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的中山公園及花塔(中山市檔案館 藏)
遊客及市民在孫文西路步行街上遊覽、購物。本報記者 繆曉劍 攝
《香山縣誌》同治本所載清朝同治年間的香山縣城廓圖(中山市檔案館 藏)
「中山十景」中的「阜峰文筆」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景了,早在宋末元初文人墨客所擬的「香山八景」中就已存在,也是唯一延續至今的一景。阜峰,即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煙墩山;文筆,則指山上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花塔。阜峰文筆作為整體的景觀,也不僅僅是這一山一塔,還有山下的人世繁華。
●煙墩山還是石岐山?
其實最初的阜峰文筆並非指煙墩山花塔,而是描述湖洲山奇景。湖洲山位於現在的板芙鎮,縣誌記載,因其「孤峭臨海」,故得阜峰文筆之名,被列入八景。或許是因為地貌的變化,或許只是時移俗易,後來被認定為阜峰文筆的變成了煙墩山花塔。
相傳,煙墩山曾是香山這一城孤島的制高點,在山上點燃木堆煙火,能夠指引出海的漁民。在志書的記載中,煙墩山只是俗稱,在正統的觀念裡,「石岐山」才是這座山的正式名字,與「石岐海」呼應。《香山縣誌》(同治)記載:「石岐山,在縣西半裡,高十丈,廣五十丈,四面環田,烽堠在焉(按:今廢)。明萬曆間,建七層花塔於其上。隱泉寺眾香亭在其麓。與蓮峰相對。土燥多石,直抵於海。其陽為何學士赤松堂。」可見山海相連是曾經石岐山以北的地貌,山上出現過的烽堠,俗稱就是煙墩,煙墩山的名字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為人所口耳相傳吧!隨著衝積平原的不斷擴大,石岐海漸漸不再遼闊,最終演變成為今天的岐江河,煙墩山下也漸見繁華。
●石岐山下的詩意想像
史料和詩詞等文學作品的建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詩意的想像,中古時期石岐山下的景貌,我們只能從志書的記載及其並不精確的手繪地圖中尋覓一二。
《香山縣誌》(同治)記載:「三元泉,在石岐山下三元觀內,隱泉寺眾香亭側。」清代香山詩人楊錫震有「三元殿宇鬱嵯峨,右側石泉檀甘美」的句子。
縣誌還記載,明代石岐山下建有接官亭,「舊水寨送迎使客於此」,亭邊修建了「忠孝節義名邦坊」「兩都京兆坊」兩座牌坊。清代改建為皇華館,並復立舊坊,可見建築修廢的幾度變遷。接官亭送迎使客,牌坊彰顯文明教化,亦毗鄰交通主幹石岐海,皆可看作是一城的「門面」。
石岐山下還有一處掌收魚稅的官署——河泊所,建於明洪武十四年,至清代廢除。承擔著祭祀祈福功能的社稷壇也曾位於石岐山下,幾經傾圮,幾度重建,清乾隆年間遷至龍王廟左側(即現在河口正街一帶)。另有一座天妃廟,供奉著護海女神,是以漁業為生的漁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
對於百年前的想像,大抵都是詩意的,不比如今現實的繁華。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幾百年來阜峰文塔傲然佇立,俯瞰著這片熱土,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周邊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四條路上的繁華
商業活動是經濟繁榮最直觀的體現,煙墩山腳的東南西北,有石岐人所熟知的四條路:南為孫文西路、北為光明路、西為鳳鳴路、東為太平路。建國以來商業多集中於這四條路一帶,常年物資豐富,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據市志記載,有市屬的商業發展公司、食品工業物資公司、交通器材綜合貿易公司、糧油貿易服務中心、五金交電批發部、紡織品批發部、糖菸酒批發部、百貨公司小商品批發部等89家國營商業單位和一大批集體、個體商業單位,還有珠海市和本市各鎮駐石岐的物資調撥站16個。
孫文西路改造前,匯聚了建國以來中山許多重要的企業機構。這裡曾見證了中山郵電發展的黃金時代。1952年,郵政局、電訊局合併成為中山郵電局,後接管電話所後,統一了全縣的郵電機構,其時郵政代辦所、郵票代售點、公用電話亭、信箱等遍布城鎮;上世紀80年代通訊技術的改革讓郵電業務和通訊設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郵電範圍可達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國。中山廣播電臺也曾短暫地設在孫文西路,那時候還叫中山縣廣播站。
