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示威人群與警方發生衝突
愛沙尼亞警察逮捕示威民眾
愛沙尼亞示威民眾手拉手保衛蘇軍銅像
愛沙尼亞首都蘇聯紅軍銅像
愛沙尼亞政府4月27日早晨發布聲明說,已拆除位於首都塔林市中心蘇聯戰士公墓中的銅製蘇聯紅軍雕像。愛政府說,導致緊急行動的原因是26日夜間抗議者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造成1人死亡,56人受傷。俄羅斯外交部27日說,拆除銅像沒有正當理由,俄將重新審視與愛沙尼亞的外交關係。
拆除行動連夜進行
路透社援引愛政府發言人亞什科的話說,「銅像和整個紀念碑都已被移走」,這一決定於27日凌晨3時40分(北京時間27日早晨8時40分)由危機處理委員會在緊急會議上做出,並馬上執行。
亞什科說,紀念碑現已被送到秘密地點,由警察看管。紅軍士兵銅像日後將送入塔林的軍人墓地。愛沙尼亞電視臺27日播出的畫面中,紀念碑和銅像都已從原來的位置消失。
塔林市中心的蘇聯戰士公墓建在一座小公園內,裡面埋著1944年秋天蘇聯紅軍從納粹德國手中解放愛沙尼亞時犧牲的13名紅軍士兵,他們的遺骸於1947年下葬。遭拆除的那座2米高的蘇聯紅軍銅像建在蘇聯戰士公墓中央,佇立在一座巨大的石牆前。
亞什科27日還宣讀聲明,解釋了迅速拆除銅像的原因。聲明說:「政府做出拆除決定,目的是避免發生嚴重的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這種行為給公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抗議示威引發騷亂
愛議會於今年1月10日通過了一項「保護軍人公墓法」,允許將蘇聯軍人的屍骨遷移出塔林,並允許拆除蘇聯軍人的紀念碑。愛總理安西普幾天前表示,銅像在5月9日即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前,仍將佇立在原位。
在愛政府表態有意拆除銅像並搬遷墓地後,一些愛沙尼亞的俄羅斯族人組成了「守夜隊」,日夜看護在墓地周圍。這些人26日清晨4時30分左右與警察發生首次衝突。警察將幾名「守夜人」強行驅走後,於5時在墓地周圍豎起了2米高的金屬網,禁止任何人進入,其中一面掛著一塊大白布,上面用愛沙尼亞語、俄語和英語寫著:「墓地正展開考古挖掘和鑑定工作,請在工作區保持平靜、行為得體。」
26日白天,在警察看護下,墓地周圍一直很平靜,只有一些人在金屬網前擺放鮮花。但傍晚過後,1500多名示威者開始聚集到公墓,一些人試圖衝破封鎖線,推倒金屬網。警方用高壓水槍、橡皮子彈、聲光彈和催淚瓦斯還擊。
衝突進一步引發塔林市中心騷亂,一些歹徒開始砸搶商店並焚燒汽車。警方公布消息說,26日夜至27日晨,衝突造成1人死亡,56人受傷,300多人遭逮捕。
兩國外交爭端驟起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米哈伊爾·卡梅寧27日對拆除銅像行動發表評論說,俄方為愛政府的舉動感到遺憾,並認為這麼做「不正當」。他說,「這一事件應得到國際組織嚴肅看待,有必要採取措施冷卻愛沙尼亞當局的狂熱」,俄羅斯以後也有必要「根據塔林事件決定採取進一步行動」。
俄聯邦委員會(上院)主席(議長)謝爾蓋·米羅諾夫27日早晨對議員發表講話說:「我敦促你們通過一項遞交給總統的決議,要求斷絕與愛沙尼亞的外交關係。」
此前,俄愛雙方已就銅像和公墓問題展開多輪交鋒,俄方稱愛方舉動「試圖重寫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歷史」,「違反國際法與基本道德和人道主義原則」,愛方則反駁稱「這是愛沙尼亞內政」,並指責俄方「蓄意說謊和誹謗」。
俄媒體報導說,俄羅斯可能對愛沙尼亞採取經濟制裁措施。愛總理安西普26日已承認兩國關係陷入低谷,並預計在拆除行動後可能更糟。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至13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瑞典、波蘭、丹麥、德國等佔領和統治。從1710年開始,愛沙尼亞受沙俄統治長達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次日,德軍佔領塔林。同年11月,蘇維埃俄國宣布對愛擁有主權。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獨立。1940年6月,蘇聯出兵愛沙尼亞,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被納粹德國軍隊佔領。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脫離蘇聯,宣布恢復獨立,現為北約和歐盟成員國。
在愛沙尼亞130萬人口中有30萬俄羅斯族人。俄羅斯族人將蘇聯紅軍銅像視為反法西斯戰爭的象徵,一些愛沙尼亞族人則將其視為俄國人統治愛沙尼亞的象徵。
《愛沙尼亞日報》最近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49%的愛沙尼亞居民反對拆除銅像,37%的人支持,另有14%的人未做決定。據新華社專電 記者黃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