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宗明明:超越包浩斯—探索未來

2020-12-07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採訪:李傑 李葉

受訪:宗明明

宗明明,博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現任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2018中國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銀質獎章」獲得者,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理事、中國社會福利協會養老服務管理諮詢專家,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設計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中國好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共建「福祉文化與產業服務研究院」執行院長、2019年 「BeyondBauhaus —— Prototyping the Future」大賽國際專業評審團專家評委。從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三十五年,主要關注 與研究:設計基礎與思維表達,德國工業設計教育,福祉文化與民生服務。

2019年,「好設計珠海中心」是包浩斯100年德國官方紀念活動「超越包浩斯—塑造未來」國際競賽及學術活動的中方合作夥伴。大賽共收集到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1500餘件作品,最終有20項作品喜獲殊榮。宗明明教授表示:「在這些獲獎的項目中,我看到百年包浩斯所代表的德國工業設計思想的精神理念在全世界傳播、實踐和重構現代藝術技術教育體系範式的無限潛力。」

《設計》:2019年是包浩斯建校100周年。作為現代設計教育探索的起點,包浩斯創立了構成基本範式的「設計教育基礎課程」。您認為包浩斯為何會產生這樣劃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宗明明:現代設計發展過程中,德國作為現代工業設計的重要發源地,以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 Werkbund)、包浩斯(Bauhaus)和烏爾姆(HFG Ulm)為代表的德國工業設計思想,賦予了工業設計強大的生命力,德國工業設計以一種關注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定向、凝聚和推動著設計的發展歷程,以異軍突起的姿態引領了歐洲工業設計的高潮,引導設計走向民主、走向進步、走向有利於最大多數的最大利益的和諧發展之路。

包浩斯對於現代設計教育最核心的意義體現在,其創立的「設計教育基礎課程」模式成為全球設計教育所遵循的基本範式。德國作為推進現代設計運動的主要國家之一,始終致力於「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德意志製造聯盟促進藝術與工業結合的理想開始,到包浩斯強調設計造型與人的關係,以及烏爾姆所提倡的優良設計。這一系列的演繹和發展逐步確立了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理論。

雷曼教授(Prof.Klaus Lehmann)曾經講到,「包浩斯並非奇蹟,也非偶然產生及發展,在他工作的德國斯圖加特國立藝術學院中,有一位傑出的教員阿道夫.赫爾策爾(Adolf Hoelzel,1853-1934),曾對藝術教育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他倡導的教育理念叫做「Bildnerischen Mittel」;在他學生中包括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威廉·鮑姆斯特(Willian Burmester)和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 ),其中後者將赫爾策爾的許多理論,特別是色彩理論帶到了包浩斯,並將基礎教學做新元素引入。」在包浩斯,他同納吉一道,開創了著名的「包浩斯基礎課程」。伊頓在1920年,曾闡述了包浩斯的教學理念:「基礎課程之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理解自然的形式以及基本的視覺表達語言。」伊頓與保羅·克裡和瓦西裡·康定斯基在包浩斯踐行了一條藝術與設計教育的革新之路。

後來包浩斯的設計基礎課程獲得了世界範圍的關注。包浩斯和烏爾姆設計學院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為設計教育和設計實踐的精典案例 。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德國設計理論、教育方法和設計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及生態模式 。我認為,包浩斯劃時代的意義就體現在其構建和創立的「基礎課程的形成」,這也是包浩斯精神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特質。

《設計》:包浩斯曾在設計教育基礎課程中設置結合了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跨學科的授課內容,您認為這種跨學科的教育思想是否適合當前本科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如何適應當今社會環境,重新思考課程設計中跨學科的意義和價值?

