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博客網,曾經是Web2.0時代的一個標杆,旗幟,一段時間裡引領著網際網路發展的方向。 |
這兩天,關於博客網裁員甚至關閉的消息,是IT領域的一個熱點新聞。從目前的文字報導看,博客網陷入了裁員的困境,雖然沒有得到最終證實,但是按照無風不起浪的邏輯,筆者推測,博客網應該是遇到了一定困難,而博客網目前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博客站點的群體性困局。
博客網,曾經是Web2.0時代的一個標杆,旗幟,一段時間裡引領著網際網路發展的方向。而且博客網的當家人方興東,是把博客這個概念、產品,在國內催熟的關鍵人物,博客網在他的手中,一度有聲有色,風起雲湧,特別是在博客網拿到了當時Web2.0領域最大一筆風險投資1000萬美元後,太多人對於博客網和博客產品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可是,作為博客產品在國內的領軍者和集大成者,博客網在後來的發展中,卻一再讓公眾和投資者大跌眼鏡,隨著新浪等門戶網站推出博客產品線,博客在自媒體領域一枝獨秀的風光不再,以博客網為代表的國內博客網站群體漸漸被邊緣化,衝擊資本市場的號角變得低沉。今年7月份,博客網進行了一次裁員,瘦身減負,並且對業務線做了分拆,試圖力挽頹勢,可是從目前的情況看,似乎沒有大的改觀,所以就有了再次大幅度裁員的傳聞。
這可以看做是博客網站,或者說博客產品商業化失敗的一個例證,也是博客站點發展歷程中的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筆者認為,博客網站商業化陷入困局,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博客產品自身局限性所致。博客作為Web2.0時代的一個產品,無疑是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跨越,引領網際網路進入了自媒體時代,草根的聲音開始有了大規模、原生態的表達和呈現。從產品的角度看,博客是一款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產品,可是在功能上,卻過於單一,除了給網民提供了一個吟物言志抒情的平臺,沒有其他更能吸附網民的應用,所以,在進行商業開發的過程中,就遇到了困難;而且,博客自身的開放性,也使其本身沒有太大的商業贏利可能,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博客站點都把聚集人氣,然後藉助廣告實現規模收入作為方向,可是這方面的嘗試進展不容樂觀,包括新浪等在內的門戶,也進行了這個方面的探索,但是收效甚微,困難重重。
其二,替代性產品的出現。在博客方興未艾的時間節點,SNS社交網站開始大出風頭,甚囂塵上,這對博客的商業轉化形成了不可低估的衝擊。SNS囊括了博客產品線,而且有了更多供網民選擇的產品。雖然社交網站的未來,目前也有些迷茫,但是一個現實是,SNS對於網民的粘性遠遠大於博客,在崇尚眼球至上的網際網路產業領域,贏得眼球關注就能夠贏得資本青睞,所以在網民掉轉注意力後,資本市場對於博客也開始了冷落,這兩年來,SNS在資本市場上成了寵兒,比爾蓋茨,李嘉誠,孫正義,史玉柱等赫赫有名的巨富,都表現了對社交網站的極大熱情,先後注資Facebook、校內、51等網站。於是,博客如同過氣明星,眼看著SNS搶了風頭,從資本的寵兒變成棄兒,也只能徒喚奈何。
筆者覺得,博客站點的失敗,不是操作技術上的失敗,不是人力因素的失敗,而是由於博客本身的產品特性,使得它雖然有存在的價值,並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網際網路的主流應用之一,不會輕易被淘汰,也不存在落伍之說,但是卻難以完成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所以在資本逐利本能的選擇中,不可避免被打入冷宮。
或許,對於博客,甚至不應該用失敗來界定,因為這個產品的實際價值,有目共睹,但是遺憾的是,它只是一款產品,無法成為商品。(作者,陸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