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火車站近40年風雨變遷 曾是全國第二大火車站

2020-12-23 湖南在線

從1977年的全國第二大火車站,到長沙城永恆的經典地標

火車站:熟悉的火炬和鐘樓

如今,長沙火車站已逐漸褪去客流中心的光環,但經過近四十年的風雨,它已成為長沙城永恆的經典地標。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首席記者 吳鑫礬 實習生 羅惠

夜幕降臨,長沙火車站依然燈火閃爍,車來車往。站前廣場,一群遊客擺起各種姿勢,咔嚓一聲,車站高聳的鐘樓、鐘樓上的「紅辣椒」火炬,以及那一張張興奮的笑臉,被定格成永恆的畫面。

長沙火車站於1977年建成通車,當時是全國第二大火車站。隨後,周邊建築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人氣也很快聚集,火車站周邊迅速成為長沙城的黃金地帶。如今,高鐵已成為出行首選,長沙火車站已逐漸褪去客流中心的光環,但經過近四十年的風雨,它已成為長沙城永恆的經典地標。

建設 40多萬人次參加義務勞動

1911年,小吳門火車站建成,它是長沙歷史上第一個火車站。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京廣鐵路老線與市內主幹道有七處平交,嚴重阻礙交通,急劇增加的客流量也使老站不堪重負。1974年起,新長沙火車站建設開始籌備工作。1975年,鐵道部正式批准長沙新客站的建設,選址於長沙東邊的一片郊區。

「當時長沙建設新車站更多的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可以說是要什麼有什麼。」時任長沙火車站副站長龔順元說,「車站大廳要掛毛主席像,就把畫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像的藝術家請來了;貴賓室要布置國畫,就請到了著名畫家關山月。」

根據《長沙鐵路車站建設工程提綱》記載,長沙鐵路車站共計有10多個項目,相當於四座湘江大橋的投資總和,工程量巨大。對於新站的建設,長沙市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20世紀50年代前後出生的城區居民,幾乎都參加了火車站的義務建設。據1977年長沙車站通車典禮大會上的指揮長講話稿,全市廣大人民參加建站義務勞動有40多萬人次,各有車單位支援車站運輸材料物資30多萬噸。

1977年7月,長沙火車站建成通車,落成典禮被特別安排在國慶節舉行。國慶當天,長沙火車站前坪聚集了上萬人慶祝,甚至還有一些外地遊客特意坐火車過來參觀。

火炬 直立體現風平浪靜國泰民安

從五一大道遠眺,老遠就能看到火車站高高的火炬,那火紅的顏色和直立的火焰像極了湖南人愛吃的辣椒,所以不少人又親切地稱它為「紅辣椒」。而對於外地人來說,這已成為長沙的特徵,不少人坐火車來長沙,即使未見「長沙」二字,但只要看到這個火車站,就知道自己到了長沙。

「這個方案是時任鐵道部長萬裡在16個設計方案中親自參與遴選出來的。」曾擔任長沙市城市建設局副局長的周瑞生說,這個方案主要結構是「方盒子+鐘樓+火炬」,方盒子是指下面的主樓,鐘樓是為了方便大家看時間準時乘車,火炬則是為了體現長沙元素。

周瑞生介紹,火炬這一元素有比較特殊的政治意義。湖南是毛主席的家鄉,長沙又是毛主席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城市,火炬代表「星星之火」的源頭,體現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周瑞生回憶,這個火炬的設計還有一個小插曲,即火苗到底朝哪個方向讓大家絞盡腦汁。新火車站坐東朝西,如果火苗朝東,會被認為是「西風壓倒東風」;如果朝西,朝向就和車站大門一樣,不美觀;如果朝北,直指北京不妥;如果朝南,則與中央「背道而馳」。2個多月後,火苗最終確定為朝上,體現「風平浪靜,國泰民安」。

鐘樓 GPS衛星定位系統自動校時

「東方紅,太陽升……」昨日下午,《東方紅》樂曲響徹火車站廣場,並伴隨著「當、當、當」三次打點報時。為方便旅客看時間準時乘車,長沙火車站的鐘樓已精準報時近四十年。

「我們有一支團隊專門負責對時,從最初的聽廣播對時,到現在的衛星定位自動校時,確保火車站時鐘的準確。」廣州通信段長沙通信車間相關負責人說,在剛建成時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工作人員用收音機收聽廣播,根據當時天津報時臺的播報來確定時間。90年代初開始,根據電視上的時間進行調試。中央臺整點會有時間顯示,工作人員便選擇在整點進行對時。「2013年,鐘樓時鐘經過了建成以來的最大一次維修,在保持鐘面外觀不變的情況下,採用了多項國內最新技術,控制系統採用國內最先進的GPS衛星定位系統自動校時,確保極少出現誤差。」該負責人說。

