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裡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你們村適合哪一種?

2020-12-26 騰訊網

圖源:開化發布

浙江在線7月13日訊(編輯 徐光)近年來,浙江省深入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方式,取得顯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財政廳總結試點經驗,梳理出了浙江村級集體經濟十大發展模式及經驗典型案例,並對外公布,以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發展模式1:資源開發型

憑藉土地、山水、田園等特色自然資源,開發增收項目,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典型案例】

開化縣長虹鄉霞川村大石龍水電站增效擴容技改項目

霞川村由原霞塢、河灘村調整新設,地處開化縣西部邊陲,毗鄰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東頭村。由於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體無經營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壯年外出務工,是十裡八鄉「有名」的經濟薄弱村。

為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近年來,霞川村積極探索實踐多元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將目光瞄準了村裡現有資源——大石龍水電站。水電站建於上世紀70年代,前幾年因機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無人維護等原因關停,2017年大石龍水電站增效擴容技改項目列入省級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總投資近300萬元。經過規範化、專業化的設計建設,大石龍水電站發電機順利完成改造,發電能力可達320千瓦,於2018年正式投入運行並成功併網發電。

大石龍水電站通過增效擴容技改,每年為村集體帶來40萬-60萬元的穩定收入,使霞川村一舉摘掉了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同時,霞川村的水能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和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農村水電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模式2:物業經營型

引導、扶持村集體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或村留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職工生活服務設施等,通過物業租賃經營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

縉雲縣溶江鄉洪坑橋村農貿市場遷建工程

洪坑橋村位於縉雲縣東部,距縣城16公裡,是溶江鄉政府所在地。按照當地習俗,每逢農曆「一」「六」是溶江鄉的集市,由於無固定經營場所,集市時馬路沿邊擺滿攤位,被稱為「馬路市場」。至今,「馬路市場」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費維護成本近10萬元。

為徹底取締以路代市、佔道經營的「馬路市場」,溶江鄉政府、村兩委積極謀劃洪坑橋村農貿市場遷建工程,按照縉雲縣南鄉最大農貿市場、茶葉交易中心的目標定位,安排建設用地8畝,新建一個停車場、攤位、公廁、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完備的農貿市場。項目總投資180萬元,其中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資金128萬元,地方財政資金10萬元,村級自籌42萬元。

經過溶江鄉政府、村兩委和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歷時5個月的新農貿市場順利建成並投入使用,共有200餘名攤位業主入駐新農貿市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28萬元。此外,通過收取集市臨時攤位租金、茶葉交易場地租金、夜宵攤租金等方式,新農貿市場為洪坑橋村村集體經濟輸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發展模式3:資產盤活型

對村集體閒置的會堂、廠房、祠堂和廢棄學校等設施,通過公開拍賣、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

東陽市六石街道張麻車小區文化創客項目

六石街道張麻車小區現有村民165戶、586人,多次獲得「東陽市五好(示範)農村黨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資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六石街道張麻車小區文化創客項目總投資425萬元,其中財政補助200萬元,村級自籌225萬元。項目利用小區及周邊閒置房屋、廠房、老電影院等資源,委託公司統一管理、統一設計、統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環境為基礎,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休閒文化旅遊街區。小區按照「修舊如舊」理念對原有建築進行修整加固,並在此基礎上融入虛實互動3D視覺牆繪,將泥牆、赤膊牆和水泥牆裝扮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顯著提升道路兩側及周邊的村居環境和商業品位,提高街區房屋總體租金水平。同時,小區引進專業文創公司,策劃打造青年創客社區,發展集娛樂、休閒、辦公於一體的輕奢眾創社區,助力青年創業創新,實現居民小區和創客社區輻射互動。

項目建成後,張麻車小區從一個老舊街區蛻變成為集文化、休閒、創業於一體的優選之地。通過遊客觀光、餐飲、商鋪出租、承接影視劇拍攝等方式,實現年營業收入30多萬元,有力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幫助村民就業、增收。

