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消失已久的《爸爸去哪兒6》又重新走進了觀眾的視線。但讓人驚訝的是,雖然節目內容還是當年的味道,名字卻改成了《一起出發吧》,而且還只在芒果TV國際版和YouTube頻道播出,國內帳號無法觀看。
不過,儘管已經是無廣告、無宣發的低調上線,《一起出發吧》在國內還是受到了不少觀眾的關注,截至目前,話題#一起出發吧#在微博上的閱讀量達到了5.4億,討論量達到了7.3萬。#Jasper勸餃子吃飯#、#楊爍教育方式#也接連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其中,楊爍對兒子楊雨辰的「軍訓式」教育更是遭到了全網吐槽。
節目中,七歲的楊雨辰貼心、乖巧、懂禮貌,還會哄妹妹開心,幾乎是「別人家孩子」的標配,可在楊爍的眼中,自己兒子卻處處都是毛病,做的事也不夠讓他滿意。不光是看過節目的觀眾,就連只瀏覽過節目片段的網友都紛紛表示,楊爍對小雨辰太霸道太嚴厲。不僅隨時隨地都在「考試」,還一言不合就發火,冷嘲熱諷都算輕的,威嚇懲罰簡直就像家常便飯,連走路時腳尖沒有朝前都要回去重走一邊,完全就是一個「虎爸」。
一時間,網上「群情激憤」。和當初《中餐廳3》因為「霸道總裁」黃曉明而引發熱議一樣,《一起出發吧》(原《爸爸去哪兒6》)也因為「霸道爸爸」楊爍而再度出圈。
從熱播到延期,《爸爸去哪兒》一波三折
作為國內第一檔親子綜藝,《爸爸去哪兒》系列自2013年開播以來,憑藉對明星父母和萌娃在節目中日常相處的真實記錄而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收視率和播放量也一直十分可觀,第一季播出後,平均收視達4.015%,最高收視達5.3%,不僅位列同時段綜藝第一,更創下了湖南衛視非戲劇類節目重播次數最多的紀錄。
面對節目的火爆,湖南衛視一鼓作氣,接連推出了五季,甚至還製作了大電影和同名手遊,不僅讓參加節目的萌娃們收穫了一大批「阿姨粉」、「姐姐粉」,甚至連他們的明星爸爸們也藉此機會成功翻紅,《爸爸去哪兒》更是一度風靡國內的大街小巷。
然而屬於《爸爸去哪兒》的高光時刻卻在2018年的暑期戛然而止。8月15日,官方微博還在推送第六季的宣傳物料,並@了陳小春、楊爍、包貝爾、耿樂、何猷君等節目嘉賓,8月16日卻在距離播出只剩20分鐘的時候發布了延期聲明,表示需要「對節目內容進行精細調整」。誰都沒有想到,這次延期變成了遙遙無期,《爸爸去哪兒》的微博也至此沒有再更新過。
實際上,在《爸爸去哪兒》蓬勃發展的勢頭之下所隱藏的暗流並不是在第六季才初次顯現,從節目中最初以明星帶娃為主到之後演變成明星和素人合作,以及播出渠道從開始的臺網雙播到後來的網絡獨播,一系列的變革調整似乎都預示著《爸爸去哪兒》以及親子類綜藝在國內的衰落。
「限童令」下國內用戶對親子類綜藝仍有需求
自從《爸爸去哪兒》成功之後,國內一下湧現出十餘檔親子類綜藝,如《爸爸回來了》《閃亮的爸爸》《媽媽是超人》《放開我北鼻》等等。而隨著節目的扎堆出現,各種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儘管各個節目的形式不盡相同,但依舊都是以明星流量和育兒話題為切口,而這也就帶來了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和觀眾一定程度上的審美疲勞。不僅如此,因親子節目捧紅了萌娃所帶來的童星效應、商業炒作、過度消費未成年人等問題,更是在網上掀起了一波大討論。
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5年至2019年接連發布了多條政策,加大了對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綜藝節目的管控。
在2015年7月22日發布的《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中,廣電總局就有關於「未成年人上真人秀」的明確規定:「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儘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對少數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節目要堅決杜絕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的不良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
2016年4月,廣電總局再傳「限童令」,在《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中進一步強調了「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不得借真人秀節目炒作包裝明星,也不得在娛樂訪談、娛樂報導等節目中宣傳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裝造「星」、一夜成名。」
2018年8月24日,廣電總局發布的關於《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既對此前監管政策做出了強調和升級,也對廣播電視平臺和內容的監管提出了的新要求。而今年4月這一規定通過審議,正式公布。
一系列「限童令」的推出,讓不少親子類節目都陷入了延期或停播的窘境,即便是「長壽綜藝」《爸爸去哪兒》也不例外。
然而事實上,雖然有「限童令」在前,國內觀眾對親子節目的熱情並沒有消失殆盡,親子綜藝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場。湖南衛視今年推出的《一路成年》,除了將萌娃替換成了明星的成年子女之外,其他地方都與《爸爸去哪兒》相似,也主打親子關係。節目播出之後仍舊收穫了不少的關注度,在微博上#一路成年#的話題閱讀量也達到了19.4億,討論量達到了259.1萬。
如今《爸爸去哪兒6》在偃旗息鼓一年半之後,改頭換面在國際平臺低調上線,卻在國內未播先火;至今播出無望的《想想辦法吧!爸爸》也早已聚集了大量的粉絲。萌娃的影響力和觀眾對親子綜藝的需求由此也可見一斑。
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面對政策的高壓,早就錄製完成的《爸爸去哪兒6》即便是選擇了國際平臺播出,也只能是一次利益止損,很難說對其他節目存在廣泛的借鑑意義。未來,對於防止未成年人過度娛樂化的要求恐怕只會更加嚴格化和詳細化,親子綜藝在國內會走出一條什麼樣路,現在還猶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