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我第一次去,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決定從臺北直飛澎湖。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在大陸的影響力很大,澎湖灣也是我們嚮往已久的地方,我們來到碧海藍天中的澎湖群島,它宛如一串遺落的珍珠鑲嵌在此。如今的澎湖更像是一片世外桃源。它自足、愜意,時間在這裡都變得格外緩慢。我們去了潘安邦和張雨生的故居。來到澎湖我才知道,兩位歌者都生於澎湖的眷村。眷村位於海邊,居民已經遷出,如今是修繕一新的景點。
在張雨生的故居裡,可以看到歌手的照片和使用過的物品, 故居裡流淌著張雨生的歌曲,從《我的未來不是夢》、《大海》到《一天到晚遊泳的魚》……我們這一代人正是聽著這些歌曲長大的。
潘安邦的名字與張雨生相比,或許並不為眾人所知,但那首《外婆的澎湖灣》卻早已耳熟能詳。在潘安邦故居外,有一座硓咕石上的雕像:外婆拄著拐杖,注視著正在海邊玩沙的孫子。歌詞描繪的場景既是潘安邦的童年回憶,也是一代代澎湖人真實生活的寫照。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校園歌曲風靡大陸。在這我不敢聊歌神張雨生,只想聊聊潘安邦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歌曲創作背景:導遊講解耐心細緻,她說: 「 葉佳修於民國68年在唱片公司的安排下認識了潘安邦,知道了潘安邦童年在澎湖與外婆祖孫情深的故事,為他寫下這首歌,潘安邦當天立刻用公用電話,從臺北打長途電話到澎湖給外婆。他說,當時他在電話裡唱了這首歌,可是電話的那一頭在他唱完後沒有任何聲音,他可以感覺到外婆在啜泣、激動的流下眼淚」。
《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背後藏著許多潘安邦與外婆的祖孫故事,用真情唱自己的故事,潘安邦進錄音室唱一次就成功!唱片出版之後,歌曲爆紅,潘安邦人也隨之走紅,也是潘安邦主唱的成名作。直到現在這首歌旋律一響起,許多老人小孩 都能跟著哼唱,近幾年大陸音樂教材都有此歌曲 ,可見歌曲跨越時代與地區的魅力。
詞曲作者葉佳修:
1955年2月18日出生於花蓮,畢業於臺灣東美大學政治專業,是臺灣校園民謠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創作的校園歌曲,深受廣大中小學生喜愛,代表作有《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爸爸的草鞋》等眾多經典歌曲至今廣為傳唱,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
潘安邦:臺灣著名歌星
潘安邦(1961年9月10日-2013年2月3日)因病逝世,終年52歲,潘安邦死後骨灰撒在了澎湖灣。
潘安邦出道於1979年,素有"臺灣民歌王"之稱。活躍於80年代。在1989年的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外婆的澎湖灣》和《跟著感覺走》而紅透大江南北,他的演唱深情婉轉,扣人心弦,經典歌曲有《外婆的澎湖灣》、《聚散兩依依》、《鄉間小路》、《爸爸的草鞋》、《思念總在分手後》等等。他的許多經典之作至今人們仍耳熟能詳,與費玉清並稱"雙雄"。
歌曲結構與情感:
《外婆的澎湖灣》屬於校園歌曲,4/4拍子,旋律抒情,宮調式,兩段體
第一樂段:
節奏緊湊,情緒歡快,從低音區緩緩進入,曲調平穩, 以充滿激情的抒情筆調,表達對美麗的澎湖灣可愛家園的讚美之情,歌詞樸實動人、旋律優美動聽。第3小節的六度跳進使歌曲富有動感,讓人們聯想到漫步走在熟悉的沙灘上,留下了一步一個腳印的生動場景,令人怎不心潮起伏,浮想聯翩?每一句都是一幅優美的畫面。
第二樂段:
節奏拉寬,情緒熱烈親切,力度加強,把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老船長等寫進了歌曲中,這一樂句在休止符的地方加上回聲效果的襯詞,演唱即輕快又有感情,給我們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旋律唯美動聽,節奏富於變化,給人以美的享受。
潘安邦的歌聲,是一代人不可泯滅的記憶。願我們海峽兩岸的骨肉同胞攜起手來共同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大好時代,祝願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附《外婆的澎湖灣》的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