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天氣悶熱的像倔強的鍋爐,四處翻滾。漫步在登封市東關街,兩旁的大樹在地上灑下大片大片的陰影,鑽進樹蔭裡,瞬間有了一絲涼意。縱然斑駁的陽光從葉子的縫隙裡打在肩膀上,不一會兒又被我們摔在地上。
一直往西走,過了市直一初中,一處古樸的院子映入眼帘,上寫登封歷史博物館,又名城隍廟。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停下來看看的腳步都沒有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從這裡路過而忽略了這裡。
說是小院,其實它大有來頭。兩尊威武的獅子,立在門外,土黃色的臉,土黃色的皮膚,四隻眼睛睜著,像望穿了數百年,打量著繁忙的光陰。大門一側立有石碑,上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然是國保,分量可想而知。
進入城隍廟院內,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據記載,登封城隍廟始建於明代初年,是一處奉祀城隍的廟宇。明正統年間知縣趙興、清康熙年間知縣張聖誥、雍正年間知縣楊世達都曾加以重修。
1949年以前,登封曾在此創辦嵩陽中學、縣立初級師範,興辦學校時拆除了儀門、鐘樓、瘟神殿、戲樓、寢殿等古建築。1949年6月在此成立登封聯中,這是登封一中的前身,除1970年短暫遷至法王寺外,登封一中一直在城隍廟辦學,直至1990年搬遷。
廟內現保存有大門、照壁、東西掖門、東西廂房、儀門、大殿、東西廊房、東西配房等建築共12座,碑碣石刻150餘品(件)。大殿為城隍廟的核心建築,建於明代初年,由大殿、捲棚、月臺三部分組成。無論從院落布局到殿內結構、裝飾雕刻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2000年,城隍廟內設立登封歷史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如今,在廟內能看到大量的石碑及石匾、石房等石質文物。著名的有新建中嶽廟記、玉溪宮住持司守和重修宮殿碑記、大明國河南府登封縣大寧保下盧巖寺八稜碑、景日昣墓表以及清代「登封縣」「古嵩陽樓」匾額。
尤其是,石匾「登封縣」「古嵩陽樓」等,默默見證著古城登封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