發展模式4:資本運營型

將村集體歷年積累的資金、土地補償費等貨幣資產,通過參股經營等方式轉為經營資本,獲取股金、利息和資產增值等資本運營收入。

【典型案例】

金華市婺城區:集體經濟發展小微企業創業園項目

婺城區西南山區是省內典型的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有5座中型水庫,是百萬市民的「大水缸」。為更好保護飲用水源,關停了周邊的民宿、農家樂、鄉村旅遊等經營項目,導致部分村集體「返薄」。

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行政村以「飛地」形式參與婺城區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項目,推進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村級集體抱團致富。項目總投資1.28億元,其中,國有資本6000萬元,村級入股6800萬元,涉及參股村85個。為降低經濟薄弱村參與項目的融資成本,村級入股的資金中包含省級試點資金1350萬元和區財政配套補助1350萬元。同時,婺城區政府與當地農商銀行聯合推出金融消薄產品——「鄉村振興·富村貸」,經濟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準貸款利率,額度最高可達50萬元;此外,對參與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經濟薄弱村,給予70%的貸款貼息。產業園重點發展汽摩配產業,委託第三方運營團隊開展廠房出租、小微企業入駐、基礎設施維護、消防安全等日常經營管理。

「飛地抱團」項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資源限制,讓更多行政村得以參與。園區建成後,可供10個左右汽摩配小微企業入駐,每年可產生租賃收入約1000萬元,減除稅費、運營成本等必要開支後,85個參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獲得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

發展模式5:基金運作型

利用各級財政扶持資金和村級自籌資金組建發展集體經濟基金池,由政府國資公司負責運作,營利收入返還給納入扶持範圍的經濟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門縣:基金式扶持為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添磚加瓦

三門縣的經濟薄弱村數量多、資源匱乏,主要通過異地建造或購置物業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加快經濟薄弱村脫困轉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門縣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確保村集體獲得穩定收益。

通過省以上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200萬元、村集體自籌資金設立基金,由三門縣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管理,用於扶持經相關部門確認的經濟薄弱村。基金運作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對於目前無自主發展項目的經濟薄弱村,經有關部門確定列入三門縣村級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股東的,基金暫存該公司,公司再將資金委貸給縣國投公司,國投公司給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東紅利方式拔付給股東,作為經濟薄弱村的經營收入;二是對於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經濟薄弱村,有較為成熟的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經有關部門審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資款,專項用於項目建設。

基金設立6年以來,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萬元,支付扶持村分紅1025萬元,消除了38個無區位優勢、無資源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薄弱村,村集體每年至少有5萬元的穩定收入。

發展模式6:村莊經營型

充分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打造村域景區、農家樂、民宿經濟等,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典型案例】

桐廬縣:莪山畲族鄉新豐村「空心村」二次創業試點項目

桐廬縣莪山畲族鄉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新豐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個位於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遠畲族小山村。由於地處偏遠,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多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豐村戴家山自然村環境幽靜,大氣負氧離子充沛,有千年古樹群、萬畝竹海和畲族風情,非常適合發展休閒旅遊業。為盤活村集體閒置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戴家山自然村通過統一收儲、統一招商的方式經營開發特色民宿,以1.5畝集體留用地入股,由企業出資新建4幢民宿,村集體固定分紅30年、保底300萬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級集體收入10萬元。為增強企業投資的熱情和積極性,村集體還與企業籤訂了500萬元風險共擔協議,明確對不可抗力致使企業遭受損失的,由村企共擔風險。

此外,村集體還投資建成了村旅遊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務中心、會議活動場所、停車場等功能區,有償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務,助力其可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除集體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紅10萬元以外,村旅遊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務中心、會議活動場所等每年可創收50萬元左右,為戴家山自然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使這個沉寂的小山村迸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氣。

發展模式7:產業發展型

把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結合,與塊狀經濟發展相結合,在促進產業發展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黃巖區:高橋街道下浦鄭村米麵產業發展項目

