他們的冶鐵技術,荷蘭人這麼做也是為了拉攏瑞典加入自己打造的商業貿易體系,畢竟如果少了瑞典的優質鐵,這個體系就出現了一個缺口。

在荷蘭人帶來的技術和資金的催動下,瑞典冶鐵效率倍增,1604年鐵條產量翻了一倍。

更重要的是,瑞典在本世紀初期繼續「開掛」。

隨著歐洲各國冶鐵業的不斷發展,煉鐵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初是小型吹煉爐,在爐內相對低溫下,通過木炭還原制鐵;之後,人們開始把煉鐵爐做大,大到需要用風箱來鼓風;再後來,風箱大到需要用水力來推動。

在這種情況下,煉鐵所需的木材也越來越多,很多歐洲國家逐漸發現,木材不夠燒了!

那個年代,雖然也有一些家庭用煤炭取暖,但煤炭作為燃料被廣泛用於工業還是18世紀蒸汽抽水機發明之後的事(煤炭開採會在坑道產生大量積水,在蒸汽抽水機發明之前是礦井的最大威脅),所以當時木材不僅是建築業、造船業等的重要原料,還是冶鐵業的重要燃料,木材短缺完全能卡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脖子。

1717年,英國威爾斯建了一個煉鐵高爐,點火時間卻被推遲到四年以後,因為要攢夠三十六個半星期的木材。英國一個中等規模的煉鋼廠,一年要消耗2000公頃的森林,這對森林覆蓋率只有12%左右的英國來說是搞不起的;法國森林覆蓋率比英國稍多一些,能夠冶煉一部分鐵,但也只能自給自足,不能出口。

正如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所說,18世紀前,樹木是重要能源,18世紀前的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正如之後是煤的文明一樣。

在運輸金屬和燃料成本都很高的年代,同時擁有鐵礦和大量森林是一個國家最理想的發展狀態,瑞典恰好就是這種「兩項全能」型選手。

瑞典鐵也就能迅速在歐洲建立起更廣泛的聲譽,某些類型的鐵條甚至被公認為是煉鋼的上等原料。

在這麼好的機遇下,瑞典政府也沒閒著,提出了鼓勵冶鐵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成立了專門管理全國礦物工作的部門,實行促進本國鐵出口的重商主義(對外貿易必須保持順差,即出口必須超過進口)政策,這一系列措施如烈火烹油,讓瑞典冶鐵業實力更加強勁。

瑞典當年的鐵貿易,有點像今天的石油貿易,能靠出口鐵獲得巨額收入。有錢之後的瑞典不甘心只是待在冰天雪地裡煉鐵,於是,從17世紀初開始,瑞典當時的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也就是瓦薩的孫子,進行了一系列狂風暴雨式的改革,比如實行義務兵役制度(同時期歐洲各國軍隊都是僱傭軍,紀律性和忠誠度都很差),這是瑞典的發明,使其一下子多出來幾萬大軍;以瑞典工業為核心,組建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瑞典優質鐵鍛造的鐵炮,威力驚人,英國、法國等都來訂購,瑞典的軍備工業由此興起;古斯塔夫還使炮兵成為獨立兵種,並採用更加靈活的戰術。

古斯塔夫廣場的古斯塔夫·阿道夫雕像

今天看上去熱愛和平的「小白兔」瑞典,其實骨子裡是個狠角色,依靠上述一系列改革,還有先進武器的加持,瑞典軍隊在歐洲大陸橫衝直撞,東部打到愛沙尼亞,西部打到德國不萊梅,南部打到慕尼黑,一度兵臨維也納城下,波羅的海成了瑞典的內海。

就這樣,一路順風順水的瑞典在17世紀成了歐洲很有影響力的「大國」,古斯塔夫也成為瑞典歷史上唯一的「大帝」。瑞典成為歐洲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為其冶鐵業和軍事工業爭取了更多穩定發展的機會。

然而,大殺四方的瑞典,註定成為周圍丹麥、波蘭、俄國等鄰居眼中的大威脅,瑞典的好運氣還能持續多久呢?

