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孫美玲(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卓健(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
溪頭竹林
在臺灣南投縣鹿谷鄉鳳凰谷山麓中,有一個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它因位於北勢溪源頭而得名,海拔1,150米,面積約2,500公頃。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屬於臺大實驗林場,是一處理想的森林浴場。而溪頭妖怪村正坐落於園區出入口旁,是以「妖怪文化」聞名全臺灣的個性化鄉村。
溪頭簡史
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末時期,當時溪頭只是「溪流源頭」的山林小村。到了日據時代,這裡被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選為附屬演習林,在暑期派學生來進行實習研究。1970年溪頭被規劃設置為森林遊樂區,後有鑑於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同時為推廣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更名為溪頭自然教育園區。2009年溪頭妖怪村正式誕生,誇張的妖怪、木屋茅頂加上高掛的大紅燈籠令參觀者耳目一新。
活的自然教室
溪頭擁有遍山的杉、柏、紅檜等珍貴木本植物300餘種,草本植物1300餘種,以及多達70種的鳥類,可以說溪頭就是一個活的自然教室。三面環山,經年氣候涼爽如人間仙境般的氤氳竹林,頗受眾人喜愛。
設計師考慮到在開發森林資源的同時儘量減少對其產生破壞,沒有在溪頭景區內部安排很多建築物和構築物。僅有的為數不多的建築物與構築物也因地取材選用了當地的建築材料,在材料色彩上與環境和諧統一,從而保障了視覺上森林環境的原始性。為了保護珍稀樹種,園區內還建立了試驗園區及保護林等。
溪頭園區中空中走廊、大學池、青年活動中心、銀杏林、竹廬、溪頭神木、紅檜林等幾處是最受參觀者歡迎的。
隱在竹林間的「竹廬」曾為蔣公行館 圖︱www.taiwango.cn
空中走廊
在實驗林中,精心規劃建設了一處空中走廊。長約180米的空中走廊,最高點據地面22.6米,相當於8層樓的高度。修建這樣一處空中走廊,是為了方便參觀者觀察樹冠層生物。實驗林的樹上著生蕨類與蘭科等植物,並且常有白耳畫眉、冠羽畫眉、黃腹琉璃及赤腹松鼠等動物在此棲息,生物種類非常豐富。在空中步道上,參觀者可以與這些生物更親密地接觸,而不再只是「遠觀」。空中走廊讓參觀者仿佛置身於樹冠層中,能從不同角度欣賞森林別樣的姿態。
溪頭實驗林空中走廊 圖︱www.taiwango.cn
大學池
大學池也是園區內名氣最響亮的據點之一。一彎拱橋橫跨碧波之上,清碧翠綠,倒映四周山光水色,極富有詩情畫意。可以說,大學池不僅有自然的野趣也有人文風光,這正是溪頭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地方。
溪頭大學池 圖︱www.taiwango.cn
青年活動中心與珍稀樹種的保育試驗園區
生態的保護與教育是整個景區的主題,景區內設置有青年活動中心與教育中心,以寓教於樂的形式生動地向青少年介紹森林保護的相關知識。園區內更有各類森林珍稀樹種的保育試驗園區,從而為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提供了珍貴的資源。
溪頭青少年生態講堂 圖︱www.lovenature.org.tw
妖怪村
溪頭自然教育園不僅是一處理想的森林浴場,是一個活的自然教室,在它的出入口處還有一個妖怪村。溪頭妖怪村曾經是一個並沒有特殊文化資源的山區小村莊,但當地流傳著關於妖怪的傳說。根據這個傳說,村民們發展出別出心裁的妖怪傳說文化,依靠「妖怪」一詞的特殊性以及新穎性,妖怪村在極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聞名全臺灣的個性化鄉村。
妖怪村的懷舊日式建築風格
「妖怪」傳說
傳說在臺灣日據時期,溪頭一村民在山上工作時撿到了一隻黑熊和一隻雲豹,並飼養了它們,分別取名為「枯麻」和「八豆」。一天,村民工作時遇到了妖怪,枯麻和八豆挺身而出,八豆捨命救了他,枯麻也不幸失蹤。關於這片森林與妖怪的傳說就這樣流傳下來。故事雖平淡無奇,其中的元素卻被提煉出來,從而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妖怪村,而「枯麻」和「八豆」也成為了妖怪村的兩個吉祥物。
個性化鄉村
在挖掘出「妖怪」這一文化資源後,村民繼而結合日據時期的建築特色、文化特色以及生活場景特色,營造出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日式商業圈。以一條主要商業街貫穿始終,妖怪村中生活相關要素均體現著妖怪文化與風格,如滿是妖怪形象同時又符合年輕人需求的酒吧、廁所、公共汽車,以及「妖怪郵政」等生活設施,營造出了濃厚的文化生活環境。「妖怪形象」作為貫穿全村的主角,不僅出現在特色商品中,更是以誇張的造型、明麗的色彩裝點著懷舊的日式木質房屋,在妖怪村內的迎賓處、屋簷上、賓館內隨處可見。不過這裡的「妖怪形象」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且令人厭惡的形象,而是具有「萌搞怪」的個性。它們被設計得搞怪而又不失可愛,生動地活躍於街頭巷尾不同的場景當中。
