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花朵財經
文| 花朵財經
定檔於9月25日,五隻配售螞蟻金服的戰略基金同一天正式「露臉」,「一日售罄」成為了市場共同的預期。
據此前披露,這五隻基金有500萬人購買。開賣後的前2分鐘,五隻基金合計賣出10億元;1小時後合計賣出102億元,人們驚呼「雙11」火爆再現。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國慶節前,五隻基金中只有三隻基金提前完成募集。這也意味著,在開賣6天後,華夏創新未來和匯添富創新未來兩隻基金仍在募集中,銷售時間拉長到國慶節長假。
最終歷經14天,超過1000萬用戶購買,600多億元的銷售戰績,五隻螞蟻戰略配售基金髮行終於落幕,只是這樣的銷售戰績顯然和市場此前「日光基」的預期形成了明顯的落差。
什麼叫戰略配售基金?其實它代表該基金以投資戰略配售股票為主要投資策略,需參與並接受發行人戰略配售股票。股票發行人的戰略投資者不參與網下詢價,且安排戰略配售股票的比例單獨計算,扣除該部分後才確定網下、網上發行比例。戰略配售基金合同生效後有一定的封閉運作期,封閉運作期內不辦理贖回。
因此,戰略配售基金在參與創新企業戰略投資時可優先參與,從「打新」角度而言擁有100%中籤率,其較長的鎖定期更是體現了重要的戰略合作意向,而且鎖定期可以適當穩定市場。
據悉,在2018年成立的6隻獨角獸戰略配售基金,兩年多下來平均就賺了12%,其原因是股票的倉位非常低。由基金合同約定只能認購戰略配售的新股,剩下的資金都去買了收益穩健的債券。但是這次的五隻基金還會延續此前振奮人心的超額收益嗎?
配售螞蟻金服的戰略基金,注意不是螞蟻金服戰略基金。看似相同的名字,實則意義卻大不相同。這次是阿里拉了5家戰略基金,給予了配售的權利,而不是專門針對螞蟻金服的戰略基金。
目前,對這次戰略基金的看法,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專業投資者或資深投資者,普遍不看好、認為不值得投資;一種就是散戶投資者,熱情很高,覺得買到就是賺到,還幻想著大賺特賺。從這裡就能看到認識的差距,也是很多散戶、基民都在賠錢的原因,因為他們只看到宣傳的基金名字,甚至基金名字都沒看全就有了買的衝動,只因為有「螞蟻金服」四個字。
實際上,這些戰略基金只有10%的資金比例可以投資螞蟻金服,這是基金政策的規定,真正實施上,這些基金可能都不會配滿,更多的可能就配售5%左右。
而要賺錢,就是要螞蟻金服上漲,這次它發行的估值2500億美元,近1.7萬億人民幣,已經排到市值前幾了。隨便漲個20%就超過市值第一的茅臺了,而很多人幻想著漲一倍以上,這就根本不可能了。而且它還有18個月的封閉期,新上市的一段時間基本就是它的頂點了,後邊就是逐漸回歸之路,你想想結果會怎樣?看一下中芯國際至今的情況就知道了。
重要的一點,這都是新基金,在基金投資上,儘量不買新基金。因為新基金錦上添花常有,雪中送炭難求。一隻基金的成立要經過很多道手續和成本支出,所以基金髮行的密集期很多都集中在市場火熱時段。一種是在全市場的牛市熱點時期發行,一種是結構性行情的間斷期發行。在市場火熱時發行的基金,不敢說估值有多低,但起碼它的優勢已經被市場抹平甚至拔高了。
而且新基金由於剛發行,募集的資金建倉期一般需要3個月時間。有時候,我們可以觀察一隻指數基金剛成立時,它與追蹤指數的擬合程度,這個時候誤差非常大,風險係數也相對增大。
多年以前,馬雲的那句「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言猶在耳,當時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領域都不以為然。然而,經過數年的洗禮,這一次傳統基金銷售渠道似乎嗅到一絲危機並主動迎戰,這也意味著基金渠道之戰再次狼煙四起。
所謂基金直銷就是在自己的網站、APP乃至通過客戶經理進行銷售,而代銷則是通過銀行、券商、第三方財富公司以及網際網路平臺等擁有基金銷售牌照的渠道進行銷售。在過去,代銷渠道基本上是銀行一家獨大,特別是四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對於銀行銷售渠道,可謂每一家基金公司都「既愛又恨」。
比如招商銀行,基金對於銀行的「愛」,在於誰要是能進招行的產品庫,銷量肯定不成問題;「恨」在於自己根本接觸不到終端客戶,甚至買了產品的客戶更多相信的也是招行的客戶經理而非基金公司本身。這導致基金業績做得好了是為銀行打廣告,做得不好了銀行卻可以「全面甩鍋」。
與此同時,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客戶經理能給客戶推薦產品的機會有限,市面上的基金又那麼多,何時能輪到某個基金公司的產品呢?緊隨而來的就是代銷「佣金」問題,不但前端要收費,後端賣出多少規模也要抽成。此外,基金的營銷策略也越來越傾向於新發,因為只有新發,銀行才會配套更給力的激勵機制。
直到網際網路銷售平臺橫空出世,螞蟻也創造了獨特的「財富號」生態。據了解,所謂的「財富號」,就是將天天基金、陸金所之類的網際網路銷售平臺貨架式的販賣方式,變成了阿里擅長的淘寶店鋪形式。基金公司可以運營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從營銷活動到陪伴內容,再到討論區維護,基金公司有了真正接觸終端客戶的機會,這進一步顛覆了銀行銷售基金的生態體系。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按照5隻產品總計600億的募集規模、認購人數1000萬人簡單計算,此批基金人均投資僅6000元,這充分顯示了網際網路的「長尾效應」,服務更為龐大的「尾部」用戶。這些網際網路的「長尾」資金體量較小,以往並不是銀行和券商主攻的客戶,銀行、券商普遍一般只為大客戶服務。
不過,就成長潛力來看,經過數年的事實驗證,這些「長尾」用戶才是基金市場未來的增量所在,網際網路渠道通過高頻地滲透觸達,伴隨用戶成長,再最終實現轉化,具有明顯優勢,這也是銀行對「螞蟻計劃通過此舉搶奪銀行百萬客戶和萬億資金」感到忌憚的原因。
據了解,螞蟻此次從產品設計,到營銷推廣,再到產品發行都處於絕對的主導甚至壟斷地位。此舉激起了另一零售巨頭――招商銀行的強烈反擊。有多個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在朋友圈重點推介了一款名為中歐網際網路先鋒的基金,這一產品擬任基金經理周應波也是中歐創新未來基金擬任基金經理。
據了解,這是招商銀行總行的決定,即提前發行周應波管理的中歐互聯基金,時間同樣定在螞蟻戰配基金髮售當天,目標對準螞蟻,力爭「打好這場季末保衛戰」。
目前,中歐網際網路先鋒在天天基金、蛋卷基金、招商銀行等多個渠道均有銷售,但唯獨在螞蟻基金頁面,無法認購。貨幣基金因流動性風險已被帶上「緊箍咒」,傳統銀行抵抗住了「寶寶們」的一波攻勢。螞蟻又一次來勢洶洶,劍指銀行的百萬客戶及千億資金,傳統渠道敏銳地嗅到危機並主動迎戰,這也意味著基金渠道之戰戰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