4

瑞典沒有自廢武功,

冶鐵業開枝散葉

瑞典的好運氣一直持續到了18世紀。

18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英國人瓦特於1776年改良了蒸汽機,此後蒸汽機被用於礦井抽水,煤炭就能進行大規模開採了。全球工業發展的風向就此急劇轉變,工商業中心由之前聚集於森林邊區轉向煤礦區,這對靠木炭優勢起家的瑞典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

瓦特改良蒸汽機圖源:科普中國

事實上,此時的瑞典已經被打擊得近乎體無完膚了。

當歷史的車輪緩緩走向18世紀的過程中,瑞典就一直在失去。

在「大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瑞典與幾乎所有的鄰國都發生了衝突:波蘭、丹麥、挪威、俄羅斯,這次「北方雄師」四面受敵,已經不像17世紀那樣勇猛,最終失去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以及至關重要的卡累利阿陸橋,喪失了波羅的海的霸權。

不死心的瑞典在之後的數十年中都試圖重建自己的影響力,但始終受制於日益崛起的俄國,並在1808年徹底慘敗,失去了至關重要的芬蘭。至此,瑞典淪為了歐洲地緣政治中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痛定思痛的瑞典沒有找俄國人繼續約架,反而適時確立了中立的官方政策,這一政策一直延續至今,之後無論是數次的歐陸戰爭,還是殖民地爭奪,瑞典大多都作為「局外人」冷冷旁觀。

重新靜下心來的瑞典並沒有自廢武功,依然熱衷於工業化。工業革命後大家都能煉鐵了,就拿瑞典鐵以前的老主顧英國來說,19世紀中葉其鋼鐵產量已經佔到了世界的近一半,瑞典鐵的競爭力眼看就要喪失了。

18世紀的歐洲工業和商業

有幾百年的煉鐵經驗的瑞典,決定依靠質量取勝,怎麼突破呢?

瑞典當時總能挖出各種奇怪的礦石,比如從一個叫伊特比(Ytterby)的小村子裡挖到一種石頭,裡面就含有7種稀土元素。瑞典人覺得,要想把冶金搞出點花樣,就得研究清楚礦石裡的成分,精確掌握裡面的各種元素,這刺激了其化學工業的發展。

所以我們能看到,18、19世紀的瑞典群星璀璨,湧現出諸如諾貝爾、舍勒、貝採裡烏斯等頂級化學家。他們的研究基本圍繞冶金展開,比如諾貝爾發明甘油炸藥,最初就是為了炸山採礦。值得一提的是,人到晚年的諾貝爾為加強瑞典的國防工業,花130萬克朗買下了博福斯—古爾斯邦公司,主要生產鋼鐵和炸藥,在諾貝爾的苦心經營下,公司逐漸壯大,成為著名的世界軍火「百年老店」博福斯公司,上文提到的博福斯火炮就是這家企業生產的。

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諾貝爾

從元素周期表中各國發現的元素數量來看,瑞典和德國都是19個,僅次於英國的23個,吊打法國、美國、俄羅斯等眾多國家,而且瑞典發現的大多數元素都是對冶金極其重要的過渡元素和稀土元素,不像美國和德國,搞核物理搞出來很多放射性元素。

瑞典人在化學上的突破,反過來又使其冶金工業得到極大提升,比如轉爐煉鋼最早是瑞典人實踐的,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技術是瑞典人發明的。

可以說,冶鐵業是瑞典工業的「鼻祖」,「開枝散葉」衍生出了化學工業、機械製造業等產業。與此同時,瑞典其他原有產業也在「老樹開新花」,最典型的就是伐木業和造紙業。瑞典木材業藉助於水力鋸木機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建築木材;而各國對紙張的巨大需求,也使瑞典不斷改進造紙技術,成為世界最大紙張出口國之一。

除此之外,瑞典社會也發生了全新的嬗變。

*經濟政策方面,瑞典議會放寬了手工業、貿易等的管制,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成為社會主流;