高橋街道下浦鄭村位於高橋街道東北面,全村共有393戶、1265名村民。下浦鄭村製作米麵已有100多年歷史,米麵口感爽滑、米香濃鬱,銷售量佔台州市米麵市場份額的60%以上。下浦鄭村的米麵產業以低、小、散加工作坊為主,整體加工程度不高,生產設備及技術落後,品牌、質量效益不強,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

為助推下浦鄭村米麵產業轉型升級,高橋街道藉助省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通過資源整合、產研結合、農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產加工、參觀體驗與三產融合於一體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示範高地。項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園一區一館(文化禮堂、製作工坊、米麵公園、體驗區、展示館)的規劃,興建佔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麵產業園區,內設10個生產車間,統一配置米麵加工設備,建造廢水處理設施,全面杜絕米麵加工廢水入河,保護村莊環境。

園區順利建成後,先後有十餘家米麵加工作坊入駐,通過共享廠房、設備、水電等,實現米麵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通過塑造米麵生產基地、米麵文化展示館、米麵文化節等米麵主題文化,推動農旅深度融合,以米麵產業發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隨著下浦鄭村米麵產業規模化進一步成型,米麵文化節等活動吸引遊客1.3萬人次,新增經濟效益400萬元,實現了米麵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振興。

發展模式8:生產服務型

圍繞村域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諮詢等服務,或開展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中介服務,或興辦農產品等專業批發市場,通過開展購銷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

桐鄉市:梧桐街道安樂村村領辦勞務專業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設施項目

桐鄉市梧桐街道安樂村位於城郊結合部,區域面積5.5平方公裡,現有農戶808戶,戶籍人口3000餘人,新居民約2.3萬人。村內房產出租現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湧入村中,環境衛生髒、亂、差問題較為突出。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衛生和管理問題,安樂村以省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為契機,成立勞務專業合作社,提供衛生保潔、綠化養護等服務。勞務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359萬元,村合作社投資71.8萬元,佔股20%。

項目總投資702.8萬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間四層樓的生產管理用房,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同時購買相應機械設備,建造配套設施。勞務專業合作社採用企業化管理模式,實行「路長制」與「河長制」包幹,明確每位保潔員的責任區域和工作要求,實現村內自我保潔、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場價格將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賃給勞務專業合作社,累計收益116.48萬元;勞務專業合作社通過承接物業管理、小區道路保潔、綠化養護等服務,實現年創收200萬元。如今的安樂村,村居環境乾淨、整潔、優美,村級集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發展模式9:村落建設型

以歷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設為載體,通過保護開發、宅基地整理復墾等途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典型案例】

慶元縣:長礱村扶持集體經濟試點項目

慶元縣淤上鄉長礱村,東接五裡根生態自然保護區,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生態環境優越,入選省歷史文化保護村落重點村。

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長礱村充分利用閒置農房、閒置土地等資源,通過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紅、集體提成等方式,引導和組織村民合理流轉土地、聯辦產業基地。

省財政安排200萬元專項補助扶持長礱村村集體經濟發展,長礱村將其中的150萬元用於修繕民宿,按古村落標準重新規劃管理,再承租給公司經營,每年收取15萬元租金;剩餘的50萬元用於向村民流轉25畝土地,承租給長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共流轉全村1000多畝土地,與村集體合作發展鄉村旅遊、現代農業和其他產業,頭三年村民按每畝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隨後每年遞增。此外,村民還可在該公司從事藍莓種植、管理與採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獲得4萬餘元收入。

據統計,項目實施第一年,長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6.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6萬元,較試點前分別增長137%、8%。目前,長礱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張;1個大型藍莓基地,年產量達3萬多斤,可為村裡創收約15萬元。

發展模式10: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過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

蓮花鎮為省級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強鎮,是衢江區的主要糧食生產區之一,下轄23個行政村,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6.8萬畝,土地流轉率達50%以上。蓮花鎮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惠及下轄的10個行政村、1.92萬人。

