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張家界等於三個羅浮宮」?五一節日前後,國內景區門票價格過高的話題熱度不減,這樣的說法雖然有所誇張,卻並非毫無來由。其實,自清明小長假期間,不少景區門票已爭先恐後地邁入了「百元時代」,有人感嘆,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風景」。其實,景區漲價背後,除了有景區運營維護成本現實的考量外,更反映出現時旅遊產品結構的不合理、景區盲目的攀比心理等現狀。
另外,景區門票價格之所以漲得如此離譜,與監管部門的缺位有關。對爭先恐後的景區漲價風,有人早就質疑,景區門票怎能說漲就漲?黃金周旅遊價格上漲,等於是變相剝奪了低收入人群的休閒權,大大降低了國民的幸福感。
瘋狂門票漲聲響起來
「本來打算和家人一起去九寨溝遊玩,可一打聽,光門票就得220元,加上觀光車90元,一個人就要310元,我們6個人算下來就要1860元,這還沒算吃住和來回的路費。」5月6日,家住西安紅纓路的市民劉軍紅告訴記者,自己和妻子都在一家貨運公司上班,收入不高,如果去趟九寨溝就得花去他們三四個月的積蓄。無奈之下,劉軍紅帶上家人就近去安康觀賞油菜花了,也算了卻了心願。
五一節日前夕,各地旅遊景點的門票價格如雨後春筍般紛紛上漲,有消息指出,全國有一半的5A級景區淡季門票超過100元,在旺季超過200元的佔15%,未來數月內,全國將有超過20個知名景區門票漲價,漲幅從20%到60%不等。不少遊客在網上發帖表示門票價格太貴,承受不了,越來越多的「百元景區」讓普通遊客望而卻步。
為了遏制景區盲目漲價,早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就下發通知,規定旅遊景區門票價格的調整頻次不低於3年。國內許多景區的最近一次價格調整時間是2008年左右,而今年恰逢全國景區的第二個「解禁年」。記者調查發現,這一輪漲價潮實際是進入了國內景區「三年必漲」怪圈現象。
有統計顯示,全國(不含港澳臺)130家5A級景區(非淡季全票)中,近半數門票價格過百元。其中,價格在100元至200元的5A級景區最多,達35.38%,湖北武當山、四川九寨溝、安徽黃山等14個景區門票價格高於200元,佔比超過一成。
「不能說解禁推動了上漲,解禁只是契機而不是推動力,有可能本身有漲價的動力,現在是一拉開閘才會放出來。」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推動力不在於政策,實際上漲價的動力一直是存在的,可能主要是三個因素,第一個客觀地講是成本上漲,第二個是盈利的衝動,第三是管理的缺失。
最低生活保障金換不來一張門票
「一家三口出遊,一張景區通票動輒一兩百元,相當於大多數人兩天的工資,再加上餐飲、交通費的支出,低收入人群還真是玩不起。」西安市民閻科學慨嘆,祖國的大好河山,低收入人群已經被隔離了,口水流得起,夢中想得起,但現實卻遊不起。
安徽黃山門票價格在旺季的時候是230元,但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個月是311.75元;九寨溝旺季的票價是220元,而當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每月250元;湖南的張家界門票的價格245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是257元。更有甚者在有些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還換不來一張門票。
這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如果各大景區的漲價衝動始終無法被遏制,長此以往,窮人是否會失去原本屬於他們的那一份參觀遊覽的權利?
幾年來,關於景區漲價的理由,無非是「運營成本提高」、「門票收入主要用於保護」等說辭而已,但所謂運營成本,既然公眾從未看到過帳本,高低的依據又在哪裡?所謂提高門票收入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資源更不值一駁,湖南省物價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張家界武陵源158元的門票收入中,直接用於資源保護的僅8元而已。不僅漲價理由只是敷衍,價格聽證全屬過場也早為媒體所披露,但這卻不妨礙坐地漲價成為一個公眾無法不接受的事實!