如今,隨著滬昆、京廣兩條高鐵動脈在長沙交會,高鐵成為了長沙人出行的首選,長沙火車站逐漸褪去客流中心的光環。不過,長沙火車站仍然是長沙最繁華的地段之一,路過此處的人,都會看一看鐘樓、對一對時間,已經成為生活在長沙的一種習慣。

 

相關焦點

  • 長沙這座曾經全國第二大的火車站終於要改造了!
    點擊標題下「向上天際線」可快速關注項目概況長沙火車站於1977年建成通車,當時是全國第二大火車站,僅次於首都北京。隨後,周邊建築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人氣也很快聚集,火車站周邊迅速成為長沙城的黃金地帶。
  • 萬裡曾排除萬難 為長沙建當時全國排名第二火車站
    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記者 聶映榮 實習生 崔莉  近日,得知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萬裡在京逝世的消息時,長沙90歲老人周瑞生心痛不已,直到現在,他都對萬裡心存感激,他覺得長沙這座城市應該感謝萬裡。40年前,時任鐵道部部長的萬裡排除萬難,調集眾多資源,為長沙建了一個當時全國排名第二的火車站。
  • 解剖長沙火車站:曾是全國最美建築之一 許多設計超越了時代
    近兩年來,人們終於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火車站的廣告標識牌被清理,廣場重新做了規劃。周邊的建築風貌也得到了改善,長沙火車站正在恢復它本初的氣質。2009年9月,長沙火車站榮獲由中國建築學會頒發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成為當時全國300座最美建築之一。2014年6月,長沙火車站被納入長沙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它應得的榮譽。
  • 長沙火車站,即將大變!
    長沙火車站提質改造項目預計2021年元旦完工火車站將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視野作為長沙城市地標,長沙火車站建成通車40多年來,經歷了多次提質改造。百年長沙火車站的時代變遷每座城市的火車站像是城市的心臟承載著城市的靈魂與性格歷經百餘年的長沙火車站透過巨大血管般的鐵軌見證著長沙城的聚散離合1911年1月8日粵漢鐵路長株段首次試車紀念(地址:小吳門)。
  • 在「紅辣椒」火車站,傳唱《東方紅》
    近日,長沙站鐘樓上的「火炬」,經過清洗、維護,重新「點燃」,華燈初上時,「紅辣椒」在寒風中更加透亮、更加溫暖,成為夜晚長沙五一路上最亮眼的標識。(中國鐵路)  很多人都說長沙火車站鐘樓上矗立的,是代表長沙人火辣性格的大紅椒。
  • 長沙記憶⑳|長沙火車站:經典地標 歲月留痕
    2018年8月9日,夜色中的長沙火車站鐘樓,鮮紅的火炬與五一路上車水馬龍的燈帶互相輝映,點亮著繁華都市的脈動。長沙火車站,一直是長沙的地標和門戶。在時間的河流裡,它見證過無數悲歡與離合,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演繹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從這裡,便可以了解長沙城的變遷與發展,也可以讀懂「光陰的故事」。
  • 為何說長沙火車站甚至超越了當時的北京火車站?
    站在長沙火車站廣場上,仰望這座建築,可以清晰看到它的外部立面結構。這是一種底部巨大、頂端高聳的「方盒子」。橫向長度達150米的主體建築,63米的鐘樓,站房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的巨型體量,這種橫向的巨大建築排列,形成一種極為廣闊的氣勢。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足以傲視城市中的絕大多數建築,在當時屬於僅次於北京站的全國第二大站。當年站在五一路的任何一個方位,都能看到長沙火車站。
  • 「照見長沙」長沙火車站老照片 見證40年城市巨變
    我們今天「長沙老故事」的講述人叫鍾友援,長沙晚報攝影記者,從小喜歡攝影,1976年從部隊轉到長沙工人文化宮擔任攝影專幹。報到第一天,鍾友援接到通知,自己的工作關係已經借調到長沙火車新站建設工程指揮部去協助工作。
  • 衡水四十年:衡水火車站的變遷
    衡水火車站的變遷見證了40年來我市的巨大變化。 1986 年的衡水火車站場景。馮建文 攝 伴隨著改革開放,1983年道路運輸市場全面開放搞活,短短幾年在衡水地區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多層次辦運輸的格局。
  • 十大「網紅」地標帶你看長沙⑨|從單一的火車站向城區交通綜合體...
    夏曉瀾 舒展)1978年,轟然鳴響的大變革,悄然改變了一個大國運行的軌跡。四十年過去,一座城市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星辰在線《改革開放40年,十大「網紅」地標帶你看長沙》系列報導帶你走進長沙火車站。長沙火車站始建於1912年,設在市區中心今五一大道以南、瀏城橋以北的肇家坪對面,當時佔地約萬餘平方米,站前廣場不足千平方米,地面凸凹不平。站內,只有四股車道、兩個站臺、—個候車室,設備十分簡陋。