宗明明:人才培養與課程教育體系密切相關,其目標手段應與教育機構的研究、應用,職業需求,以及同質化與差異性特點有關,其產生的原因應同所處的時代、歷史、文化有關。設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於三方面,分別是:探索平衡的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體系,注重多學科交叉與融合關係,建立國際化的教育模式。而我認為從更具體、更直觀的角度來看,課程體系的建設應該秉承包浩斯「以人為本」的理念,著重於為「人」的需求服務。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在中國「一帶一路」創舉的開拓中,現代設計教育內容多元屬性和多學科結合特質更為凸顯,跨學科的基礎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包浩斯的理念已經對德國工業設計思想的過往歷史進行了概括與凝練,而100年後的今天這個思想的要義正隨著時代的要求發生著改變並被重新闡釋。2019年9月,我參加了德國創意領地(Deutschland—Land der ldeen)舉辦的「超越包浩斯,重塑未來」國際設計大賽專家評審團的工作。大賽的主題有助於我們理解21世紀的包浩斯精神,其中之一就是「重塑未來」。

2019年3月,「好設計珠海中心」作為包浩斯100年德國官方紀念活動「超越包浩斯—塑造未來」國際競賽及學術活動的合作夥伴之一,有幸邀請到「德國創意領地」的文化交流學者Marin Rendel先生來華,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相關學生開展為期一周的「超越包浩斯—塑造未來」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活動的主體分別是:一、過去。在歷史上包浩斯是什麼?包浩斯給後人留下了什麼?二、現在。我們今天處於什麼位置?我們社會的狀況如何?三、未來。我們如何暢想未來?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挑戰?我們將如何做更好的設計師?

從匯總包浩斯過去的遺澤和現在的影響,到做好理解和激發創意做準備,最終形成了名為—「為了更好的未來」的整體概念設計方案。該工作坊共邀請25名不同專業的學生和部分企業設計師參與,同學們將他們各自的專業技能進行整合互補,在研究分析、概念推導、路演匯報、討論和團隊協作中完成了各自主題,工作坊的教學與交流在短時間內產生了卓越的結果。由此可見,跨學科的合作、挑戰和啟發對於設計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包浩斯思想從百年前「以人為本」,發展到百年後的「重塑未來」,無不體現出包浩斯設計思想對人的需求的關注,這也是包浩斯的精神代代傳承的表現。從歷史、文化、社會各個視角來看,戰爭、和平之外,人類關注的焦點就是生存的質量、生活的方式、生態的未來。人類對物質需求的升級、科學科技的發展、替代品在市場上更迭、助力產品、新的時空變化、人工智慧等等都影和響改變現代的人類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

百年之後,包浩斯的觀點、歷史、精神在我們生活的當下,對現在的設計人才培養,包括課程體系以及教育的目標與手段的構建都依舊產生著深切的影響。如何實現以設計教育提升人類生存質量,從而培養足以承擔未來人類需求的、高品質的設計人才,就是我所理解的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確立的意義和價值。

引自:《ulmer modelle modelle nach ulm》P65——三維幾何變形,作者:託馬斯·馬爾多納多

引自:《bauhaus》P354

《ENTFALTUNGEN》P24——源自斯圖加特藝術學院雷曼教授基礎課

《設計》:您發表過題目為《烏爾姆設計教育體統研究》的論文,請您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烏爾姆設計教育體系如何延續包浩斯精神?

宗明明:烏爾姆設計教育體系對包浩斯精神的延續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其對包浩斯的傳承是建立在「批判與選擇「的基礎上。另一方面,烏爾姆發展了包浩斯的精神並開創了系統設計方法。

在20世紀初成立的德意志製造聯盟及之後建立的包浩斯學校,明確闡釋了其設計的服務對象是廣泛的民眾,強調設計的理性與功能性、邏輯性與技術性。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Hfg Ulm),創造性地提出了「設計在未來承擔的社會角色」。在強調科學技術在設計中的核心價值的同時,把人的行為活動作為設計的基礎,用理性與科學來引導設計實踐。

德國的功能主義是建立在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之上的深層次人文關懷,這種人人都可分享產品設計的成果與產品良好的服務追求,奠定了設計倫理的一種思維傳統,是德國文化民族主義運動所激發的社會民主意識在和平時期的進步和升華,是德國工業設計中的一個突出的特質。

