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對拉脫維亞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出席在裡加舉行的第五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簡稱「16+1合作」,是中國與中東歐16國之間建立的合作機制。在裡加舉行的本屆峰會,將是「16+1合作」啟動5年來,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首次在波羅的海國家召開。11月1日,在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舉行的一場專家研討會與媒體見面會上,多位歐洲研究領域的專家對「16+1合作」的前景和此次裡加峰會的成果進行了展望。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認為,中東歐16國包括11個歐盟成員國和5個歐盟候選國,因而,「16+1合作」也是中歐合作的重要一部分。他認為,目前「16+1合作」正處於一個日益成熟的階段,具體表現為4個方面。一是,「16+1合作」目前已完成了機制建設,包括一年一度的領導人會晤、一年兩次的成員國協調會議、兩年一次的部長級會議,以及設在中國外交部的秘書處與16國駐華使館之間的季度會議。二是,「16+1合作」目前已制定出臺了中期合作規劃,定下了九大合作領域。三是,將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物流合作、產能合作等領域確定為了重點合作領域。四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為「16+1合作」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雖然中東歐地區以往在人們的視野中關注度不算高,但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研究員孔田平認為,事實上,世界上各主要國家對這一區域都十分看重。他介紹說,美國對於中東歐地區的關注,更多的表現在地緣政治上,比如在北約東擴等議題上,美國非常關注其在中東歐國家的安全利益。歐洲國家在東歐巨變後抓住了機遇,目前中東歐地區的主要投資都來自歐洲。日韓等國的產品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時候就進入了該地區。「不過現在情況有些變化了」,孔田平根據自己近年來訪問中東歐國家的親身觀察到的現象舉例說:「現在在波蘭華沙的街頭和地鐵裡,到處可以看到華為、聯想的廣告,在那裡接觸到的一些學者用起了小米手機。」他表示:「最近五六年,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經濟存在感正在加強。但是,中國走出去的時間畢竟並不長,能力還有所不足。加之國際經濟和貿易的低迷,對中國在這一區域的貿易、投資增長還需要有足夠耐心。」
「16+1合作」機制中中東歐16國,經濟狀況、營商環境等各不相同,是否會給中國與16國的合作進程造成困難?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經過這麼多年的務實合作,現在看來,「16國的差異性更多的是優勢而不是問題」。他認為,目前中東歐國家對於「16+1合作」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些國家根據自己的特色拿出與中國合作的構想和方案,這將擴展中國與16國合作領域的廣度。同時,各國的多樣性也有利於這些國家與中國各有特色的地方政府展開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陳新,對中東歐16國的投資和營商環境作了量化分析後發現,中東歐國家的創新能力都還處於有待加強的階段。下一步,「創新」將是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潛在增長點。陳新還認為,中東歐國家在製藥和化工等細分領域的能力也值得挖掘。
民間智庫合作,也是促進「16+1合作」深化的重要途徑。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介紹,由中國社科院、「中國-中東歐智庫交流與合作網絡」(簡稱「16+1智庫網絡」)、拉脫維亞外交部、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聯合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國際論壇」,已於11月4日在裡加成功舉辦。(記者 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