經營電器維修和電器安裝工程的石岐電器生產合作社也曾位於孫文西路上,就是後來為人所熟知的中山家用電器二廠,生產的百靈牌系列吊風扇暢銷國內外。中山家用電器總廠和石岐衡器廠原址都是設在太平路,始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前者生產的千葉風扇系列,名揚國內外,是國家輕工部生產電風扇定點廠之一,產品多次被評為省優和部優。後者產品主要有彈簧臺秤和電子打火石油氣爐具,是生產出口彈簧臺秤廠家之一。
孫文西路西端南側的大笪地巷內有著老一輩中山人最難忘的影像記憶,這裡曾是熱鬧非凡的石岐「尖沙咀」紅旗電影院,其前身是始建於1939年的泰東大戲院,當時石岐的第一家大戲院;80年代初期,經過改建後的紅旗電影院,既能放映普通銀幕電影,又能放映寬銀幕和立體電影,並附設電子遊戲室和錄像放映室。1955年落成的石岐工人文化宮也坐落在孫文西路上,是城區職工業餘活動中心,設有影劇場、展覽室、舞廳、圖書室、籃球場、溜冰場等場所,以及職工業餘文工團、桌球與籃球集訓隊、醒獅隊等組織。
鳳鳴路上的中山供銷商場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山市較大的綜合性商場之一,主營糖菸酒副食、日用百貨、五金交電、化妝品、服裝、家私、電腦驗眼配境等類共1700多個品種,場內還設有金融服務部、儲蓄所。中山人的另一處「購物天堂」,是設在石岐孫文西路、太平路和悅來路交叉處的中山人民百貨商店,經營商品有4200多個品種,並附設批發部。中山華僑商場、友誼商店曾位於孫文西路和鳳鳴路的交界處,是改革開放後的八九十年代中山市國營商業唯一專營憑僑匯票和外匯兌換券供應商品的企業,供應糖菸酒、日用百貨、金銀首飾、工藝美術品等2100多種,是當時中山人對舶來品夢寐以求的地方。
如今的孫文西路,是一條充滿了南國風情的旅遊文化步行街,是遊客休閒購物的好去處;太平路上的騎樓和老店鋪總能帶給懷舊的長者以感動,給熱愛歷史文化的探遊者以驚喜;鳳鳴路上是今非昔比的繁華,興中廣場的摩天輪給中山打開了另一處天地;光明路上,人流依舊熙攘,奔波著生計,富足於日常。阜峰文塔見證著它們的繁華,也守護著這片樂土。
●山上山下的公園
阜峰文筆不僅是見證者,還是這發展變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要從中山公園的建成與變化說起。1946年,旅外華僑集資,在煙墩山上建起了中山公園,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中山公園依山而建,獨具匠心,將阜峰花塔納入其中,並建起中山紀念亭和國民政府縣參議會會堂,是一處肅穆幽靜的所在。解放後,公園曾建了黃凱之等五位革命烈士的墓園(1992年遷往翠亨烈士陵園),參議會會堂改為人民會堂(後又改作技工學校,1991年拆除)。1959年國慶節,歡騰慶祝的市民們在這裡觀看了煙花和文藝表演。
改革開放後,為適應國內外接踵而至的遊客的需求,在公園主道入口處建起近千平方米的香山樓酒家(1993年4月停業)。縣政府還撥巨資聘請專家對公園進行了總體規劃建設,重新修復古塔;增建休息長廊、三角亭等設施;在公園北面新建門樓;四面建步級登山小路;系統治理環山排水渠;開通、拓寬、整修環山路,使公共汽車直通山頂。經過改造修繕,如今的中山公園成為吸引外地遊客的景點,也是市民日常休閒的好去處。
煙墩山下以北,跨過光明路,就是有著不凡歷史的逸仙湖公園。逸仙湖,最初稱為「人工湖」,顧名思義,這個湖確實是由人工一點點挖造出來的,那是建國初期熱火朝天的集體勞作生產歲月。1959年冬,城郊員峰大隊和基邊大隊400多畝的土地被徵用,縣鎮領導帶領幹部群眾義務勞動,歷時兩年挖造出人工湖。「目前上了年紀的人,大都曾有為開闢人工湖而流過大汗。當年滿身泥漿、挑燈夜戰的情景,猶歷歷在目。」在《岐海九曲》一書中,高民川先生這樣回憶。剛建成的人工湖設施非常簡陋,只有一個水榭和土瓦亭,70年代中後期,增加了光明路門樓、拱橋、五一亭、觀景樓、漣亭酒家等。