德國的功能主義之於設計理念的主要影響,在於三個方面。一、對功能的強調是德國工業設計思想的主導理念。二、對社會民主意識的強調是德國工業設計思想的突出觀念。三、對道德責任意識的強調是德國工業設計思想的核心原則。設計以使用者的幸福為目標,以義務與良知為基準,將設計關注的重點指向了更廣闊的社會和環境需要。思考和總結產品的安全、壽命、質量、環境等問題,從而在最廣泛的生活接觸中,給予大眾最深刻的美和秩序的道德重塑,這便是德國工業設計始終堅持的道路。

而烏爾姆設計學院 ,正是通過了學院的理性主義設計教育 ,培養了新一代的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和建築設計師。學院完善了包浩斯設計學校開創的現代設計教育的模式 ,在批判與選擇、傳承與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理性設計的原則 ,開創了系統設計方法。

1958年,當烏爾姆設計學院已經具有了足夠的自身特徵時,第二任院長馬爾多納多在《烏爾姆》雜誌的一篇文章中闡明了對包浩斯的教育觀點,即藝術教育應通過藝術教育、通過行動教育和通過實踐教育來實現。這就是我們能從包浩斯前輩的教育思想方式中獲得的永恆不朽的遺產,這清楚地表明——包浩斯並不是奇蹟。同時,它他還談到:「這一教育哲學理論現在正處於危機中 ,它不能接納新的、富有活力的科學進步 ,以解決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在學校的發展規劃中應以實證為準則並作為基礎,其倡導思想是以培養科學的合作者為目標。」

至此,烏爾姆設計學院逐步成為德國功能主義、新理性主義和構成主義設計哲學的中心。迄今為止,烏爾姆所形成的教育體系、教育思想和設計觀念依然是德國設計理論、教育方法和設計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

烏爾姆設計學院的歷史性貢獻在於第一次全面構建證實了培養掌握科學知識和工業技術的藝術設計師的可行性,教學與工廠企業合作開發產品設計的實踐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烏爾姆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漢斯·古格洛特 (Hans Gugelot ,1920~1965) 是系統設計理念的奠基者。1955 年他開始與布勞恩公司合作,創造了設計藝術教育與企業產品設計開發的成功典範。

引自:克勞斯·雷曼(Klaus Lehmann)教授造型基礎課程

《設計》:烏爾姆設計學院實行「設計與製作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當今設計教育在此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有哪些可以借鑑與創新的部分?

宗明明:我對於包浩斯的「設計與製作一體化」模式的理解:設計本身就是思考,是思維表達的過程。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浩斯確立的現代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來源於德國斯圖加特造型藝術學院,強調的是造型的原則與材料、工藝、技術有密切的聯繫。烏爾姆(HFG ULM)的設計基礎教育是建立在包浩斯的體系基礎之上的,其更強調設計實踐在設計基礎訓練中的作用。把抽象的造型訓練與材料、工藝、技術的發展更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尤其是在與布勞恩公司的成功合作中,設計生產出了一批至今仍可稱為影響產品設計概念、體現德國製造的經典產品。

功能主義的代表就是系統設計的體系,這也是應用學科典範。1951年到1960年期間德國工業化歷程拉開帷幕,布勞恩案例開創的校企合作、產研結合模式順時而生,並取得了豐厚的成果。漢斯·古格勒特的工程師的背景,將設計創意同工業模塊化相結合,使設計的工業化屬性更為完整。

如今的設計教育模式在秉承包浩斯精神的基礎上,應提倡在教育過程中「用腦思考、用手實踐、用心體驗」,我認為這一點至關重要。「用手實踐」不難理解,有句德國諺語,「在幹中學」,就是這個意思。即很多的學習是在操作中實現的,人類的很多寶貴的知識也是在實踐中總結的。而另一觀點「用心體驗」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需要格外關注的,在「研究-教學-實驗-實踐」的過程中,思考產品同人的需要的關聯,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不單一的依靠個人技巧,儘量避免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錯誤。只有用心的感受產品、設計同人的關係,才能最終規避設計、產品的同質化,使產品與設計具備「創新、創造、創意」的靈魂。

引自:宗明明教授傳播與實踐基礎課課件

《設計》:作為省級精品課《設計思維與表達》的課程負責人,您認為包浩斯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關於設計教育思維的啟示? 這些思想如何在中國的設計教育中進行紮根與傳播?

