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鬱達夫就讀過的杭州名校
鬱達夫杭州求學經歷
1911年2月,鬱達夫離富陽赴杭州。考上杭州府中學堂,因經費不足,改入嘉興府中學。9月,轉入杭州府中學堂(時稱浙江官立第一中學堂)就讀,與徐志摩同班。?1912年9月,轉入美國長老會辦的之江大學預科(原名育英書院),不到半年,因參加反對校長的風潮而被開除。
1913年春,轉入美國浸禮會在杭州辦的蕙蘭中學就讀,不久因不滿學校的奴化教育,決意回家獨居苦學。
1。杭州府中學堂(創辦時稱「養正書塾」,杭州高級中學、杭州第四中學的前身)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林啟在橫大方伯原圓通寺建立了養正書塾,為杭州中等學校的創辦開了先河。養正書塾是浙江省國人最早創辦的中等學校,這之後,杭州一些中等學校陸續開辦起來。1901年11月,養正書塾改為杭州府中學堂;1911年5月,改稱浙江官立第一中學堂;1913年春,學校更名為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合併,校名統一為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1928年改稱浙江省立第一中學。
浙江省立第一中學校(貢院新址)
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大方伯舊址)
1933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稱為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初中為浙江省立杭州初級中學。前者於1951年正式定名為杭州第一中學,1988年改稱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即杭高,後者於1954年正式定名為杭州第一初級中學,於1955年改稱杭州第四中學。
杭高內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石碑
2。之江大學預科(創辦時稱「之江學堂」,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前身)
浙江大學之江校區坐落在美麗的錢塘江畔、六和塔邊的月輪山巒,解放前為之江大學所在地,其是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中國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前身為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於寧波創立的崇信義塾,1867年(清同治六年)崇信義塾從寧波遷到杭州,1887年改名為育英義塾,1897年正式稱為「育英書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1907年在月輪山巒修建新校舍,1911年2月正式遷入新校舍,因地處錢塘江彎曲處,成「之」字形,故改名稱之江學堂,1914年因辦之江大學計劃實現,又改名為之江大學(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8年浙江大學組建核物理系後,歸為浙江大學,當時名「浙江大學物理無線電系」,又稱「浙大三分部」。1992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在此建設基礎部,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國家「八五」計劃。
之江大學全景照
2006年,香港光華教育基金會向浙江大學法學院捐資一億元人民幣襄助,次年,浙江大學法學院改名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並遷址至百年老校園——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之江校區佔地面積65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7萬平方米。現為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和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所在地。
3。蕙蘭中學(創辦時稱「蕙蘭中學堂」,杭州第二中學前身)
1913年春,鬱達夫轉入美國浸禮會在杭州辦的蕙蘭中學就讀,不久因不滿學校的奴化教育,決意回家獨居苦學。
1916年的蕙蘭學堂校園一角
惠蘭中學舊址位於上城區建國中路71號(即現在的杭州第二中學東河校區)。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美籍傳教士甘惠德在石牌樓淳佑橋東堍購地建校,招生興學,校名惠蘭中學堂。學制初為五年,後改為四年,1923年改為六年。1937年日軍侵華,學校被迫停辦,1945年復校招生。1927年以前歷任校長均為外國人擔任,之後始由國人擔當。1951年學校同前浙大附中合併成立杭州市第二中學。原惠蘭中學的大部分建築已拆毀,現僅存惠德圖書館、「樹人數德」碑、「惠蘭學堂」碑座、小銅鐘等。
二、王映霞就讀過的杭州名校
杭州女學校歷史沿革
杭州女學校開校合影
王映霞杭州教育經歷
16歲(1923年),進入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1926年夏畢業。
是時,王映霞的班主任老師是位剛從北大畢業的文科生,他把五四新文學的清風帶進校園。從那時起,王映霞始知魯迅、郭沫若,始知創造社有個鬱達夫,令她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不幾年後的一個偶然,在世伯孫百剛先生(他與鬱達夫是留日時的同窗)的寓所邂逅鬱達夫。落花有意隨流水,近代文壇上從而演繹出一闋「風雨茅廬」的趣話。
1904年,鄭在常擔任杭州高等小學校校長,同年與邵章(字伯絅,號倬庵,杭州人,1872—1953)、陳敬第(字叔通,杭州人,1876—1966)、孫智敏(字廑才,杭州人,1881—1961)、胡煥、鍾濂、袁毓麟(幼名榮潤,號文藪,杭州人)等人稟請浙江巡撫聶緝槼開辦女校,三月初七(公曆5月2日)「杭州女學堂」在積善坊巷正式成立。這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女子學校,也是杭州婦女真正獲得上學讀書權利的開始。
1906年秋,學校增設保姆傳習所。1907年,改名為杭州女子師範學堂,並開辦蒙養園。杭州第一次有了女子師範教育、幼兒師範教育和幼兒教育。1912年,學校改為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1923年成為省立女子中學。經歷戰亂洗禮,學校更名數次,百年前的杭州女學校變成了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杭州第十四中學。
杭州第十四中學慶春路校區
三、鬱達夫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中提到的「金沙港的桑蠶學校」
鬱達夫1932年所寫的中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中有這樣的文字:
第十六章
不知從何處傳來了一個消息,說李文卿於學校畢業之後,在西湖上和本來是她住的那西齋的老齋夫的一個小兒子同住在那裡。這老齋夫的兒子,從前是在金沙港的蠶桑學校裡當小使的,年紀還不滿十歲,相貌長得嫩白像一個女人。
桑蠶學校(創辦時稱「浙江蠶學館」,浙江理工大學等校的前身)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啟在西子湖畔金沙港關帝廟和怡賢王祠附近(現曲院風荷公園內)創辦蠶學館,揭開了我國近代紡織和農業教育的帷幕。學校從創辦時起,就以先進、科學的新學教學方法和切實服務於我國蠶絲事業的辦學宗旨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而被譽為「開全國蠶桑改良之先聲」,受到清廷嘉獎。
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蠶學館正式招生開學。對此,《農學報》有以《蠶館開學》為名的詳細報導:「杭州蠶學館已於上月十三日開學,學生二十人,備取學生二十人,額外二十人,留學日本二人,日本蠶師轟長木,為其國宮城縣農學校講業管主。」
學館早期學校變革
1908年更名為浙江中等蠶桑學堂;1911年更名為浙江公立蠶桑學校;1912年更名為浙江中等蠶桑學校……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學校幾經更名、合併、重組,造福了浙江乃至全國的桑蠶產業的研究、發展,可以說是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後併入浙江大學)等學校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