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崔毅飛)昨日「詩情畫意談端午」民俗展,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五塔寺)開幕,將持續到8月31日。本次展覽以「詩」和「畫」為支撐,為觀眾提供一個品味「詩情畫意」的端午佳節。
端午節歷史悠久,有很多相關書畫流傳於世。本次展覽通過八個單元,詮釋端午佳節的文化內涵。第一單元「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介紹了端午追思屈原已成為華夏人的共識,以及屈原的愛國情懷;第二單元「長絲表良節 命縷應嘉辰」,講述了端午民間系五色絲的節俗;第三單元「客裡不知端午近 賣花擔上見菖蒲」,菖蒲和艾草是端午節令詩歌中驅邪避兇的香草;第四單元「嘉辰共喜沐蘭湯 毒診何須採艾禳」,介紹了端午節以蘭草湯沐浴,避邪防疫的習俗;第五單元「採秀擷群芳 爭儲百藥良」,講述了採藥草是端午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六單元「畫扇催迎暑 靈符喜闢邪」,端午之後,人們開始更換輕薄的紗羅衣,並使用扇子,形成了端午賜衣、賜扇的宮廷禮儀;第七單元「彩縷碧筠粽 香粳白玉團」,粽子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象徵意義,如今已成為最能代表端午的節日符號;第八單元「棹影斡波飛萬劍 鼓聲劈浪鳴千雷」,介紹了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