宗明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清華大學柳冠中教授、北京大學朱青生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李樂山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譚平教授、同濟大學林家陽教授為代表的海歸專家學者們,三十多年來從不同視角對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及教育理念進行了傳播與實踐,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中勤奮耕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起到了中國設計教育中西交融、承上啟下的領軍作用。此外,2010年以包浩斯作品為主體的西方現代設計收藏落戶中國美院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使中國民眾和研究者得以全景式目睹西方現代設計流源軌跡;尤其是2019年,「第二現代性的顏值;博朗設計1951-1967」回顧展的成功舉辦,使得極具文化價值和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文獻與展覽為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及教育理念中國化研究及中國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研究和借鑑平臺。

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在的傳播偉業中,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斯圖加特造型藝術學院前院長克勞斯·雷曼教授(Prof.Klaus Lehmann),他自1985-2016年間來華講學,30多年從未間斷,通過工業設計的理念與設計基礎教學經典案例教學,為德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德國設計教育重視全面的設計實踐。設計基礎訓練的核心是「在實踐中學」將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實踐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強調正確的思維方法至關重要。

雷曼教授的設計基礎教學很具有現代德國工業設計教育的代表性,其表現為:1.強調思維的擴展、方法的選擇、語言的表達和對問題的分析與歸納。其宗旨是拓寬思維領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的目的是使觀察敏感化,發展造型原理,並使其規範化,從而使其過程易於理解,拓展思考模式,提供有關技術知識,使學到的基礎內容直接用於實踐。

3.倡導從思維、觀念、材料、工藝及視覺表達上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局部到整體地有步驟、有目的性的整體訓練。

4.課題設計應從本質出發,開發創造力,拋開形式條框的束縛,應是正確設計思維的引導過程。這些問題在設計基礎中極具代表性和啟發性,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會有助於理解正確的設計思維方法,從而建構出一個完整的設計思維與表達的體系。對我們而言:重新審視全球環境生態與社會問題,建立可持續的設計教育體系、明確設計教育與民生服務目的,為人類社會的生態發展未來的真正需求的「思維與表達」,已成為中國設計教育至關重要的研究課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注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北宋著名教育家李覯將為師者的作用評價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正如雷曼教授在《設計教育 教育設計》一書中所說,「教師是教育和文化發展的軟體,只不過他們的價值被低估了。」

beyond bauhaus參賽作品:ICD-ITKE1-1圖片來源:斯圖加特大學

《設計》:包浩斯之所以被奉為現代設計的經典,其崇尚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對於現代設計有著怎樣的意義和啟示?

宗明明:我想引用包括我在內的幾位參加「Beyond Bauhaus - Prototyping the Future」國際設計大賽的評委和組織者的採訪發言來進行解答。

賽會主辦方,德國創意領地執行長 Villa女士認為,「對設計的執念所產生的衝動,帶來了社會的改變,這種改變往往伴隨著對實驗的熱情。這就是包浩斯所代表的精神理念。即使是在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在許多文化圈內都一直保有著包浩斯的理想。在他成立100年後的今天,對於包浩斯的推崇者、追隨者來說,設計意味著為社會的未來承擔責任,使之可持續、開放、公平與更具包容性。包浩斯不僅成為德國自由與應用藝術、設計、建築和教育學的實驗領域,也在世界各地傳播了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賽會評委,德國Elektro Couture事務所創始人 Lisa Lang女士認為,「我們需要新的設計和新的解決方案去克服未來的挑戰。包浩斯賜予了我們靈感,但是我們不要去抄襲,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式。」

以上諸位觀點充分說明,「以人為本」的包浩斯精神在經歷了百年的發展與傳承後,時至今日已經升華為全新的理念。它要求設計的參與者們應當是「面向未來的」且對社會密切關照,為當前緊迫的生存問題提供有創意的答案。對包浩斯百年的精神,應當予以超越與重塑。其具體實踐,涉及從觀念到行動,從課堂到社會,從教育到服務,從民生到福祉。我認為:「在所有對包浩斯永恆影響的解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包浩斯通過對形式和功能的探索和完善,產生了多種獲得和保持與時俱進的思維能力的途徑。」

beyond bauhaus主辦方、評審專家與獲獎者合影

《設計》:您認為我們應當如何將包浩斯精神更好的中國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教育發展之路呢?

