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19日13:20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為「冬至」,「至者,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恪遵憲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故在短期內氣溫繼續降低。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氣候學上則以每5天的平均氣溫低於10℃的始日作為冬季開始。
冬至前後,北半球獲得輻射最少,但夏半年地面積蓄的熱量尚未散盡,故這時溫度還不是最低的時候。冬至後雖日照逐漸增多,但地表熱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氣溫在一段時期內仍繼續下降。冬至日我國大部地區將進入隆冬時期,常遭強冷空氣,甚至寒潮襲擊。 我國大部分地區最冷的時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間有「不過冬至不冷」之說。冬至時節,我國江淮之間到大巴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平均氣溫已降到0℃以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嚴寒季節。我國人民把冬至過後的日子稱做「數九寒天」,不同的地區都流傳著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後,天氣由冷到最冷再逐漸轉暖的變化規律及物候現象的「九九歌」。
「大雪過後冬至連,興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後,大部分地區田間管理工作較少,應集中力量抓緊時機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時積肥送肥,為春種做好準備。農業上的很多害蟲和病菌都是在農作物殘留在田間的樁茬或秸稈內和雜草上過冬的,應結合冬季積肥清除田間殘茬和雜草,及時處理棉稈、玉米秸稈和穗軸,焚燒或加工成飼料,以消滅過冬的紅鈴蟲、玉米螟等。華南這時氣溫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裡仍是一派生機,要施好菜、麥臘肥,防止凍害。還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現象,萬一起苔應及時打去,打苔應在晴天進行,留下兩三個節,打後及時追施有機肥。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還有一些以冬至天氣看後期冷暖的諺語有:「冬至出日頭,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風向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以冬至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冬至冷,春節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作者:楊貴名 唐守順 責任編輯:張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