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報連續重磅推出的《「窮廣東」調查》系列報導收官。
3月份以來,本報7位年輕記者從廣州出發,遠離都市喧囂,奔向陌生田野,置身粵東西北和珠三角7個不同類型的貧困村駐村採訪。
我們並不是一群「好事之徒」,我們記錄、反映貧窮,實為我們作為新聞人的社會責任,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深沉熱愛。
在公眾認知中,「富可敵國」的廣東似乎離「貧困」相去甚遠。但7路記者行走發現,輝煌的表象遮蔽了外界包括廣東人的眼睛。
通過記者的腳步丈量,廣東貧困之痛一一浮現:教育落後、因病返貧、交通制約、資源開發艱難、生存條件惡劣、老無所依、金融服務滯後……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隱痛,眼中含著的淚水幾乎難以抑制。
「窮廣東」系列報導甫一出街,便激起無數波瀾———廣東富庶的刻板印象為之一變,讀者無不慨嘆廣東原來很多地方這麼窮!
我們並不想「血淋淋」地揭示什麼,我們深知,貧困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無法忽視的世界性難題。貧困七痛痛在哪裡?正如省委書記汪洋所說,痛在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和貧富差距較大。這個痛點越來越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軟肋和短板,制約著廣東科學發展。
我們的「窮廣東」調查接近尾聲,但只是暫告一個段落。
我們相信,新聞對社會的責任不是被動的,它不應該是對生活蒼白的記錄,而是要喚起認知和努力。我們力圖和讀者們一道來分析造成貧困的歷史、自然、觀念等縱深原因,引起社會重視,合力幫助同一片藍天下的這群人脫貧。
今後,我們將組織回訪,見證貧困蛻變。我們也試圖從7個村莊的變遷,反映扶貧攻堅已成為廣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折射出廣東為破解制約科學發展難題所作的努力。
擊碎外界「廣東富得流油」刻板印象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廣東?「富得流油」還是「窮的掉毛」?本報7路記者行走得出答案:這是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凸顯的廣東
落後邊陲,廣東奇蹟。改革開放32年,很多人覺得———廣東,富得流油!
這裡的經濟總量連續多年雄居全國第一;30年生產總值以年均13.7%的速度快速增長,2009年GDP達37759億元,佔全國GDP比重達1/8;經濟總量先後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和臺灣地區。
但一直以來,珠三角的富庶造成了人們對廣東印象的驚鴻一瞥。輝煌的表象下,由於地理區位、自然稟賦、經濟基礎、歷史文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廣東還存在比較突出的貧困問題。
7路記者行走,尋找廣東最窮村莊;7路記者體驗式採訪,「廣東之窮」令人驚詫,也讓人錯愕。
在粵西,雷州東塘村300人學校沒有一個學生專用廁所;在粵東,梅州溪口村人均僅四分田地,養不活一家老小,病倒一個人就塌下一個家;在粵北,河源楊梅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在裡面不知道如何出山,外來媳婦不惜打掉孩子也要逃離。
在喀斯特地貌區,清遠孟山村石灰巖密布,全村378戶在幾無產出效益的石縫中艱難度日;在海邊,揭陽彰寧村村集體僅靠出租魚塘收入,一年才幾千元,風燭殘年老無所依;在珠三角,恩平金坑村飽受缺「金」之苦,多數村民外出謀生,農村凋敝,生機不在。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廣東?「富得流油」還是「窮的掉毛」?7路記者行走得出答案。
這是一個區域性貧困特徵突出,相對貧困問題日趨嚴重的廣東。
據國務院扶貧調研組去年的數據,廣東農村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316萬人,佔全省農村人口的6.14%。高於全國4.6%的貧困發生率。
這是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凸顯的廣東。鮮明的對比集中體現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發展和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
據廣東省與世界銀行聯合開展的「縮小廣東城鄉貧富差距」課題研究報告的統計,2007年全省區域發展差異係數為0.75,高於全國0.62的平均水平,已經接近國際上0.80的臨界值。
從1997年到2007年,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從2.47:1擴大到3.15:1。2008年,廣東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雖然得到初步遏制,但仍處於3.08:1的較高水平,明顯高於江蘇的2.5:1和浙江的2.49:1。
即使是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內部,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還有3409個貧困村、70萬戶、316萬人處在貧困線以下,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還相當落後,貧困村內部公路、泥磚房改造、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
2008年,廣東仍有7840多個老區自然村未通機動車路,182個老區村未通電,7600多個老區村、306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和困難,全省還有200多萬戶農民居住在泥磚房和茅草房中。
殘酷的現實,開始擊碎外界「廣東富裕,廣東人有錢」的刻板印象。
去年初,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調研人員,從江西一路考察至粵北山區。調研組調研後認為:「廣東貧困地區的狀況使我們很震驚,我們沒有想到貧困地區還這麼落後,也沒有想到廣東的貧困地區還存在這麼多困難。」
省委書記汪洋今年3月底在河源調研扶貧開發工作時就反覆強調:「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到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最窮的地方還在廣東,這是廣東之恥,是先富地區之恥。因此,必須堅決打好縮小貧富差距這場硬仗。」
廣東扶貧開發依然任重道遠
貧困農村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亟待加大力度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脆弱,尤其是農田基本建設滯後,生產靠天吃飯,制約了特色效益農業發展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為消除貧困孜孜以求,為追求公平、正義不懈努力。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就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擺脫貧困、逐步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國的扶貧成就舉世矚目。
2009年年底召開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指出,雖然我國貧困人口在持續減少,但致貧因素較多且複雜、返貧壓力增大;雖然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收入差距仍在擴大;雖然我國貧困地區落後面貌總體有了改善,但發展不平衡問題十分突出,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
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林果先總結,廣東扶貧開發同樣存在諸多困境。首先,廣東農村貧困面較廣,地域分布分散。全省仍有3409個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16.2%;貧困村分布在省內15個地(市)83個縣(市),最多的梅州市有551個村,最少的江門市25個。
「扶貧的重點不僅在重點縣,其他地區扶貧任務也相當艱巨。」林果先指出,全省有316萬貧困人口,佔農業戶籍人口數的8.5%;在3409個貧困村中,貧困人口發生率高達41.2%。
南方日報7路記者踏訪發現,廣東扶貧開發依然任重道遠。
貧困農村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亟待加大力度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脆弱,尤其是農田基本建設滯後,生產靠天吃飯,制約了特色效益農業發展。
廣東,其實是一個多山和丘陵的省份,俗稱「六山一水三分田」。據省扶貧辦統計,全省3409個貧困村中,有半數以上的村莊是因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設施薄弱所致。
比如說,廣東行政村道基本實現了硬底化,但自然村之間大部分仍是爛泥路;比如說,全省仍有50多萬低收入住房困難戶,要麼沒有房住,要麼房子將要傾頹。
因交通不便,河源特困村楊梅村醫療和教育保障幾乎是空白,村裡人被迫出走城市受教育,卻因教返貧。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調研廣東後指出,廣東基礎設施投資欠帳太大,邊遠貧困村收入模式單一,貧苦成為惡性循環。
教育培訓工作力度有限,貧困農戶素質偏低,難以適應非農就業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業務處處長宋宗約介紹,貧困人口中文盲率為48.5%。「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掌握技術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