宗明明:克勞斯·雷曼教授曾對我講過:「中國的設計教育應該是「中國化」的設計教育,要有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要有作為5000年文明歷史的文化自信。要認識到文化的差異,保證溝通的質量,對包浩斯精神的沿襲應建立在批判與選擇的基礎上。」2000年,我應雷曼教授邀請第一次赴德訪學,教授對我所從事的德國設計基礎教育的研究方向給予了肯定,並在我們驅車去往烏爾姆路上的交流中講到,「中國設計教育對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尤其是包浩斯的精神的接受應該是一種變化的承襲。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和中國的學子數量眾多,發展機會與前景亦為廣闊。在這樣的背景下,做事應該從細微處著眼,不要貪大,要明確自己所奮鬥的方向和目標,並為之而不懈努力。」

對包浩斯精神的探索、實踐與重構中,要拓展時代的視野,推進觀點的交融,加快成果分享與轉化,補充和完善設計教育的體系。從傳播到接受,從實驗到體驗,應通過置換主題來改變設計課程的思維模式。

beyond bauhaus參賽作品:IGNIS

縱觀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形成的軌跡,對於德國工業設計來說設計的責任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衡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是以一種更負責任的態度對現代科技所引起的環境及社會問題而進行的反思。設計行為的選擇與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面貌。

德國工業設計思想主導理念是對功能的強調;其突出觀念是對社會民主意識的強調;核心原則是對社會道德責任意識的強調。學習研究借鑑德國現代工業設計思想,兼收並蓄中外設計思想精髓,有助於我們了解現代設計教育中的成就和誤區,這構成了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設計教育一個重要課題。對於引導中國工業設計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走向設計強國,促進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beyond bauhaus參賽作品:浮動的農場

beyond bauhaus參賽作品:盲人手機

《設計》:當今人工智慧、納米科技等新技術和新材料不斷湧現,就當下中國的設計教育而言,如何能夠引導學生在設計項目中理解和應用這些科技成果,思考和重塑未來生活方式?

宗明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以幾個案例作為解答。為紀念包浩斯百年,2019年3月,在德國外交部、樂透基金和SAP公司的贊助下,由德國創意領地(Deutschland—Land der ldeen)文化空間、柏林Rosendahl文化管理機構、柏林通訊與設計應用科技大學、中國好設計珠海中心、以色列耶路撒冷貝扎萊爾藝術設計學院等機構的共同支持下,開啟了「Beyond Bauhaus - Prototyping the Future」國際設計大賽的徵程。

此次大賽設定了4個探索方向:設計應該如何改變世界、服務社會?;人們當下所面臨的設計挑戰會來自哪裡?;設計師們(建築師、時尚設計師、視覺傳達設計師……)、技術研發人員對於可持續、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願景是什麼?設計作品如何引領時代發展的設計理念,如何作為設計領域對當下社會、生態、全球挑戰的回應?並要求參賽方案圍繞上述主題展開,聚焦於一個或大或小的重要社會問題,幫助世界變得更加健康、公平可持續和更加美好。

大賽宗旨是培育出面向創造美好未來的最優方案,並能幫助參賽者們獲得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廣泛的傳播。大賽為參賽者提供了6組選題,分別是:如何讓我們的城市更健康成長?;如何保證人居及其生活質量?;如何實現流通人群中的環保可能?;如何減少塑製品泛濫所帶來的汙染?;如何既能舒適著裝又不影響他人?;如何能產生創意的、前瞻的、潛在的、社會影響力的設計?