人工湖的華麗轉變,是在進入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1986年,人工湖建起了兒童樂園,1987至1989年間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總體改造,先後建設了兒童泳池、湖濱路正門大門樓、三亭橋、老人門球場、成人泳池、遊艇碼頭、盆景園、湖心噴泉等。至此,一個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成熟公園才算真正形成。198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人工湖改名為逸仙湖公園。如今漫步在逸仙湖公園,會發現這裡的每一處景色,似乎都帶著時代的印記,訴說著改革開放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煙墩山方圓之內的這片土地,有著繁華的今昔,也有著歷史的積澱,是奮鬥者的舞臺,也是遊人的聖地。阜峰文筆如一位睿智而沉默的老者,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壯闊歲月裡,中山城市街道的變遷更新,人民生活的翻天覆地,銘刻了一代代中山人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奮鬥史。
街坊口述
煙墩山是家的方向
●人物:李敬恩
●年齡:46歲
●職業:房地產中介
說起煙墩山,人們會聯想到「中山十景」中的「阜峰文筆」,這鬧市中的一山一塔把繁華與寧靜映襯得恰到好處,但在我心中,煙墩山是家的方向,山上的景象和山下的大街小巷都交織著我青春年少時的歡樂,也描繪出中山這座城市的變化發展。
我家祖籍新會,與中山的緣分始於爺爺奶奶那輩,他們來到煙墩山下的果欄街賣水果,那時候的果欄街範圍廣,包括了山背街、步思裡和山鳳街,匯集了很多新會的水果商,我家老宅就坐落在步思裡,父輩和我這輩都在此成長生活,至今我母親還住在老宅裡。童年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步思裡十分熱鬧,這條長約100米的巷子中住著近100戶人家,父母們從事各行各業,孩子們則年紀相仿,都在附近小學讀書,經常互相串門玩耍。
在孩子的世界裡,遊戲和活動的範圍隨膽量增加而「肆意擴張」,奔跑於街巷的我們很快把目光鎖定煙墩山上。山上有許多舊時的防空洞,黑漆漆的洞內部分相通,還盤旋著蝙蝠,我們小心翼翼拿著手電筒試探著前行,懷著緊張又刺激的心情樂此不疲地玩著探險遊戲。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煙墩山下則商業興旺,極具生活氣息,在孫文西路、光明路、鳳鳴路和太平路上,集聚了許多國營商業單位和重要機構,有市屬的交通器材綜合貿易公司、糧油貿易服務中心等,還有中山供銷商場、中山家用電器總廠、中山郵電局。除此之外還有零星的私營小商鋪、理髮店等,街巷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勢頭日益強勁,私營經濟愈發活躍,小五金、小家電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鳳鳴商場、中山百貨、中懇百貨等現代化百貨商場不僅豐富、便利著人們的生活,還促使消費觀念和購物方式的轉變。伴隨著經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逐漸增多,原本洋溢著石岐話的街巷裡夾雜著南腔北調,本地人與外地人和諧地相處,生活變得更多姿多彩了。
我從出生到讀書工作都未離開過中山,雖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20多歲的我搬離了步思裡住進商品房,但我與煙墩山和周圍街巷的情緣依舊延綿不斷,我常常回老宅看望家人,也真切體會著熟悉的街巷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悄然發生著變化。
近年來,煙墩山附近部分原住民陸續搬離,住進來的外地人越來越多,原本坐落在街巷的國營企業、工廠商鋪也陸續外遷,加上城市商圈的增多分散了人流,這裡慢慢從繁華喧鬧歸回寧靜安然。在步思裡,居住在此的本地人外地人成為關係親密的街坊,大家湊一起打麻將、說笑,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不遠處的岐江河畔建起了興中廣場,摩天輪也閃爍著都市的幻彩,孫文西路步行街上商鋪鱗次櫛比,充滿歡聲笑語。城市的熱鬧歡愉與街巷中慢節奏的安寧生活相互呼應著,繁華與寧靜一起描繪出煙墩山一帶的獨特魅力。
現在,在工作之餘,我還常去煙墩山散步遊玩,這裡已成為市民休閒娛樂、運動健身的好去處,我懷念煙墩山一帶曾經的繁榮,欣喜每個時代的發展變化,更享受繁華與寧靜交錯的真實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