妖怪村的懷舊日式建築風格 圖︱http://lovemonlin.uz.taobao.com
妖怪村商業街的妖怪文化與風格 圖︱http://www.mafengwo.cn
具體來說說妖怪村帶有妖怪風格的禮品、美食與民宿。有別於國內大多數景點旅遊紀念品千篇一律的特點,妖怪村在禮品創新上做足了文章,不但造型上別出心裁,就連禮品的命名以及材料的使用都與眾不同。其中代表性的禮品有妖怪雨傘、咬人麵包等。為吸引遊客入住,幾乎每一家民宿都有其獨特之處,「村民」挖空心思地創新,不僅在裝修上運用「妖怪」的特殊符號,就連民宿內的床、電視機、杯子等物品都有風格上的統一。
妖怪村商業街的妖怪文化與風格
妖怪村的禮品、美食與民宿也是帶有妖怪風格的 圖︱http://www.mafengwo.cn
妖怪村還定期舉辦各色各樣的文化秀活動,如「魔神祭」、「白木清酒祭」、「天狗擊鼓秀」等活動,使妖怪村的形象更加生動。
妖怪村「魔神祭」節慶現場 圖︱http://apple06.new-shine.com.tw
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成長的經驗
溪頭景區作為臺灣生態旅遊的一個典範正在不斷踐行著創新化、可持續化的生態旅遊產業發展步伐。通過對自然資源以及人文資源的整合利用及合理創新,營造出「生態+生產」的生態旅遊發展模式。同時將教育作為「內容」以及「目的」真正融入旅遊開發之中,而非只是作為一個口號。
仔細探究溪頭景區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是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的一大要點。雖然溪頭自然教育園的自然風景有著一定的吸引力,但因臺灣的旅遊資源豐富,傳統的生態優勢很難迅速引起人們的關注。妖怪村的成功營造不僅是依託溪頭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來自於對妖怪傳說文化這一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的轉化,從而推進鄉村社區營造。日本早稻田大學佐藤滋教授曾將「社區營造」定義為,以地域社會現有的資源為基礎,進行多樣性的合作,使身邊的居住環境逐漸改善,從而提高社區活力,為實現「提高生活品質」所做的一連串持續的活動。
社區與附著於其上的生活、生產、文化等多維度活動不可割離,因此在進行生態旅遊的社區營造中需要把旅遊產業的發展與改善居民生活空間相結合。通過與社區居民溝通互動,不僅能了解其對空間的需求與想法,更能在極大程度上幫助突破文化資源的瓶頸(因為事實上並非所有鄉村都幸運地擁有突出的文化資源,通過民眾的力量可以挖掘到一些或更深層或更有創意的文化資源),從而達到共贏。妖怪村的開發過程就可以看作一場全村居民的「頭腦風暴」,在挖掘出「妖怪」傳說這一文化資源後,村民繼而營造出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日式商業圈。
在成功吸引到人們的關注後,如何維持長久的活力仍需要不斷的創新。在後續開發過程中,妖怪村不斷推出新的旅遊賣點,學習借鑑先進的商業運營模式,使創新成為不斷推動其發展的源動力,從而實現文化創意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公眾參與式的創新發展,妖怪村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成為溪頭景區的全新代名詞。過去人們會因為去溪頭自然教育園區遊覽而順便參觀妖怪村,而現在似乎產生了逆轉。在二者互相作用的過程中,整個溪頭景區的知名度逐漸提升。創新的經濟效益輻射面正在日益擴大,進而使當地居民受益。
目前,我國結合商業與生態旅遊業的開發項目不在少數,如磁器口古鎮、寬窄巷子、鳳凰古城等,可以說這類景點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成功似乎是一種必然。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中不乏「千街一面」、生態破壞等現象。更有大量旅遊資源相對匱乏的古鎮或風景區,在一場或幾場投資開發熱潮過後被淡忘,不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甚至淪為空城。因此,建議我們規劃者及開發者更清醒地認識到「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公眾參與的必要性。此外,需要強調的是生態旅遊的發展應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儘管我們是在以生態作為旅遊開發的賣點,但其並不應被「消費」,反而需要得到更多關注。這也正是旅遊發展可持續化的前提和保障。
《人類居住》雜誌投稿郵箱:rljz@planning.org.cn,電話:010-58323870
喜歡我就搜索微信號:renleijuzhu,或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