*交通和通信方面,1856年瑞典的鐵路幹線開始通車,到19世紀80年代初,鐵路總長度已達5000公裡,再加上電報創立和郵政革新,瑞典與各國聯繫進一步加強;

*金融方面,與工業有密切關係的現代銀行制度也建立起來,斯德哥爾摩銀行、瑞典商業銀行等相繼建立;

*教育方面,為了讓新技術得到推廣,瑞典於19世紀中期實行教育改革,成為首先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之一。

應該說,在工業革命的滾滾洪流下,富有創新力的瑞典人將原來的傳統工業順勢一推,讓工業化在全國次第鋪開,鋼鐵工業、木材加工業、造紙業、機械製造業和化學工業成為其主要支柱。

從下圖可以看出,當20世紀來臨時,瑞典的人均工業化水平排在美國、英國、瑞士、德國、比利時等國之後,並不是特別亮眼,但也強於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在歐美列強中沒有掉隊(彼時清朝剛滅亡的中國,以及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工業化水平還處於慘澹墊底的狀態)。

1750—1913年部分國家人均工業化程度圖源:羅納德.芬得利、凱文.奧羅克《強權與富足》

5

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

但差點被美、英帶歪了!

20世紀最黑暗的一幕就是兩次世界大戰,在「一戰」中,瑞典以中立國身份避免了捲入戰爭,不僅保存了機器設備和整整一代青年勞動力,其外債還因一些參戰國貨幣的貶值而得以減輕,瑞典很快就以非常便宜的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還清了前期工業化發展中的外債。

當然,對國際市場有較強依賴的瑞典也捲入了「一戰」後的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2年工業生產降低21%,在1932年經濟危機達到頂點時,社會民主黨上臺執政,推動建立福利國家,以生產領域的資本主義模式和分配領域的社會主義模式為特徵,憑藉國家幹預,瑞典挺過了經濟危機,緩和了社會矛盾。

1939年秋,二戰爆發,瑞典表面上雖然再次宣布中立,但卻屈服於風頭正勁的德國——瑞典和英國之間的貿易額斷崖式下跌了70%,和德國的貿易額卻上升了。

瑞典向德國出口的一是能生產軍工武器的優質鐵礦石,一度佔到了德國鋼鐵原料的1/3;二是各種機械必備的滾珠軸承。瑞典憑此兩樣從德國換取緊缺的食品、醫藥和石油。以致於有英國人憤怒地認為,如果瑞典停止向德國供應這些資源,二戰至少能提前五個月結束。

直到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逐步勝利,瑞典才真正提槍中立,「果斷」拒絕了德國。瑞典在兩大陣營之間小心遊走的態度雖然飽受質疑,偏袒德國也成為其抹不掉的汙點,但也避免了自身工業生產能力遭戰火荼毒,戰爭期間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近20%,發了一筆「戰爭財」。

「二戰」後,貿易自由化的浪潮襲來,瑞典又當機立斷的抓住機會,開動自家完好無損的機器,向各國提供重建所需的產品,強化了自身工業競爭優勢。六十年代的前五年,瑞典工業產值每年增長7%,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增長5.4%,在歐洲國家中僅遜色於法國(5.8%)。

然而,瑞典的風光時刻是短暫的。

沒過多久,遭受戰爭破壞的工業國相繼「滿血復活」,此外,日本、韓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的鋼鐵、機械製造、汽車等產業也對瑞典造成了嚴重衝擊,瑞典製造業僱員人數大幅減少,工業競爭力漸漸下滑。

一向長袖善舞的瑞典這下也陷入了迷茫。

所以,20世紀70年代後期,瑞典跟隨美國、英國的腳步開始了「去工業化」,但美國等國家金融市場過度擴張、金融資產過度升值引起的製造業發展停滯讓瑞典驚醒,又開始大力加快工業化發展的步伐,這也是為什麼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瑞典衝擊有限。