「自古以來,名山大川、宗教場所、文化遺蹟等,從來都是隨便可以進入的。公共資源原本就不應該限制公眾的進入和接觸,更不應該用來謀利。」著名學者秋風說,如果人們看到那些名山大川、公共遺產等都在收錢,還會覺得這是中華民族留給子孫後代的公共遺產嗎?還會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公民嗎?所以,沒有公共資源就沒有國民、公民意識。這些年來,我們的公共資源被大量地部門化、地方化甚至公司化,不僅是讓老百姓多花了幾個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損害了公民意識。
被質疑的景區傷不起的公益
在人們出行旅遊總消費中,門票支出佔比大概是7%—8%。專家認為,進一步降低門票價格是提升遊客滿意度的重要方向。但當前一些地方景區正在醞釀或掀起的漲價風表明,景區門票正偏離公共性和公益性,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和旅遊公司不斷索取經濟利益的平臺和籌碼。
「時下許多地方,名義屬於國有公共資源的風景名勝或者歷史遺產,事實上早已成為地方政府甚至一些旅遊經營公司牟利、生財的道具。景區的管理或經營者既然不是什麼『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自然也就成為一個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能事的壟斷性企業。」5月7日,西安文化學者崔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發改委限價令管不住景區的漲價,其主要原因在於景區的定價權主要在於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景區的管理上又普遍實行著承包製,在此種模式之下,地方政府和承包人是一對利益共同體。要遏制景區瘋狂逐利的衝動,使之重回公共資源的屬性,就必須對這一模式作出反省。
「在我國更多的應該是公益型景區,它包括『二老』,即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景區,如頤和園、故宮、孔府孔廟等,另一個即老天爺給人民的,如黃山、九寨溝、峨眉山、張家界等景區,以及民族文化遺產等。但時至今日依然還在收費,而且是在變本加利地收!」知名旅遊專家劉思敏說,這些景區屬於「人人共有的」應該免票。然而,短期來看,公益型景區門票「公益化」尚不現實。劉思敏坦承,旅遊景區公益化,說白了是一種旅遊福利,但目前在醫療、住房、科教文衛等諸多方面都未實現福利全覆蓋的情況下,旅遊福利尚不能實現。
今年「五一」節前,一則「未來數月內全國將有超過20個知名景區門票漲價20%~60%」的消息在網上被熱傳後,隨著「五一」假期期間不少網友實地親身體驗,引發持續討論。尤其是有網友製作的一份《中外世界遺產景點門票價格一覽》的表格,得出結論「1個張家界等於3個羅浮宮」,激起不少網友紛紛調侃我國門票「世界領先」。
中國旅遊研究院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兩成以上的遊客在景點門票和交通兩方面花費最多,其次才是購物、餐飲、住宿和文化娛樂。景區門票「百元時代」的兇猛到來,引發各種景區的逃票攻略頻現網絡,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鋌而走險,有些甚至要穿越懸崖峭壁。
逼出來的「逃票攻略」
「從山峰下來……路的左邊有一條隱隱約約的小土道,沿著小道下去(比較滑),可以看到破的鐵絲網在前面剛好空著(這裡要注意免得頭被鐵絲網割破)……可以腳踩小樹,手扶欄杆然後跳入(MM可能有難度);另外一個辦法就是稍微上面一點的欄杆兩邊都有竹子,可以先爬上然後抱著竹子滑下直接進入××景區……」
「去西藏那木措湖,先坐公共汽車到當雄,再租馬車到那木措門口,然後徒步順著圍牆走10分鐘繞進去,再順公路走大約2小時。最主要的是,途中要翻一座5200米的阿根拉山口,呼吸困難。」
通過百度搜索「逃票攻略」,近一周的相關條目超過萬條。西藏、麗江、稻城、三亞、蘇州、揚州……這些著名旅遊目的地的著名景區,在網上都能找到大量「逃票攻略」。海量信息中,各種景區的詳細逃票路線、方法在網上都能找到,而且許多線路都有危險,有的明確要求逃票者「翻過去」「蹭過去」,可謂驚心動魄。
「各旅遊景點的門票確實定價太高,常常是遊完出來感覺不值,門票錢佔了旅遊費用的重頭。所以,下次我要是去景點旅遊的話,一定參考一下。」5月5日,剛剛從四川遊玩回來的西安市民邱興平給記者算了一筆流水帳:一行7人經成都遊青城山、都江堰,門票共1260元,加上索道費、過路費等共1573元。如果依「逃票攻略」裡逐項全部實施成功,則只需要210元。
