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
他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也是臺灣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吹著「太平洋的風」,歌唱「美麗的稻穗」。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時隔6年,2011年底,胡德夫終於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
5月26日,胡德夫將於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辦「胡德夫《大武山藍調》音樂會」。不同於以往的自彈自唱,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四人樂團,包括曾經入圍臺灣金曲獎的原住民歌手昊恩,一同為廣州樂迷唱出他與臺灣的故事。
數十年間,胡德夫一路重拾與傳唱,在最原始的自然和最複雜的社會間穿梭,這何嘗不是一部臺灣音樂的近代史,一部現代人唱與祖先的交響曲。
胡德夫
1950年生。11歲前,臺東大武山放牛的小孩。12~18歲,淡江中學。18~20歲,臺大外文系肄業,開始籌劃提倡「唱自己的歌」的「校園民歌」運動。1972~1976年,與楊弦、李雙澤等人推動「民歌運動」。1984年,領導創立「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1999~2000年,參加「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
1、「唱自己的歌」真這麼重要?
羊城晚報:您從大學時就開始唱BobDylan(鮑勃·迪倫)的歌了,當時臺灣大學裡的氛圍是怎樣的?
胡德夫:鮑勃·迪倫是一部分,還有一些年紀和我們差不多的歌手寫的歌,或者是一些民謠老歌的翻唱,也蠻讓我們注意的。那個時代除了鮑勃·迪倫,還有JoanBaez,KennyChesney等等,在我們心中都是很重要的歌手。他們的年紀並沒有比我們大很多,但可以在歌裡談到很多東西,從環境到戰爭,再到人民生活中被漠視的東西,對我們的影響蠻大。那個時代我們自己沒有什麼歌,收音機一打開都是英文歌,學校的迎新送舊會也都是這樣唱英文歌。
羊城晚報:1972年,您開始與李雙澤(見文後注)等人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能說說當時的故事嗎?
胡德夫:李雙澤希望我在大家前面,在我工作的地方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歌。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美麗的稻穗》那時候我只會一半,是小時候爸爸唱給我聽的。但我唱完後,發現大家給我的鼓掌多過我自認為唱得很好的英文歌,這給我帶來很大的衝擊。讓我不得不想這個問題,平常我唱英文歌,大家只是普普通通地看看、聽聽、拍拍手,為什麼現在大家會給我這麼熱烈的回應,對自己的歌有這麼大的渴慕?我心裡對英文歌的驕傲,開始慢慢轉移到自己的歌。我思考,「唱自己的歌」真這麼重要?
羊城晚報:1973年在第1場名為「美麗的稻穗」的胡德夫民歌演唱會上,你發表了多首創作歌曲,比如《美麗島》、《鄉愁四韻》等。這也是臺灣首次有人公開演唱自己的創作曲和本土民謠,像一個裡程碑。
胡德夫:我和李雙澤認識一年後,他提議搞一場演唱會。我們相互鼓勵,當時楊弦也在寫歌,我也開始寫些歌,加上我們本來就會的一些,李雙澤算上這些曲目,可以辦一場演唱會,我們就取名為「美麗的稻穗」。也是借著這個機會,在演唱會前我回到故鄉,去學一些其他族的歌,放進曲目裡。現場出乎我們的意料,當天來了非常多朋友,其實我是在惶恐之中進行的,但我發現大家渴慕這樣的氛圍,渴慕這樣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