瑞典政府當時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產業升級的政策,比如將競爭能力下降的造船、鋼鐵等傳統優勢部門收歸國有;建造先進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研究開發條件,讓企業自由去發展,而不再採取傾斜性的產業政策;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培訓傳統行業的員工,使其流動到新興產業;80年代以來瑞典建立了80多個科技園區,在裡面搞產學研的融合發展,其中希斯達(KISTA)科技園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矽谷的世界第二大科技園區;設立基金,支持中小公司的研究與開發。

這樣,雖然一些老的企業關閉了,但信息通訊、生物、醫藥、航天等新的有競爭力的企業卻發展起來了。

到了90年代初,受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瑞典再次當機立斷,摒棄出現虧損的小轎車生產,只保留在國際市場佔明顯優勢的卡車製造業,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電子、環保、能源、生物、製藥等高端製造業,愛立信、伊萊克斯等老牌企業煥發出新活力。

2018年,瑞典又對自己的工業化提出了新目標,瑞典《新型工業化戰略》強調,工業必須站在數位化轉型的最前沿並採取可持續的生產方法以保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瑞典突出了「數位化轉型」和「綠色生產」,力求把自己打造成為全球創新和商品與服務可持續性生產的領導者。

可以看出,在瑞典幾百年的工業發展歷程中,無論面臨什麼樣的衝擊,瑞典都能讓其產業「開枝散葉」或者「老樹開新花」,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條件的基礎上,讓工業部門保持持續更新換代的能力是其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而支撐瑞典這種能力的,就是其強大的創新力。

瑞典的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已有20多年,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傳統的創新強國美國都要高。

部分國家近幾年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圖源:世界銀行資料庫

在瑞典,技術研發多在企業進行,而在某一行業或領域往往以一兩家大型企業為龍頭,在他們的周圍又集聚了很多中小企業與之配套。很多中小企業大多針對大型企業的需求開發大量創新產品,但不急於自己進行產業化,而是將這些成果轉讓給大型企業來進行產業化,然後這些中小企業就可以有更多精力、成本投入更多研發創新。

這樣一個完整的創新產業鏈,創新效率得到極大地提高,非常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參考資料:

1.安德生《瑞典史》|商務印書館,1972;

2.瑪茨·哈爾瓦松《瑞典工業化一百年》|商業周刊,1979;

3.羅納德.芬得利、凱文.奧羅克《強權與富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中信出版社,2012;

5.麥可.布斯《北歐,冰與火之地的尋真之旅》|三聯書店,2016;

6.付一鳴《瑞典新工業化戰略打的什麼牌》|經濟參考報,2018.1;

7.周路菡《工程師之國:瑞典的創新啟示》|新經濟導刊,2015;