  • 北京火車站:40年光影裡的春運記憶
    2018年,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8億人次。四十年間,春運規模不斷擴大,出行方式不斷豐富,團聚方式更加多元。  由於鐵路交通的大眾性和普遍性,春運的中心,始終是火車站。  北京站,祖國心臟的春運樞紐,媒體關注的焦點,窺見變遷的「窗口」。毛家灣胡同甲13號是北京站的官方地址,您可能不知道。
  • 長沙火車站疑寒冬關空調 曾被斥「要錢不要臉」
    長沙火車站疑寒冬關空調 曾被斥「要錢不要臉」  長沙火車站外景 澎湃新聞記者 蔣格偉 圖  1月17日,長沙室外最高氣溫僅6℃,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長沙火車站實地走訪發現,該站第一、二、三候車室及大廳的空調處於開啟狀態
  • 瑞幸咖啡長沙再進一交通樞紐地,機場、火車站都有門店了
    8月底,瑞幸咖啡長沙火車站店正式開業,這也是瑞幸咖啡無限場景戰略的重要一環。 一直以來,瑞幸咖啡堅持無限場景的品牌戰略,除了集中布局寫字樓、學校、商圈等白領、年輕人集中的場景外,各大城市的交通樞紐地也沒有落下。像武漢漢口火車站、濟南東站、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無錫碩放機場、杭州火車站等地,都能看見瑞幸咖啡的身影。
  • 長沙火車站漸漸消失的黃牛
    在十幾年前,倒票盛行的時候,民警們每天都有抓不完的黃牛。實名制購票之後,黃牛幾乎沒有可乘之機。現在,長沙車站派出所民警們的工作量比以前少了,偵破效率也大大提升,更多的時候,民警們所做的就是服務乘客,就像在長沙火車站服務了16年的民警孫宏強說的那樣:「我們的工作中沒有那麼多驚天動地的事,大部分都是平凡瑣碎的,但想要做好,就需要很多耐心。」
  • 廣州這個火車站,面積相當於40個鳥巢,被稱為「全球最大」火車站
    導語:廣州這個火車站,面積相當於40個鳥巢,被稱為「全球最大」火車站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攀升,國內各地區的經濟都得到了飛速增長,各地區基本告別了窮困落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可以從一個窮鄉僻壤但是除了高鐵以外,中國又投資建設了一座,全球最大火車站,面積相當於40鳥巢,力壓世界第一大火車站。
  • 全國火車站題字都是誰寫的?太漲姿勢了,長沙站最經典
    圖源:攝圖網1959年9月13日到14日,北京站新站建成之始,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曾先後到站視察,毛主席視察新建北京站後親筆題寫「北京站」站名。毛主席曾讚譽他是「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
  • 鄭州1904年就建成有火車站 曾是個"雙胞胎"
    百年火車站的變遷見證和縮影了鄭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史,而現代化的鄭州高鐵站,從此將讓鄭州坐在全國「雙十字」樞紐的位置上。  毫不誇張地說,鄭州火車站的歷史變遷,就是一部鄭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史。根據《清史稿·交通志》記載,1904年3月,鄭縣站即鄭州站建成,位於當時鄭縣的城西。  鐵路通車初期,設備簡陋,運輸效率低下,北京到漢口的列車需運行3日。
  •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二十)|關於長沙火車站發展變化的調研報告
    關於長沙火車站發展變化的調研報告  為感受時代的發展變化,筆者來到湖南省會長沙市的地標建築—長沙火車站、湖南黨史陳列館等進行實地調研,筆者實地採訪調研長沙火車站老員工了解了長沙火車站建設、發展歷史,併到湖南黨史陳列館感悟了長沙40餘年來交通的巨變。
  • 長沙火車站將迎來巨變!
    噴泉展露著迷人的風姿步行廣場區南側社會車輛停放區中心景觀廣場區北側公交廣場區依次呈現一切變得「智慧」有序長沙火車站提質改造後的概念性效果圖。芙蓉區城管局供圖這將是長沙火車站西廣場(老廣場)「滿血」歸來的全新面貌!經過前期的準備和規劃和設計,芙蓉區城管局公布了長沙市火車站東西廣場提質改造概念性設計方案(點擊文末連結可查閱設計方案具體內容),並向市民廣泛徵集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
  • 流動的變遷,歷史的見證--北京火車站
    本期,我們將帶您探尋北京火車站的發展變遷~△ 北京主要火車站位置平面圖我們來看看北京的火車站都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1882年,慈禧為滿足私慾,挪用海軍經費營造御苑別館。李鴻章迎合慈禧,在清宮西苑(現在的中南海和北海)修建了北京第一條鐵路——紫光閣鐵路,有瀛秀園和靜清齋兩個火車站。後來,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佔北海,車站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