儘管「逃票攻略」作為「鑽景區管理漏洞」的戰術,具有很大的風險和危險性,都是應該毫不含糊地反對的。但是,通過「逃票攻略」反映出的民意情緒,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和反思。
媒體評論人曾穎認為,「逃票攻略」是一種無奈的抗爭,更是一種信號。在當下,消費者對於景區門票價格的制定基本沒有發言權的現狀之下,他們只有通過「逃」的形式,來表達著自己的意見。
風景區緣何成了搖錢樹
國內景區門票「步步高」,那麼,國外的情況如何?近期,網友製作的一份《中外世界遺產景點門票價格一覽》的表格在網絡上流傳甚廣,從側面揭示了國外景區門票遠遠低於國內的事實。
在日本,山水秀麗的自然景區,人們隨時都可以自由進入,如富士山所在的富士箱根國立公園、被認定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屋久島都不要門票。一些歷史古蹟或文物設施雖然大部分會收門票,但價格是「象徵性」的。京都市政府對外公布的100個文物景點的門票在600日元(約47元人民幣)以內,奈良的鎌倉大佛門票200日元(約16元人民幣)。
在物價對中國遊客看來相當高的歐洲,旅遊景點的門票價錢也不算貴。白金漢宮門票大約15英鎊,但這張門票允許參觀者在12個月之內,免費故地重遊。僅僅是走馬觀花走上一遍都需要花上一天時間的巴黎凡爾賽宮門票為8歐元,也僅相當於在巴黎市區喝杯咖啡的價錢。巴黎聖母院、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這些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更是完全免門票參觀,唯一的要求就是參觀者不能喧譁或使用閃光燈。
「現在不少人將九寨溝的門票與國外『黃石公園』、『羅浮宮』票價比較,並驚為天價,這樣講有失偏頗。」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黃石公園實行國家公園制度,景區成本大都由聯邦政府支付,此外吸收社會贊助,成為旅遊者的一種福利,而目前國內大部分高價景區都因國家尚不能承擔景區成本,下放給地方政府託管,客觀上使一些地方政府在支出交通建設、景區維護、人員管理等成本的同時,將外地遊客青睞的景區當成「搖錢樹」,難抑牟利衝動。
「免費西湖」的公益樣本
將旅遊業定為支柱產業來發展的「門票經濟」是催熱景區門票頻頻漲價的根本原因,如何才能讓「漲聲」停歇,讓百姓享受優質服務的同時,也讓地方旅遊經濟找尋到新的支點?
不賠反賺的「免費西湖」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杭州西湖從2002年就開始推行無門票制,十年間西湖風景區免費開放公園景點8個,博物館、紀念館56個,佔總數的70%。免費開放的公園景點總面積超過2000公頃,無門票制,不僅沒有使杭州旅遊虧本,反而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綜合收益。
「在取消門票的同時,西湖景區增加了不少休閒消費場所,雖然門票收入減少了,但景區商業網點服務項目創造了稅源,收入卻增加了。開放前杭州旅遊總收入549億,2011年我們杭州旅遊總收入1191億,增長翻了一番。」杭州旅遊委員會副主任王信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旅遊業的綜合效益,它除了門票以外,依託風景資源、旅遊資源而產生的吃住、娛樂、休閒等的綜合消費。
今年「五一」前夕,面對國內其他5A級景區門票攀比進入百元時代,杭州兩大5A級景區——西湖名勝風景區與西溪國家溼地如約達成共識,堅決履行門票不上漲、服務不減質、硬體不縮水、標準不降低的承諾,讓杭州再次成為「五一」小長假期間人氣最高的旅遊目的地。
顯然,「免費西湖」帶給杭州的不僅是一個良好的城市形象,還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杭州帶來了巨大的人氣,「免費西湖」也由此成為國內旅遊界一個品牌。
「杭州西湖的模式值得推廣,雖然西湖免了大門票,但是一年四季西湖遊人如織,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杭州經濟發展!」網友「西風瘦」認為,當今,旅遊休閒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眾多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應該擺脫單純依靠門票收入的惰性,從「免費西湖」中汲取經驗,不爭一時之利,不抱一時之功,不斷提高景點親和力,讓遊客感受厚重的文化品質,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開心遊玩,快樂消費,在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