8.周慈敖《北歐模式面臨的挑戰與出路》|經濟學動態,1996.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為庫叔提供5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麼會減少》贈予熱心讀者。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的處境到底是變好了,還是惡化了?史蒂芬·平克以暴力水平為標尺,用「六大趨勢」重新歸納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告訴我們:暴力其實在減少,我們正生活在歷史上特別和平的時代。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第1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在看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人口排名,第一名比北京還要多1000多萬,是你的家鄉嗎?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人口已接近14億,好在我國提前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否則經濟發展也不會這麼快,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看一下中國的城市排名,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比北京多,是哪個城市?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重慶市,重慶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按面積計算,重慶人口達303.42萬人,重慶作為中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紐帶,中國中部最具特色,經濟最發達,作為「火鍋之都」,重慶的美食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去重慶旅遊一定要試試。
  • 比歐盟人口還多的東協十國,能稱得上工業強國的只有一個國家
    東南亞國家協會共有十個國家,它們分別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汶萊,越南,柬埔寨,寮國和緬甸。隨著東南亞國家與我國往來越來越頻繁,東協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根據海關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對東協的進出口總額達2.09萬億元,東協超過歐盟,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 1000萬人的瑞典有多少家「世界500強」,說出來讓我們汗顏
    看看最新的世界500強排名,中美遙遙領先,分別達到129家和121家,緊隨其後的日本也有52家,而中美日恰恰就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這說明,世界500強至少有一個優點,那就是錢多。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對「世界500強」不屑一顧,覺得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 最牛國家:人口僅1000萬,全世界說該國語言的人口是它的24倍
    通常來講說某語言的人口,絕大多數是這個語言的原始國。如說中國話的人,絕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中國;說德語的人也絕大多數生活在德國;說義大利語的人絕大多數生活在義大利。當然也有特例,如說西班牙語的主體人口不在西班牙,而是位於北美的墨西哥,該國1.2億人口,有1億多說西班語。
  • 為什麼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二位的加拿大,總人口卻僅為3700多萬人?
    目前,世界上總共有198個國家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這些國家在領土、人口、經濟、文化、政治、民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每一個國家都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份子。但是,在世界上還是有大國和小國之分,比如以領土面積來統計,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加拿大為什麼人口這麼少?
  • 黑龍江又現「空城」,雖然為地級市,人口僅80多萬還在持續減少
    黑龍江又現「空城」,雖然為地級市,人口僅80多萬還在持續減少中國的城市很多,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很多人,但是在中國有一個城市城市人口在日益減少。早在2010年該市的人口為90萬人,但到2016年該市的人口僅剩下86萬人,這一數據讓人們感到非常驚訝,而時至今日,這裡的人口數量仍然在減少,這個地方是黑龍江七臺河市。七臺河市這個地方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總面積6221平方公裡,管轄三個區,還有一個縣,前身是七臺河特區,後來又在1983年更改為地級市,然後改成七臺河市。
  • 一個二流歐洲國家,也能生產高質量航發,捷克的實力有多強?
    歐洲製造哪家強?很多人知道德國、瑞典,卻很少知道捷克,這個人口僅1064萬的中歐國家,竟有相當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以機械製造、工具機、動力設備、船舶、汽車、軍工著稱於世界,工業產值佔經濟比重40%,高於美國、日本等傳統工業國家。
  • 瑞士這個國家有多厲害?
    瑞士這個國家有多厲害呢?它是全世界少有的內陸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個永久中立國。作為一個大部分都處於山脈地形的國家,瑞士的鐘表、金融等產業,可謂是享譽全球了。 整個瑞士才4.1萬平方公裡,居住著800多萬的人口,人均GDP高達80000美元以上。這樣的財富,足以讓人羨慕了。 那麼,這麼一個小國家到底有多厲害呢?下面,我們一點點來盤點下吧。 第一:境內的人口大部分都具有外來血統,比如日耳曼人、法蘭西人、義大利人等,本地人只佔20%的樣子。有人好奇這算是什麼厲害的呢?
  • 好消息蘇州機場加快推進中,疫情防控好、經濟和工業實力強
    2020年蘇州表現格外突出,作為中國四大外貿城市之一,經濟受到很大衝擊,依然在上半年實現經濟正增長,上半年工業產值還強勢超過了上海,前11個月外貿就突破了20000億,有力推動中國外貿和工業的復甦,蘇州經濟的傑出表現下國家也越來越支持蘇州交通建設。
  • 南半球最發達國家:獨佔一個大陸,人口僅2000多萬
