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香港電影,曾是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
1901年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1909年,香港本地影片《偷燒鴨》上映。
香港電影在五十年代崛起,主要由大陸南遷的老導演構成,如朱石麟(下圖右)、卜萬蒼等老藝術家。
因此當時的港片無論從題材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是對母體的延續,與大陸三四十年代的電影一脈相承。
六七十年代,隨著邵氏的壯大,武俠片成為港片的標誌,與當時美國西部片、日本武士片齊名。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受世界電影新浪潮的影響,香港電影也開始了新浪潮,其中,以許鞍華、徐克為代表。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香港電影產量爆發,更是誕生了如今依然為人稱道的眾多明星;各種類型片也層出不窮,堪稱香港電影的後黃金時代,也代表了香港電影的最高水平。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香港,年產量保持在200部(統計數據包含紀錄片在內各種類型片)以上,甚至在1993年達到300多部,將近日產一部。
如今,香港電影的落寞已成不爭的事實,甚至有人用「港片已死」來形容現在香港影界的現狀。
看港片的興衰,我們常常提及一個人——王晶。
從父親王天林當導演的時候,王晶就開始接觸電影圈,1976年從電視劇編劇開始做起。
從編劇到導演,1981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千王鬥千霸》,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從影30多年,王晶總共參與製作(編劇、執導、監製、製片等)過400多部電影,論數量,絕對港片第一人。
即便在香港電影最慘澹的年份,王晶依然有電影可拍,而其拍攝電影的數量直接代表了港片的繁榮程度。
當時香港武術指導眾多,如袁和平、袁祥仁兄弟,程小東、劉家良、韓英傑等等,經驗豐富,王晶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只用十幾天就能完成。
至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公映,時間短、靈活性高,工業化十分成熟。
而香港電影真正開始沒落不是在1997年,據在冊統計,1997年香港電影產量為209部;而港片真正的沒落是從新世紀後開始的。
世紀之前,香港電影的後黃金時代,依然產量眾多,票房可觀,只不過從當年的「雙周一成」到了鄭伊健的時代。
2003年,港片產量30多年來首次跌落100,且只有70多部。
隨後,港片數量逐年下降;到了2008年,港片產量僅53部(含合拍),達到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低值。
而這一年,王晶也僅僅執導了兩部電影,《只有殭屍暗戀你》與《我的老婆是賭聖》,成本低,票房低,口碑差,都是炒冷飯的爛片,沒有任何亮點。
同一年,王晶在大陸拍了兩部口碑還不錯的電視劇:《仁者黃飛鴻》、《十大奇冤》。
其實王晶拍過很多電視劇,比如經典亞視熱播劇《縱橫四海》,曾在香港創造收視奇蹟;再比如最近因為楊雪再度翻紅的《小魚兒與花無缺》,聶遠、朱茵版的《雪山飛狐》等等。
而王晶幾乎完全放棄電影轉而到內地拍電視劇,這也是第一次。
這一年,香港幾部大製作影片如《赤壁上》、《葉問》都是和大陸合拍。
早在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就採用了這種模式,該片的大獲成功讓這種模式放大,也成了香港電影的新出路。
大陸的導演搭檔香港的明星,香港導演搭檔內地的名角,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經典;到如今,更是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港片的製作往往需要考慮大陸市場,不僅題材過審,更是在資本和製作團隊上要全方位考慮。
自2008年之後,港片的年產量都維持在100部以下,2013年達到最低值42部。
雖然近年港產片數量有所增長,但有約一半的數量是與大陸合拍,這基本預示著「港片」作為華語電影四大市場(大陸電影、香港電影、臺灣電影、新加坡電影)的影響力在正逐漸消失……
曾經的香港電影有質量有內核,是華語電影最耀眼的一部分,時光流逝,繽紛華麗的港片隨著那個時代的輝煌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