大賽共收集到來自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1500餘件作品,來自中國的有250餘件。經過賽會獨立專業國際評審團的專家評審,最終有20項作品獲獎。我作為大賽評審團唯一的一位來自中國的評委參與了最終入圍作品的評核工作。在最後獲獎的20件作品中,中國唯一的獲獎作品 「為殘障者設計的智慧型手機」來自於中國SUWU設計工作室(圖10 ),其中有三件作品讓我記憶猶新。

1985年雷曼教授應柳冠中教授邀請首次來到中國,並在中央工藝美院授課

2019年8月中德工業設計教育四十年親歷踐行者--師生重逢在德國斯圖加特

第一件作品《以大自然為建築設計藍圖》。他是斯圖加特大學計算設計與建造研究所(ICD)和建築結構與結構設計研究所(ITKE)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仿生學研究為德國海爾布朗的聯合園藝展覽研製的一個展示空間。這個空間造型寬23米,重量是與相應的鋼結構裝置的1/6,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高性能的輕量結構體。在材料方面,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依託仿生學技術,使用高密度生物結構纖維,金屬與高密度纖維組織的完美結合使材料更為輕盈與牢固。在構建原理方面,這是一種由計算機人工智慧於大自然中提取的構建原理組合而來的全新建構系統。其支撐結構是由機器人以一種加性製造過程的精準方式製作出來的纖維複合組件。這是一種高度創新纖維構建,它預示著建築的未來。

第二件作品《漂浮的未來-水面農場》(AYA)。來自德國和荷蘭的項目團隊充分利用了水耕和氣耕的協同效應,將他們結合成為一個自主的、可持續的系統,實現水產飼養同果蔬種植在養分供給方面的循環利用。通過對水產飼養過程中富養廢水的模塊化生物處理形成營養液和淨化水。其中營養液進行霧化處理以促進果蔬根莖的吸收,而淨化水重新返回水產養殖水體,形成一個相對閉環的生產循環。整個處理的模塊系統可以輕易的拆卸、組裝以方便運輸與安裝,能源系統由太陽能供電。AYA項目所提供的解決方案為人類解決食物生產問題的提供了一個可持續、可循環的辦法與思路。

第三件作品《為邊遠地區提供電力和照明》。這是一個通過將熱能轉化為電能進而提供電力的創造性的項目,旨在使全球近200萬至今無法獲得現代能源服務人群的生活得到改善。來自柏林藝術大學的產品設計團隊研發的設備「IGNIS」(熱電導體)可以從環境中吸收熱量並存儲、轉化成電能。為偏遠地區、應急區域或受自然災害侵襲區域提供電力支持。這一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IGNIS」所依託的熱源體的形態比以往更為多元和複雜,無論是燃燒的火爐,亦或是酒精和油脂的燃燒都可以為其所用,並最終轉化成為電能。

從以上三個作品我們可以看出,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應該是一種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願景,以人實現人類生態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面向人類未來需求為導向的多元結合模式。

