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統計局發布的城市經濟三季報陸續出爐。綜合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中國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為唯一留在前十榜單裡的北方城市。
這份榜單引發了關於南北城市差距的熱烈討論,「北方失守」「中國迎來大南方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真相果真如此?近日,記者就此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
1
南北差距形成原因
記者:南北城市之間差距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陸銘:所謂的「南北差距」,主要是沿長江和沿海的航運能力帶來的。如果將前十名單中的沿長江城市和珠江口城市去掉,或者再把臨近上海的杭州也去掉,就能很容易發現,南北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在大船時代,長江是中國唯一一條能夠走大船的河流。北方天津以北的港口冬天結冰,而且缺乏內河航運,難以產生製造業的腹地。而珠江流域也僅僅珠江口幾個城市的製造業比較發達。
一個地方距離沿海大港口的遠近,對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離大港口越遠的城市,其GDP規模往往就越小。而就到沿海大港口的距離這一個變量,對中國城市和城市之間 GDP規模的解釋力達到39%,超過所有可以解釋城市間GDP規模的因素的總和,而這還是在國家大力扶持內地發展的情況下。可見,地理因素仍然顯示出了對經濟集聚的強大作用。所以,南北差距的實質是,全球化進程中,因為區域港口條件和航運能力差異所帶來的發展之間的差距。
記者:南北城市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別,是否原因之一?例如中國糧食生產重心的逐漸北移,北方城市劃出生態修復功能區等。
陸銘:南北城市的功能定位存在差別,這是一個大國在特定經濟發展條件和背景之下,各個不同地方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不同,並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地區之間分工的結果。
在沿江沿海地區更加適合發展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一些大城市發展現代服務業,由此形成一種區域發展格局。相對來講,北方目前的確在製造業發展中相對缺少一些比較優勢,但較多出現生態環保護區、糧食主產區,更主要的原因是國家順應經濟規律和不同地區的條件差異,對不同地區進行不同定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