為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村集體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承包合同籤訂、股金分配等事宜,農戶或村民小組以1畝地/股入股合作社,保底價為500斤稻穀/股/年。合作社獲得的土地實際面積超出承包面積部分和整理後溢出面積租金收入、競標發包的溢價收入除預留40%作為保底基金外,其餘60%作為年底股份分紅。目前,蓮花鎮7個村已流轉土地3500畝以上,村集體根據本村產業發展規劃把連片流轉的土地承包給本地家庭農場主打造家庭農場集聚村,或承包給外來客商發展現代農業。

項目實施後,帶動了農業產業發展,有效促進農民增收、集體增收。比如,蓮東村將300餘畝土地外包給玉環市的客商種植白枇杷,村集體年增收8萬餘元,帶動4戶農戶種植白枇杷80餘畝,幫助80餘名村民在家門口拿「薪金」。

來源:浙江在線 2020-07-13

相關焦點

  • 「浙」裡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你們村適合哪一種?
    為加快經濟薄弱村脫困轉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門縣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確保村集體獲得穩定收益。 通過省以上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200萬元、村集體自籌資金設立基金,由三門縣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管理,用於扶持經相關部門確認的經濟薄弱村。
  • 博白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訪
    >找準路子讓村裡「錢袋」鼓起來——博白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訪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閉初健 通訊員 葉子祥「我沾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光,在沃柑種植基地裡打工,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每年還有分紅,今年有望摘掉『窮帽』。」
  • 豐鎮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豐鎮市「八種模式」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  入股實體經濟模式。在立地條件較好的村,通過村集體入股龍頭企業的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巨寶莊鎮巨寶莊村依託綠康源公司,投入130萬元註冊成立巨福合作社,綠康源公司負責收購合作社農產品並銷售,村黨支部負責種養殖和勞務組織,2017年村集體收入6.2萬元。
  • 平遙縣:以黨建引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近年來,平遙縣委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認真貫徹晉中市委基層黨建「一帶三創全域升級」部署要求,以「五地一產」入市改革為牽引,以「五個一」集成升級為抓手,深入實施「消薄壯大」專項行動,全力推動擴面、提質、增效,探索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之路,一個個鮮活有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猶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點綴平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 日照市東港區探索七種增收模式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日照市東港區把抓黨建促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夯實基層基礎的重要措施,探索總結出7種村集體經濟增收模式,有效激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經濟支撐,全區45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336個村超過10萬元。
  • 看沙塘鎮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幫帶發展」模式下出「乾貨」
    近日,柳北區沙塘鎮印發了《沙塘鎮推行「幫帶發展」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通過採取1+1、1+N等強強聯合、以強帶弱的形式,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村與村之間幫帶發展、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先進帶後進,攜手向前進」的村集體經濟良好發展局面。
  • 永春湖洋鎮「五種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永春縣湖洋鎮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科學謀劃,育強村財增長後勁,助力黨建與脫貧攻堅「融合互促、雙推雙進」。2019年村財政收入達到5-10萬的共7個,10-20萬的共9個,20萬元以上的1個;2020年村財政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預計可達11個。
  • 欽州市欽南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掃描
    7月2日,「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來到欽南區,了解當地依託「一山(那霧山)一海(茅尾海)一路(欽陸公路)」豐富的資源,通過強村帶弱村、能人帶產業、村企共建、向海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做強做優實體產業,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 霍邱縣:「三部曲」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霍邱縣堅持「走出去、請進來與沉下去」相結合,推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理念更新、本領更強、服務更優,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走進江蘇華西村、浙江安吉等先進發達地區,舉辦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示範班、專題班,實地查看了華西高科技園藝中心、萬畝農林科技示範園、電商中心、高品質稻米基地等,打破慣性思維,明晰發展思路。走進江陰市普惠苑社區、璜土鎮璜土村等全國先進村(社區),實地參觀學習鄉村振興、一村一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先進經驗做法。
  • 林頭:以項目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02抱團發展「強」項目近年來,雖然林頭鎮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長,但是村與村之間發展還不平衡,2019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為54.7萬元,而收入最低的村才剛過2萬。對此,林頭鎮積極探索出抱團取暖的發展路子,針對地處偏僻、資源匱乏的集體經濟欠發達村,注重握指成拳、組團發展,走集約、規模、高效的建設路子。實行異地聯建。突破村與村之間限制,創新實行多個村「異地聯建、組團脫貧」模式,既發揮資金「聚合效益」,又凸顯聯建「規模效應」。青龍村整合雙井、毛灘兩個貧困村101萬資金,建設120畝白茶、12畝櫸樹,每年可增收12萬元左右。
