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ally、真棒君 爸爸真棒
真棒直播間
「爸爸真棒」線上分享會已經超百場,收聽人次接近十萬人次,單場最高收聽人次近萬人,打通K12國際化教育之路。
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真棒世界學院】,被世界名校錄取的國際化學校、美高、英高、加高、紐西蘭高中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分享求學和申請乾貨。
美國大學發榜結束後,家長們最關心的莫過於:「這些被名校看中的孩子,是如何培養出來的?」
要知道,頂尖大學錄取可是萬裡挑一,找的是「未來有可能成功潛力股」,成績好只是標配(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還得有個性、很特別、有專長、有恆心和有激情……
難怪曾有人說:「這個篩選標準趕得上超級英雄了。」
今天被我們請來「真棒直播間」的Sally小姐姐就是大家羨慕的「幸運兒」之一:在剛過去的早申季裡,她拿下了美國藤校之一的康奈爾大學的錄取,還是自己最想讀的建築系。
當我們問起她覺得自己為什麼會被藤校錄取時,她坦誠地說道:「跟其他人比,可能我成績不是很好,我規劃得也很晚,一直到高一才決定要去美國讀大學。加上一直在玩各種興趣,唯一做過跟申請專業對口的活動就是一次夏校。
所以美本申請好像真的很玄乎,但我能肯定的是,我被錄取的原因就讓學校看到了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Sally是個非常陽光熱情的運動女孩,嘗試了非常多有趣的活動,拿到很多運動項目大獎,其次繪畫、攝影、衝浪、蹦極和跳傘一樣也沒落下。
更難得的是,在很焦慮的當下,她卻超出年齡般的「淡定」:「我給家長們唯一的建議就是:放鬆心態!」
究竟:
如何找到個人特色,「玩」著上名校?
申請過程中又有哪些心得,踩了哪些坑?
「不走尋常路」的留學規劃路,又該注意什麼呢?
本周六,我們將Sally請到了」爸爸真棒「直播間,成為了2021年「真棒世界學院」的第一位嘉賓,與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升學路上的真心話。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Sally,我們也邀請她寫了以下這些「真心話」。在聽分享前,先來看看吧。
01 。
不走尋常路
從深圳到紐西蘭到美國,適應文化衝擊
我小學就讀於深圳一所普通公立學校,後來中學在深外短暫讀了一年半就因為父母關係,轉去了奧克蘭的Kristin School讀書。
跟所有低齡留學生一樣,出國讀書對我最大的衝擊就是:原來成績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就算你學習成績不好,但如果有一技之長,照樣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的好處,就是可以更了解自己的邊界。
我在深圳的時候,當班長,成績非常好,但是剛去紐西蘭的時候,英文跟不上,又交不到朋友,成績還掉隊了,有非常大的落差,完全融入不進去。
改變這一切是體育。
因為各種原因,我被邀請加入了水球隊,隊友也有紐西蘭頂尖的運動員,我沒什麼基礎,大家也很耐心的幫助我,而這可能就是團隊運動的魅力:不管水平怎麼樣,只要是一個隊的,就該一起扛。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在異國他鄉被包容了,被鼓勵了,開始真正融入了,交到了不少朋友。
▲2019年New Zealand secondary school water polo championships 第三名頒獎現場
後來,我不僅參加了水球,遊泳,籃球隊,而且在這些運動領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全國比賽前三),也也利用好學校和當地的資源玩遍了能玩的戶外運動,衝浪、蹦極、跳傘、徒步等,並且完成了duke of Edinburgh award 金獎的expenditure。
這幾年的低齡留學生活,讓我提前鍛鍊了各種去美國大學可能需要的能力,比如溝通社交能力,讓我在去紐約參加夏校時能迅速融入,自己跟老師溝通爭取權益。還有獨立能力,因為我想嘗試很多新鮮事物,所以我自己申請和組織了校內的國際交流活動,獨立安排自己的美國之旅……
▲四天三晚徒步營地之一
跟選擇去美高、英高等讀書的同學不大一樣的是,我在高中前從沒想過以後要去美國讀大學,一直過得也比較輕鬆,我一直想的是,去澳洲或者留在紐西蘭都可以。
後來,我開始找到了自己的熱情,被鼓勵發揮自己的潛能,讓我不僅想,如果能走出去,可能有更不一樣的世界,雖然我在紐西蘭也能上很好的大學,但是還是不甘心。
於是,直到高一的時候,我才定來去要去美國讀大學,開始規劃和準備。
02 。
申請美國大學
六個字:多溝通、別拖延
高一才定下來申請去美國,一切都有點匆忙。但好在我有一個非常支持我的普頓顧問,陪伴我幫助我在短時間內找到方向。
先是選校,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繪畫的習慣讓我善於並樂於發現生活中美,長大以後這個習慣則轉變為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我也會經常用攝影和繪畫的方式去記錄生活,所以在專業上,我想讀跟設計有關的,但是我又不想去藝術類學校,不想在設計這條路上被框死,還是想申請綜合類大學,有退路。
於是,跟顧問商量後,我的顧問對我的成績、專業方面的能力和個人性格綜合評估後,我們決定早申衝一衝康奈爾的建築系。我就開始準備作品集、參加SAT集訓班等。
關於申請,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好校內外的資源,很多人常常會忽視校內的資源,這有點捨本逐末。
這幾大能力的培養都可以從校內外同步培養:
★ 學習安排以及專業選擇(IB 選課,對我來說,IB藝術裡的設計課程非常有用,教會了我如何準備一個展覽以及對藝術作品基本的分析,這對後期申請做作品集時功不可沒。)
★ 暑假前往紐約參加夏校 (去美國參加藝術方面的活動,這是我唯一一個跟申請專業相關的活動 )
★ 體育活動和duke of ed award (運動活動,這是我的熱情所在,構成了我的文書故事)
★ 校內外的比賽和leadership的資源 (一定運用好學校提供給你的所有資源!)
很多人問我要不要找顧問?我身邊有朋友找了中介踩雷的。如果要找的話,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能啟發自己,適合自己的顧問。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我直接找了我哥哥的顧問,他進了杜克,全家覺得挺靠譜的,加上時間又比較倉促,就迅速開工了。
不過就算是找了顧問,也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溝通,同時去探索、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有自己的方向。
「多溝通、別拖延」是我給學弟學妹的血淚建議,務必要按照時間流程走,不然到最後,真的可能因為「來不及準備好」與夢校失之交臂。
家長們的建
03 。
給家長們的建議
放鬆心態、先要讓孩子學會「玩」
很多人問我,你做了這麼多活動,如何發現什麼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呢?
把興趣愛好發展成專長,需要多去嘗試、多去「玩」,在自己最累、最苦的時候,發現我還能繼續堅持,我也不覺得累,這就是我喜歡的。
▲在紐西蘭great barrier island完成duke of ed award的最後一次四天徒步
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他們不是那種大小事情都要插手的父母,他們只對關鍵事情把關,從不會給我過多的壓力。這也給了我很多的信任和自由。
如果說要給家長的建議,我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們能放鬆心態,升學是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太過功利。
每個人都有壓力,比如我申請最關鍵時候迎來了IB大考,但是我就想,越焦慮越沒用,只會陷入到死循環裡,就逼著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這一點真的非常有用。
我分享一個保持好心態的秘訣: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所有的事情處理好,就算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我也會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力所能及,不管結果如何,也不要難受了。
我當時就想,去不了美國,我就去讀澳大,也蠻好的,我也盡力了,我不後悔。
原標題:《被藤校康奈爾錄取的深圳女孩兒:會玩兒,是最高級的競爭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