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賽道熱不熱,一個重要的參考是——是否有行業巨頭「殺入」。
近日,生鮮平臺每日優鮮上線了一款名為「每日一淘一起拼」的小程序,正式進軍社區拼團領域。首站選擇在了石家莊,頁面顯示其目前已經招募了近百位「團長」。
無獨有偶。同樣在近日進軍社區拼團的,還有美菜。作為一家果蔬農產品B2B平臺,美菜在生鮮供應鏈方面的優勢,讓它快速在華中、華東、華北這三個當下最火熱的戰區同時開始了社區拼團探索。
不僅如此,據億邦動力網消息,憑藉微信生態迅速崛起的拼多多也開始「覬覦」這塊蛋糕。近日,拼多多投資了在上海浦東地區深耕數年的蟲媽鄰裡團,正式涉足社區拼團。
拼多多、每日優鮮、美菜,巨頭在進場,社區拼團也成為了當下消費領域最炙手可熱的賽道之一。
所謂社區拼團,指的是,以社區為中心,以團長(通常是寶媽、便利店經營者)為分發節點,消費者可以通過微信群、小程序等工具,拼團購買生鮮、日化用品等的新型購物形式。
社區拼團起源於2016年的長沙地區。彼時諸如芙蓉興盛等生鮮B2B平臺,利用自己的供應鏈優勢,開始向社區提供在線拼團、送貨到社區自提點的探索。並由此,長沙誕生了諸如芙蓉興盛、你我您、考拉精選等多個社區拼團的項目。
讓社區拼團真正大火、走向全國,還得歸功於資本的助推。從今年7、8月份開始,這一賽道進入了融資快車道。你我您、食享會、鄰鄰壹、十薈團、松鼠拼拼、考拉精選等頭部項目紛紛獲得千萬到億元級別的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十數億元。不僅僅如此,知名VC悉數入局,紅杉資本、IDG資本、GGV紀源資本、險峰長青、愉悅資本、真格基金等。
這不得不讓人想到,去年此刻的無人貨架。幾乎是相同的時間節點,同樣是資本蜂擁入局、巨頭紛紛下注。而一年後的今天,無人貨架們大多歸於沉寂。
資本不願意錯過。如果說,無人貨架讓熱錢看到了近場、隨機性消費的潛在空間,那麼社區拼團則讓資本看到了生鮮規模化盈利的可能性:此前,無論是標品化思維的B2C電商模式、還是O2O輕量化撮合方式,以及不溫不火的新零售模式,生鮮作為日常生活中高頻、剛需的品類,網際網路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規模化的盈利方式。
而對於社區拼團,作為主要品類的生鮮,大都採用預售、自提的方式,降低了損耗和履約成本,不少玩家表示,單點模型驗證盈利,甚至不少城市同樣現金流正向。
不僅如此,基於生鮮的高頻剛需黏住用戶,並由此展開品類的延伸——日用品、美妝、自有品牌產品等高毛利產品,甚至未來有可能拓展到教育、保險、理財等高客單價、高毛利的行業。社區拼團讓不少人看到了,從家庭集中式採購的可替代性渠道,成長為家庭日常性的、常態消費渠道的可能性。
沒有人能預測未來。無論如何,社區拼團已經雲集了足夠多的玩家和資本,戰爭一觸即發。
社區拼團中,生鮮往往佔有最為重要的份額。
生鮮高頻、剛需,與社區場景最為匹配。不過,對於創業者來說,生鮮創業一直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核心在於,很難盈利。
生鮮創業難以盈利,有兩個根本問題:一是損耗高;二是履約成本高。
首先是損耗高問題。生鮮銷售的傳統路徑是,產地- 一批- (二批)- 城市大倉- 店面/前置倉- 消費者。每一次運輸都有磕碰、擠壓、自然腐爛。同樣,每到一個倉庫,都停留數天,最終到消費者手裡,已經過了數天到半個月不等,損耗自然不低。「損耗有的時候達到了30~40%」,一位生鮮從業者告訴不凡商業。
其次履約成本問題。無論是B2C電商,還是新零售模式,生鮮的配送都需要包裝:泡沫箱、冰袋、不同品類分區等等,一樣都不能少。同時,配送上門同樣是一筆支出。「一個100塊的訂單,泡沫箱、冰袋這些,加上配送成本,都能達到十幾塊。」
兩高之下,留給生鮮創業者的毛利空間已經趨向零,甚至倒貼。
社區拼團採用了相反的方向。一方面,採用預售模式,以銷定採;另一方面,履約交給團長執行,通常是自提形式。
「預售可以明顯降低損耗,」呆蘿蔔創始人李陽在採訪中表示,「呆蘿蔔目前的損耗僅為2%。」
預售降低了損耗,不過,效率也在下降。通常, 社區拼團需要3~4天時間才會到達消費者手中。
「社區拼團更符合人群下沉的邏輯,」考拉精選創始人唐光亮認為,「一線城市比較難。」
在他看來,生鮮消費這幾年來,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分級現象:
共2頁 [1] [2] 下一頁
社區拼團大潮來襲 最危險的是拼多多嗎?
社區拼團+微商,換個「馬甲」來圈錢?
每日優鮮入局社區拼團 進軍石家莊
拼多多投資「蟲媽鄰裡團」 入局社區拼團?
社區拼團資本局 未來半年或「血流成河」
搜索更多: 社區拼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