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1月10日,「奮鬥者」號挺進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探底萬米深海。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據了解,坐底之後,三位潛航員將會在海底進行一些採樣的工作,時間預計會持續6個小時。6個小時也是「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海底設計最長的作業時間。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融合了之前兩代深潛裝備的優良血統,不僅採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勁的能源系統,還擁有更加先進的控制系統和定位系統,以及更加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
今天,跟隨大眾網·海報新聞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大國重器」,看它們是如何令世界驚豔的吧。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
2020年7月31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過程中航天領域完成收官的首個國家重大工程。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第五十五顆北鬥導航衛星(即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點火發射成功,標誌著北鬥三號組網圓滿收官。
「鯤龍」AG600: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
AG600別名「鯤龍」,是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填補我國大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需要的重大航空裝備。2020年7月26日,「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2020年7月26日,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
中國天眼: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
2020年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是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正式運行300天以來已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我國科研團隊藉助FAST,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山東艦:第一艘國產航母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交付海軍。經中央軍委批准,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舷號為「17」。至此,「山東艦與遼寧艦,兩艘巨龍齊入海」,人民海軍進入「雙航母時代」。2020年10月27日,海軍山東艦艦長來奕軍表示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接入列10個月以來,已圓滿完成一系列海上試驗訓練項目。
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目前,「嫦娥四號」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是月表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
圖為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中國國家航天局供圖
11月10日,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基於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
天宮一號: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1年11月3日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天宮一號在軌運行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務,還超設計壽命飛行、超計劃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
圖為「天宮一號」翱翔太空的電腦模擬圖。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世界下潛能力最強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強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於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2年6月15日,蛟龍號進行7000米級海試首次下潛試驗。蛙人為蛟龍號掛纜繩。復興號動車組
藍鯨1號:開採可燃冰的「深海巨獸」
藍鯨1號是全球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鑽井平臺。它可以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海域作業,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實現可燃冰安全開採持續整整60天,產氣總量超過30萬立方米,產氣時長、產氣總量,雙雙打破世界紀錄。藍鯨1號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鑽井平臺設計、建造最高水平,被稱為「流動的國土」。
2016年9月4日,「藍鯨1號」在山東煙臺海域試航。
除了這些,還有「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C919大飛機、「天鯨號」……
今天,讓我們向這些「大國重器」背後無數科研人員的付出致敬!也期待我們國家有越來越多讓人驕傲的「中國名片」驚豔世界!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葛思琦 綜合自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百度百科、科普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