    獨佔了一個大陸的澳大利亞,四面環海,其總面積達769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亞擁有許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作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澳大利亞2018年人均GDP達5.7萬美元。
  • 泰國人口6000多萬,GDP達3萬多億,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泰國人口6000多萬,GDP達3萬多億,相當於中國哪個省?泰國是一個非常受人歡迎的遊玩的地方,也是一個新興的工業的國家,還是經濟體系之一。這裡是世上最有名的一個旅遊的好地方,這裡是一個大多數的人都是信奉著佛的地方。
  • 世界上可能被海水淹沒的國家,由33個大小島嶼組成,人口僅10多萬
    如今在世界上的氣候發展變化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是有許多的人都感受到了氣候的一些不一樣之處,當然這在我國如今的發展之下,似乎是體現的不是太明顯,而在一些海洋的中的島國來說,或許是體現的尤為明顯了,而且在世界的許多地方上說,在不同的社會區域內,它們的發展情況也是不同的。
  • 世界最難打的國家:伊拉克僅第三,第1人口僅1000萬無人敢動
    導語:世界最難打的國家:伊拉克僅第三,第1人口僅1000萬無人敢動眾所周知,美國是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不僅軍事能力十分的強悍,而且經濟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美國奉行的是霸權主義,自二戰結束後,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幾乎都有美國的身影。而多數時候,是美國利用自己 「世界警察」的身份挑起的戰爭。雖然美國軍事強悍,但是並不是在每一場戰爭當中都十分的順利,美國遇到的也有硬骨頭,這些國家對於美國來說,還是十分難打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3個最難打的國家。
  • 世界上有名的旅遊國家,首都僅只有公園大小,卻住著全國多數人口
    世界上有名的旅遊國家,首都僅只有公園大小,卻住著全國多數人口如果要國人說,最喜歡旅遊的國家是哪一個的話,相信很多國人都會說泰國。泰國是中國遊客非常喜歡旅遊的國家之一,因為當地的物價較為便宜,消費水平低,所以每年都有大概有1000多萬的中國遊客前往旅遊觀光。可是世界上不只是泰國受中國遊客喜愛,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都是中國遊客非常喜歡旅遊的,就像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一個。
  •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打了好幾年,為何法國卻僅撐了一個多月
    而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在英國的幫助下,仍然被德國輕鬆擊敗,僅僅一個多月就投降了。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蘇聯和法國都是世界一流軍事強國,蘇聯和德國打了好幾年,為何法國卻只頂了一個多月?第一,法國的國力沒有蘇聯強。雖然法國和蘇聯都是當時的世界一流強國,但法國的實力比蘇聯人差了不少。一戰後,法國人逐漸走向衰落,而蘇聯人則異軍突起,二戰前兩國的差距已經拉開。
  • 為什麼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二位的加拿大,總人口卻只有3700多萬人?
    為什麼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二位的加拿大,總人口但只有3700多萬人?在喧鬧嘈雜的都市待久了,很多人都嚮往能親近大自然,遠離人擠人的喧囂,而今天咱們要講的是加拿大,它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世外桃源」。我們都知道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所以每個國家自然存在它們各自的差異性,無論是國土佔地面積、經濟發展、國民人口總數還是文化軟實力等各方面都不相同。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如果比較國土佔地面積,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但如果比較國民人口總數,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而國土面積第二的加拿大但排名接近四十。
  •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
    二戰時美軍有1000多萬軍隊:為何韓戰中卻兵力不足了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二戰僅僅結束幾年的時間,美軍在韓戰顯得兵力不足,主要有兩點原因:1、美軍在二戰後大量裁撤軍隊,人數規模遠不如二戰那麼大;2、當時美軍的重點在歐洲,作為戰後最強大的兩支軍事力量,蘇聯才是美軍防備的重點,因此有大量美軍駐紮歐洲
  • 臺灣第一大城市新北市經濟實力有多強?在內地是什麼水平?
    對於沒去過臺灣的朋友來說,新北算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城市。但事實上,今日的新北已取代臺北成為臺灣的第一大城市,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總量。
  • 伊朗的人口和國土面積是多少 伊朗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伊朗是西亞世界的一大強國,人口眾多,國土面積也不小,那麼伊朗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國土面積究竟有多大呢?伊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01 伊朗擁有8000萬人口和16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這其中有5000多萬人是波斯人。也就是說,波斯人是構成伊朗社會的主體民族。波斯人的祖先就是著名的雅利安人,已知的歷史就有7000年。
  • 人口只有2000多萬的澳大利亞為何也算中等強國
    德國和日本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在二戰後聯合國和國際秩序建立過程中受到影響,但現在經濟實力超群,而且都有在較短時期內成為核武國家的潛在能力,被認定為強國也具有合理性。因此強國的範圍是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日本和德國7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