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形態,它既不同於一般概念的城市公園,又區別於一般的農家樂、鄉村遊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閒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是農業旅遊的高端形態。
國家農業公園的定義:
以原住民生活區域為核心,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郊野田園、景觀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浪漫主義色彩、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閒、度假、遊憩、學習的規模化鄉村旅遊綜合體。
農業公園四大特點:
農業:包括農業景觀、農產品及其生產過程、農業技術及其支撐設施、農業文化及其物化形態等。
景觀: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協調穩定,充分發揮審美和生產雙重功能。
生態:原始生態環境的充分保護和利用;不同農作物的搭配形成穩定的生物群落;公園生產的低碳、環保、無公害化。
園林化:農業生產在滿足生產要求同時,也應依照美的規律來改造、改善或創造園林環境,使之更自然、更美麗,更符合時代和社會的審美要求。
農業公園與一般休閒園區的區別:
1、規模較大,農業門類較齊全
2、擁有成體系的旅遊吸引物
3、有完善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
4、有鮮明的旅遊產品定位
農業公園設計原則:
傳承地域文化原則
在國際化與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浪潮中,傳統的鄉村特色和悠久的民俗民風不斷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農業公園的發展恰恰是弘揚優秀傳統鄉村園林的營造理念,將園林藝術與鄉村藝術完美結合起來,並創造出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景觀類型,它兼顧遊憩、生活和生態功能。小城鎮農業公園的迅速發展,並成為大多數城市居民追捧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業公園對於當地自然景觀與地域文化的有力展現。地域特色表達是農業公園建設的首要原則。
生態優先原則
生態性是農業公園的基本特徵之一,在農業公園的規划過程中,應優先考慮園區農業生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儘可能利用現有的樹林、河流、田野等,並在建成區內適當保留自然植被,將人工構建的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生態優先原則也要求公園內的遊人活動和遊人容量在有效的控制之中,以減小對環境的衝擊與破壞。在保護與開發的過程中實現自然資源與生態體系的均衡發展,創造既適宜休閒活動,又自然質樸的園區環境。
合理利用土地原則
雖然小城鎮的土地資源使用相對於大城市較靈活,土地量也更多,但小城鎮的土地差別性很大。首先,恰當的選擇土地是建設農業公園的基本要求。土質較好的土地適宜於植物與莊稼的生長,以及各類園藝活動的開展;土層較薄的石質土地,適宜於放牧或建設活動場地。同時,生物多樣性較好的土地區域,可考慮建設保護區域或保護與遊憩相結合進行開發建設。除了土地的本身特性外,小城鎮不同區域與城市的位置關係也至關重要。與城市較近的區域,即使土地擁有很高的生產能力,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保護和建設鄉村遊憩空間。
整體性美學原則
在追求農業公園景觀多樣性的同時,還應注重農業公園景觀的整體性。一方面公園要與所在區域的環境背景相融合,不破壞原有環境的整體風貌;另一方面公園內的各種景觀要素要相互聯繫與協調,無論是形式、材料,還是外觀等要有所呼應,形成公園的整體風格,突出特色。人們從農業公園中獲得的審美情趣是實現遊人與公園的協調發展的關鍵。農田斑塊、防護林網、水系廊道等不僅是農業景觀的生物生產過程,也是人們活動美感的重要元素。
可持續發展原則
農業公園的規劃設計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生態可持續性、生產可持續性和經濟可持續性。通過合理規劃農業公園內的生產項目和休閒娛樂項目,達到保護農業環境的目的,同時保持農業的生產功能。通過開發農業公園的綜合服務體系來實現長期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