部分研究內容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實踐與重構》(項目編號:13GB059)資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 《設計》雜誌社,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國際學術大咖齊聚長沙 探討包浩斯精神與中國藝術設計未來
    10月26日,「紀念包浩斯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盛大開幕。研討會為期兩天,來自中國、英國、韓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近30位藝術設計與設計教育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齊聚星城,舉行多場專題報告以及「北柳南王」大話包浩斯活動,共同探討包浩斯的前世今生、現實意義,探索未來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前進方向,推動中國藝術設計的飛躍式發展。
  • 百年包浩斯:象徵未來的信念,深入設計的骨髓
    近期,展覽「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與百年包浩斯」在青島嶗山區的未來境國際設計中心開幕,以建築模型、圖像、文獻等展現包浩斯思想,以此紀念包浩斯百年。 包浩斯學院(Bauhaus)是德國1919年成立的一所綜合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為一體的設計學院,是當時眾多具有革命思想先鋒者的聚集地。包浩斯開始至今的德國精神,一群有理想的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對創造的態度,對多樣性的追求,對未來的熱情,從未改變。
  • 評展|百年包浩斯:象徵未來的信念,深入設計的骨髓
    近期,展覽「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與百年包浩斯」在青島嶗山區的未來境國際設計中心開幕,以建築模型、圖像、文獻等展現包浩斯思想,以此紀念包浩斯百年。包浩斯學院(Bauhaus)是德國1919年成立的一所綜合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為一體的設計學院,是當時眾多具有革命思想先鋒者的聚集地。
  • 《設計》專訪|方曉風:不必神化包浩斯,設計教育要平臺化
    我們今天的人去看待包浩斯,更重要的是看它的革新精神,一種對於創新的熱情和渴望以及一種強烈的時代意識。」《設計》:今年是包浩斯設計學校成立100周年,我們到底應該紀念什麼?方曉風:我們今天談包浩斯,不是具體的課程怎麼教,我覺得是一種革新的精神和勇氣。
  • 「我看重包浩斯以外的作品」——專訪國美包浩斯研究院院長杭間
    中國美院包浩斯研究院院長杭間向《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介紹了包浩斯研究院的主要職責:負責以包浩斯為核心的系藏品的日常管理、梳理、研究工作,組織策劃相關學術活動;負責包浩斯系列藏品臨時展館的日常維護、開放和接待工作;籌備、聯絡並配合校園建設管理處完成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設計施工,做好展品的陳列設計等。
  • 國際學術大咖齊聚長沙 探討包浩斯精神與中國藝術設計未來
    10月26日,「紀念包浩斯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盛大開幕。研討會為期兩天,來自中國、英國、韓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近30位藝術設計與設計教育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齊聚星城,舉行多場專題報告以及「北柳南王」大話包浩斯活動,共同探討包浩斯的前世今生、現實意義,探索未來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前進方向,推動中國藝術設計的飛躍式發展。
  • 包浩斯:一種設計的前世今生
    在格羅皮烏斯的設想中,藝術學院應該打破藝術家和工匠之間的階級壁壘,他宣稱:「讓我們共同建造屬於未來的建築,把建築、雕塑和繪畫融進一種形式中,並從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中冉冉升上天堂,變成未來新信念的象徵。」
  • 包浩斯百年回眸,從AEG解鎖功能與美學統一的設計理念
    本網12月14日訊 回眸1919年,包浩斯誕生,其反裝飾主義、功能主義和適應大工業生產的設計理念衍變成一種思想和風格。在包浩斯的設計理念影響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企業開始追求簡單、經典、實用性的設計。
  • 全球頂尖設計院校——包浩斯設計學院
    包浩斯設計學院德國頂級設計學院­­藝術、建築、設計的天堂對於很多人來說,「包浩斯」這個詞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有那麼一點「如雷貫耳」,比如有的廣告語就會用到「包浩斯式豪華別墅 華麗登場」。大到世界各地的標誌性建築,小到咖啡廳門牌把手,今天隨處可見的各種標誌都可以追溯到包浩斯。北京最著名的798藝術區,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中國最成功的包浩斯建築風格。 德國哺育了許多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大師。對整個世界以及中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力,在這其中包浩斯設計風格則對全世界的設計理念都產生的深遠影響。那麼包浩斯究竟代表著什麼?
  • 學習包浩斯與現代設計心得與體會
