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雲南又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僅西雙版納就有12個少數民族,在這些少數民族中傣族人最多,傣族在西雙版納就是一個大民族。
傣族的歷史悠久,其族系發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兩個地區。其中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口就達三十多萬。
傣族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在長期的生活中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
傣族還是個全民信佛的民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是個熱愛自然,愛美的民族。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勤洗髮,因此有「水的民族」之美稱。
在西雙版納有一個集中展示傣族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建築、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民俗生態旅遊精品園區,那就是西雙版納傣族園。
西雙版納傣族園座落在橄欖壩,它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距西雙版納州府景洪市27公裡。傣族園是西雙版納之魂,是全面展示傣文化的重要場所。
這是個由保存完好的五個原生態自然村寨組成,這五個村寨是:曼將、曼春滿、曼乍、曼嘎、曼聽。「曼」在傣語中就是村寨,這五個村寨的村民依然居住在這裡,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由原來的農民式勞作變成了現在以服務旅遊為主的轉變。
走進傣族園,幢幢精巧別致的傣家木樓和佛寺古塔掩映在綠樹叢中,透著一種自然、純樸、寧靜、和諧的氛圍。木樓周圍栽種著香蕉、芒果、荔枝、木奶果、蕃木瓜等熱帶水果,還有高大挺拔的椰子樹、貝葉棕和亭亭玉立的檳榔樹,把傣家園區打扮得分外妖嬈。
豐富的園林資源,悠久文化傳承,多彩的人文建築,也獲得了專家們的青睞,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文學家說,傣族園是遠離鬧市的人間仙境,是一處理想的世外桃源……。
傣族的民居都是典型的懸空木樓,也是我國現存最典型的幹欄式建築,一般分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堆放雜物。每戶人家都以傣樓為核心,自成院落。院中種植著各種果樹、花草和植物。這裡的村民生活富足,多數家庭都有轎車。
入鄉隨俗,進傣族人家要遵守「一脫、二摸、三不看」的習俗。「一脫」就是進門時要把鞋脫在門外;「二摸」就是摸一下客廳的吉祥柱;「三不看」就是不能去看主人的臥室。
傣族人非常信仰佛教,是個全民信佛的民族。寺廟不僅是傣族人禮佛的場所,還具備傳授傣族文化的功用,甚至鄰裡糾紛也到寺廟裡來調解。傣族男孩自小會被父母送到寺廟裡學習傣族文字。各村寨的寺廟修繕和日常維護由全村人共同承擔。
在傣族,每個村寨都有寺廟和佛塔,曼春滿的大佛寺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曼聽村佛塔寺的白塔也已有1300多年,是南傳佛教的代表性建築。
由於這裡緊靠瀾滄江,水流比較湍急,比較適合水上漂流項目的開展。但傣族園裡的瀾滄江漂流業務與我們想像的傳統江河漂流稍有不同。由於水流急,水下有淺灘,傣族園裡的瀾滄江漂流都由船工來控制皮筏艇,但激流勇進的感覺與自己划船無異。
這裡緊鄰緬甸,緬甸邊境近在咫尺,這種邊境漂流的感覺就像穿越國境,非常難得,有條件應該去嘗試一下,因有專業船工控制,安全是有保證的。
傣族是我國西南邊睡的一個優秀民族,勤勞智慧的傣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傣族人愛水、敬水,村村寨寨都建有水井,並悉心美化井亭。每年傣歷年節都要舉行潑水、競賽龍舟、漂放河燈,為的是除穢、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