  • 德令哈:「五化」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德令哈市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當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答卷人」。強化組織領導,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制發《德令哈市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積極探索發展「股份合作、培育產業、集體股本、聯企興村、物業管理、勞務創收、鄉村旅遊、混合經營」八種經濟發展模式,打造了音發紙業、紅光村田園綜合體、白水河村水電站等一批村級實體經濟項目。堅持因地制宜,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
  • 崖灣村: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近年來,馮莊鄉崖灣村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不斷夯實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和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為當地打造「不走的產業」,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崖灣村現有2個村民小組,145戶516人,耕地面積5448畝。
  • 「黨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助推鄉村振興
    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助力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也是實現脫貧的一個重要法寶。以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既激活村集體經濟,同時也帶富當地貧困群眾。近年來,雲南華寧縣按照「集中資金優勢,整合優質資源,立足特色產業,抱團滾動發展」的要求,深入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力舉措,不斷築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石,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 創新模式分類施策 嘉魚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創新高
    鹹寧網訊 記者譚昌強、特約記者謝燕子、通訊員孫金龍報導:11月1日,嘉魚縣通報了該縣2019年各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嘉魚79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10萬元以上的村增至56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較2018年增加1536萬元。
  • 賓陽力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見聞
    【原標題】資源力量下沉 產業提質增效 ——賓陽力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見聞  5月11日早晨,位於賓陽縣大橋鎮五七村的和盈模式集中養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園門外,員工們正在有序測量體溫、洗手消毒,排隊進園。  據產業園負責人韋德仁說,產業園防疫措施到位,又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年內增收無憂。
  • ...大力實施「黨建+項目+資源」,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蓮鄉...
    」,大力實施「黨建+項目+資源」,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有力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湘潭縣立足養殖大縣的縣情,通過引入上市企業立華股份和正邦集團,大力發展「上市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大戶」的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立華股份、正邦集團共同建設集體農場,村集體負責提供用地,上市企業負責項目投資及建設,村裡養殖大戶通過租賃農場和上市企業合作養雞養豬,支付租金給村集體,並吸納貧困戶參與農場勞動獲得勞動報酬。
  • 林頭:以項目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長期以來該鎮都以傳統鑄造業為主,素有「華東鑄造之鄉」美譽,近年來,林頭鎮開始逐步轉型,探索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戰略之舉,堅持一切依靠項目、一切服務項目,通過「選、強、活、扶」四種方式實現了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 永春湖洋鎮「五種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永春縣湖洋鎮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舉措,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科學謀劃,育強村財增長後勁,助力黨建與脫貧攻堅「融合互促、雙推雙進」。2019年村財政收入達到5-10萬的共7個,10-20萬的共9個,20萬元以上的1個;2020年村財政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預計可達11個。
  • 安慶市做好村集體經濟發展答卷:強了村富了民
    宜秀區委提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658」行動計劃,即全區60%的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8個貧困村全部進入強村系列。嶽西縣委提出「351」目標,即到2021年底,集體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100個、50萬元以上村50個、100萬元以上村10個。謀定而後動,則無往而不勝。
  • 霍邱縣孟集鎮壯大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側記
    談起村裡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霍邱縣孟集鎮黃衝村的村民對村「兩委」班子讚不絕口。近年來,孟集鎮堅持「黨建引領,制度約束,產業推動,群眾參與」的工作理念,多渠道發力,積極支持全鎮15個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效推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促進了農民增收和經濟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村級「腰包」鼓起來,才能強村富民促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