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善寺在小寨商圈的興善寺西街,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600多年,始稱「遵善寺」,是西安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時在遵善寺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因寺院在都城大興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興善寺」。在繁華而喧鬧的古都西安,大興善寺古柏森森,遮天蔽日,給人以無限的幽雅與肅穆。
隋唐時代,長安佛教盛行,由印度來長安傳教及留學的僧侶,曾在寺內翻譯佛經和傳授密宗。隋文帝楊堅開皇年間,印度僧人那連提黎耶舍等人曾先後來到長安,住寺內翻譯佛經59部278卷。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年),號「開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到此傳授佛教密宗,大興善寺因此成為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成為中國佛教密宗的發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地方。
天王殿是山門後南北中軸線上的第一重殿宇,內部正面供奉有大肚彌勒佛,為明代託紗金裝。匾額為趙樸初題寫。寺中所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像為五代時之契此和尚,傳說為彌勒化身,後人塑像供奉。
東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劍職風;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抱琵琶,職調;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傘,職雨,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握蛇,職順建三月十六準提音量法會析語世界和平國錄民安順人民安最在彌勒菩薩造像後方則為佛教寺院的守護神韋馱尊天菩薩,現存造像為明代木雕是二十諸天中地位最顯赫的天神之一,其形象如同中國古代的將軍,戴頭盔,穿金甲,手執法器金剛杵,威風凜凜。
大雄寶殿是大興善寺的主體建築,位於寺院第二進內院沿中軸線,建築規模很大,氣勢恢宏。大雄寶殿內供奉著莊嚴殊勝的五方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東方不動(身)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大殿兩側有樹有新修《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等經幢。青石雕刻,精緻莊嚴。大殿東西兩側分別有地藏殿,內供地藏菩薩,以及幽冥世界群雕,形象逼真精妙、宛如身臨其境。同西安城著名的鐘、鼓樓一樣,這裡也有鍾、鼓樓。鍾、鼓樓位於天王殿兩側,是大興善寺僅存的古建築,現為陝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鼓樓內有寺僧監製的直徑15米大鼓,是寺內珍藏的珍貴文物,同時也是大興善寺悠久歷史的見證。
普賢殿供奉裝金普賢菩薩佛像一尊,兩側有羅漢造像,普賢殿外圍繞密宗特色的轉經筒。東面為齋堂、文殊殿(內供奉文殊菩薩裝金造像和羅漢像),後面庭院中央有地藏薩青銅塑像一尊,漢白玉臺上站立著惹祥、莊嚴的平安地藏菩薩青銅塑像。這是日本國真言宗空海大師同志會,為體現日本真言宗信徒緬懷祖庭,增進中日友好交往而贈送的。
繞過唐轉法輪殿遺址是宏偉軒昂的觀音殿,雕梁畫棟,飛簷凌空,古樸中透出華麗,殿前月臺寬闊,方磚鋪地,有雕刻精美的青石護欄。殿內正中蓮臺上供奉著香樟木雕刻、赤金裝飾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西禪堂壁間的大鏡框內裝有「開元三大士傳略」,是研究大興善寺的寶貴資料。觀音殿外兩側分別有西北地區所能見到最大的轉經筒,非常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