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出處
「後神是附身在膽小鬼身上的神靈。你以為它在前面,其實卻在你後面專門拽人腦後的頭髮。」《今昔百鬼拾遺·下篇·雨》[1]
妖怪類型
臆病神、幽靈
妖怪簡介
後神,日文名稱:うしろがみ。
最早出現於鳥山石燕的妖怪畫集《今昔百鬼拾遺》中,在書中描述後神是一位頭頂上長著一隻眼的女幽靈,專門跟在膽小鬼或優柔寡斷者身邊。當人們做事稍一猶豫時,就會飛到半空中,在耳邊低聲催促 「 呀!要趕快啊!」 如果人們不聽話,就會從身後一把拽住頭髮,或用冰涼的手纏繞住人的脖子,引起恐懼。
因此,人稱這種妖鬼為「後神」。與「震震」、「袖引小僧」等一樣,人們認為它也是「臆病神」的一種,專門附身於膽小鬼或優柔寡斷之人。
江戸時代的狂歌本《狂歌百物語》[2] 中也確有一幅名為「後髪(うしろがみ)」的圖像,卻因為只有繪畫出後發被拉扯的女性而並沒有描繪出任何妖怪的緣故(如下圖),因而被解釋為意欲表現出下定決心打算從事某行為的心意被一種更強烈念頭所影響而躊躇不前等,一種矛盾狀態的表現。
井原西鶴的著書《西鶴織留》中則是提到後神是為被三重縣伊勢神宮所祭祀的父母想要與子孫斷絕關係時,站在雙親後方緩和情緒的某位神祇;
這是鳥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遺》中「後神」的形象。半空中飛著一個似人非人、似禽非禽的一個妖怪,兩手伸向前方,似乎要纏繞人的脖子,頭頂上一隻圓圓的大眼睛緊盯著前方,四周的頭髮向後飄去,給人以一種動感,無足的下半身很明顯具有一種幽鬼的特徵,從圖上看,「後神」好像是從老樹幹的洞穴中飛出來一半,這種妖或許就棲息在樹洞之中,圖的右下方一把扔在地上的傘特別引人注目,傘被風吹得翻了過來,儘管畫面上沒有出現撐傘的人,但從這樣的構圖來看,我們還是能夠感到為「後神」所恐嚇的人的驚慌失措的模樣。
根據《百鬼夜行》[3] 記載:深夜,獨自走在路上,忽然覺得被人從後面扯住頭髮,這就意味著後神要出現了。當人像被什麼絆住了一跤向前趔趄時,忽然伸出一隻手摸在人的後頸上,嚇人一跳,這就是後神的惡作劇。後神在各地傳說中不盡相同,有人說後神摸過的地方皮膚滾燙,也有人說後神會像風一樣吹走人手中的傘。
妖怪探訪家村上健司認為此妖是運用日語的同音而創造出來的妖怪。日語中有一句成語,叫做「後ろ髪を引かれる」,直譯為:被拽腦後的頭髮。意譯為:戀戀不捨。日語中,「髪」與「神」同音,這個妖鬼之所以能被人們想像並創造出來,或許是從「被拽腦後的頭髮」這個成語中汲取靈感的,也未可知。
另外在水木茂的《妖怪大全》[4] 中也提到這種說法:日本人在表達「戀戀不捨」 「牽腸掛肚」等意思時,經常會用 「後發被拉扯 」 的說法。按照鳥山石燕的描繪,後神不僅會讓人有「 戀戀不捨 」的心情,還會從後面拽人的頭髮。當然,鳥山石燕是高雅的江戶文化人,所以很可能是在創造妖怪的時候玩 「後發」 和 「後神」的文字遊戲。
註解:
1 《今昔百鬼拾遺》:鳥山石燕於1780年創作的日本鬼怪畫集。今昔百鬼拾遺由「雲」、「霧」、「雨」三部構成。羅生門鬼、紅葉狩、白澤、鬼一口、人面樹、芭蕉精皆出於此。
2《狂歌百物語》:是1853年(嘉永6年)刊行的日本狂歌繪本。以妖怪為主題的狂歌,加上妖怪的插畫,編纂者是天明老人、插畫是龍閒齋(龍齋閒人正澄)。
狂歌在天明時代大為流行,本書以著名的狂歌師大田南畝為中心,模仿百物語怪談會,吟詠共計百種妖怪的狂歌,再行募集狂歌,從中選出優秀者編纂而成。全書共收錄96個妖怪的狂歌,還有各妖怪的彩色版插畫,類似妖怪圖鑑。書中以滑稽、諧謔的手法將妖怪作為娛樂的對象。
3《百鬼夜行》 :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鳥山石燕 繪,宮竹正 編著《百鬼夜行》276頁
4 《妖怪大全》:由水木茂先生親手著繪,上卷收錄423種「妖」,全面呈現一個妖異、玄妙的世界;下卷網羅295種「怪」,精心勾勒一個怪誕、離奇的國度。作者水木茂先生是日本妖怪漫畫的鼻祖,被讀者們親切地稱為「妖怪博士」。
關於後神的記載出於南海出版公司,水木茂 著/繪,王維幸 譯《妖怪大全》第100頁。
妖怪危害
惡作劇、拽人頭髮、拌人、用涼手摸後脖子、讓風吹飛傘
如何制服
暫無記載
遇到最調皮的女鬼,晚上出門別自己嚇自己 ---山下一老道
部分圖文來自於網絡,如果您有喜歡的妖歡迎留言給我們,我們會專門做一次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