    包浩斯創始人包浩斯有異於很多設計的一點就是,包浩斯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並非產品,這點是和很多設計相反的地方,最初包浩斯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包浩斯作為一種設計體系在當年風靡整個世界,在現代工業設計領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學趣味可以說整整影響一代人。雖然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對包浩斯的設計思想來說是一種衝擊、一種進步,但包浩斯的某些思想、觀念對現代工業設計和技術美學仍然有啟迪作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設計道路的方向的選擇是有幫助的。它的原則和概念對一切工業設計都是有影響作用的。在中國,最成功的包浩斯風格作品很可能是北京的798。
  • 包浩斯,現代設計的起源……
    包浩斯是什麼?是美學概念與技術性動力並存,達到形式與理念的合一。確切的說,稱包浩斯風格是對包浩斯的一種曲解,它應該說是一種風潮,而非完整意義上的風格。它應該是一種理想,一種體系,以及一個起點。無論是出於對烏託邦式理想主義的懷念,還是消費主義的剖析,突出本質的設計,簡練明確的極簡主義,是THEBHS遵循的原則,也是理解的包浩斯特徵與風格,更是思維方式!今年是包浩斯誕辰100周年,百年來它未曾從時代的洪流中退去。穿梭在各個城市街頭的你是否發覺,包浩斯式建築其實無所不在?
  • 市政廳|談談包浩斯大學和包浩斯設計思想
    作者按:包浩斯設計風格是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引領。它深刻影響著建築、產品設計、平面設計、視覺藝術等多個設計領域。筆者有緣在魏瑪包浩斯大學學習三年,走進並觸摸了「包浩斯」,想通過這裡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作品介紹,來對包浩斯的歷史淵源及其設計思想的一脈傳承做一些解讀。期待能對當今的規劃設計行業創新發展有所裨益。
  • 包浩斯設計教育理念的現實意義
    通過包浩斯對設計教育的探索,我們了解到藝術與設計並不是彼此分離,互不相干的。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如今,包浩斯的設計理念在現代設計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無論是平面設計,家具設計,亦或是建築設計等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包浩斯設計理念的影響,為現代設計注入新鮮血液。
  • 包浩斯設計營 - Workshop: Bauhaus
    保利We Do/Poly We Do人數/Group size:3-8價格/Price:2500rmb/5節課(lessons)內容/Content:1.學習包浩斯的運動和思想discover Bauhaus movement and ideas2.探索美術、設計和建築之間的聯繫discover connection between fine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3.學習如何在自己的藝術品中加入包浩斯式的創意learn how to implement Bauhaus
  • 這是一場「百年包浩斯 x 中國設計」的世紀對話!
    他將藝術與技術相統⼀,讓設計和藝術不再是讓⼈⾼不可攀的職業,希望設計為⼤眾服務。就這樣,他集結了⼀群⼈,在魏瑪那個當年成為共和國的地⽅開始了他們的思想主張。他們通過教學/哲學思考/設計作品以及材料創新,⾃信且堅定的展⽰著那個時代該有的⽣活,源源不斷的思潮和⼒量蔓延整個世界,那是⼀場不可思議的⾰命,⼀場偉⼤的⾰命……一個世紀之後,2019年,適逢包浩斯誕生100周年,以德國為中心的展覽和紀念活動逐漸蔓延至全球,聲勢不斷壯大,終於在2019年末來到廣州設計周,
  • 百年包浩斯——為大眾的設計
    包浩斯最初由魏瑪藝術學校和工藝學校合併而成,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與此同時,包浩斯的應運而生並非簡單地因一戰以後設計人才的匱乏和大量大眾化產品的消費需求,而是坐實於包浩斯主政者對於社會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於整個歐洲紛亂爭拗的設計與藝術思潮的釐清。
  • 【理論】戰後「包浩斯」:烏爾姆設計學院
    因此,聯邦德國設計界的一些精英分子深感他們事業的原則被美國市場破壞了,違背了,希望能夠重新建立包浩斯式的試驗中心,通過設計這樣一門嚴肅、認真的、關係到國家實力和地位的學科,培養下一代的設計師,從而達到提高德意志民族和西德物質文明總體水準的目的。他們的不懈努力,終於導致戰後聯邦德國最重要的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Design School,德文縮寫為HfG)成立。
  • 戰後「包浩斯」——烏爾姆設計學院
    預計閱讀3min戰後「包浩斯」——烏爾姆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
  • 包浩斯100年 | 孕育於烏託邦實驗場:攝影在包浩斯
    一戰後舊世界崩塌,新世界開始形成,新舊世界的交替塑造了包浩斯。這裡曾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眾多具有革命意義的先鋒思想的聚集地,包浩斯師生充分將新思想付諸實踐,並嘗試將生活提升到美學高度。包浩斯深刻的影響了現代藝術、建築、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等,當然也包括攝影。攝影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媒介,契合了包浩斯擁抱新世界和新技術的教義——包浩斯影響了攝影美學和技術。
  • 曹曉昕與Simone對談《百年包浩斯》
    :百年包浩斯》這部具有一定專業性的紀錄片能更好的為觀眾所理解,主辦方特邀了中國院副總建築師曹曉昕與德國電影協會總經理SimoneBaumann女士在首映後進行對談,共同解讀百年包浩斯,暢想建造的未來。 嘉賓現場對談視頻節選(百老匯電影中心) 兩位嘉賓的對談從 包浩斯的歷史背景 展開,他們提到雖然作為一所學院包浩斯僅存在了14年,但由於其正處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間的特殊時期,因此它也成為了覺醒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的象徵,其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