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7年的全國第二大火車站,到長沙城永恆的經典地標
火車站:熟悉的火炬和鐘樓
如今,長沙火車站已逐漸褪去客流中心的光環,但經過近四十年的風雨,它已成為長沙城永恆的經典地標。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首席記者 吳鑫礬 實習生 羅惠
夜幕降臨,長沙火車站依然燈火閃爍,車來車往。站前廣場,一群遊客擺起各種姿勢,咔嚓一聲,車站高聳的鐘樓、鐘樓上的「紅辣椒」火炬,以及那一張張興奮的笑臉,被定格成永恆的畫面。
長沙火車站於1977年建成通車,當時是全國第二大火車站。隨後,周邊建築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人氣也很快聚集,火車站周邊迅速成為長沙城的黃金地帶。如今,高鐵已成為出行首選,長沙火車站已逐漸褪去客流中心的光環,但經過近四十年的風雨,它已成為長沙城永恆的經典地標。
建設 40多萬人次參加義務勞動
1911年,小吳門火車站建成,它是長沙歷史上第一個火車站。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京廣鐵路老線與市內主幹道有七處平交,嚴重阻礙交通,急劇增加的客流量也使老站不堪重負。1974年起,新長沙火車站建設開始籌備工作。1975年,鐵道部正式批准長沙新客站的建設,選址於長沙東邊的一片郊區。
「當時長沙建設新車站更多的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時任長沙火車站副站長龔順元說,「車站大廳要掛毛主席像,就把畫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像的藝術家請來了;貴賓室要布置國畫,就請到了著名畫家關山月。」
根據《長沙鐵路車站建設工程提綱》記載,長沙鐵路車站共計有10多個項目,相當於四座湘江大橋的投資總和,工程量巨大。對於新站的建設,長沙市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20世紀50年代前後出生的城區居民,幾乎都參加了火車站的義務建設。據1977年長沙車站通車典禮大會上的指揮長講話稿,全市廣大人民參加建站義務勞動有40多萬人次,各有車單位支援車站運輸材料物資30多萬噸。
1977年7月,長沙火車站建成通車,落成典禮被特別安排在國慶節舉行。國慶當天,長沙火車站前坪聚集了上萬人慶祝,甚至還有一些外地遊客特意坐火車過來參觀。
火炬 直立體現風平浪靜國泰民安
從五一大道遠眺,老遠就能看到火車站高高的火炬,那火紅的顏色和直立的火焰像極了湖南人愛吃的辣椒,所以不少人又親切地稱它為「紅辣椒」。而對於外地人來說,這已成為長沙的特徵,不少人坐火車來長沙,即使未見「長沙」二字,但只要看到這個火車站,就知道自己到了長沙。
「這個方案是時任鐵道部長萬裡在16個設計方案中親自參與遴選出來的。」曾擔任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的周瑞生說,這個方案主要結構是「方盒子+鐘樓+火炬」,方盒子是指下面的主樓,鐘樓是為了方便大家看時間準時乘車,火炬則是為了體現長沙元素。
周瑞生介紹,火炬這一元素有比較特殊的政治意義。湖南是毛主席的家鄉,長沙又是毛主席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城市,火炬代表「星星之火」的源頭,體現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周瑞生回憶,這個火炬的設計還有一個小插曲,即火苗到底朝哪個方向讓大家絞盡腦汁。新火車站坐東朝西,如果火苗朝東,會被認為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朝西,朝向就和車站大門一樣,不美觀;如果朝北,直指北京不妥;如果朝南,則與中央「背道而馳」。2個多月後,火苗最終確定為朝上,體現「風平浪靜,國泰民安」。
鐘樓 GPS衛星定位系統自動校時
「東方紅,太陽升……」昨日下午,《東方紅》樂曲響徹火車站廣場,並伴隨著「當、當、當」三次打點報時。為方便旅客看時間準時乘車,長沙火車站的鐘樓已精準報時近四十年。
「我們有一支團隊專門負責對時,從最初的聽廣播對時,到現在的衛星定位自動校時,確保火車站時鐘的準確。」廣州通信段長沙通信車間相關負責人說,在剛建成時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工作人員用收音機收聽廣播,根據當時天津報時臺的播報來確定時間。90年代初開始,根據電視上的時間進行調試。中央臺整點會有時間顯示,工作人員便選擇在整點進行對時。「2013年,鐘樓時鐘經過了建成以來的最大一次維修,在保持鐘面外觀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多項國內最新技術,控制系統採用國內最先進的GPS衛星定位系統自動校時,確保極少出現誤差。」該負責人說。
如今,隨著滬昆、京廣兩條高鐵動脈在長沙交會,高鐵成為了長沙人出行的首選,長沙火車站逐漸褪去客流中心的光環。不過,長沙火車站仍然是長沙最繁華的地段之一,路過此處的人,都會看一看鐘樓、對一對時間,已經成為生活在長沙的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