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北岸有個綠蔭蔥碧的村莊---六、七段村。秋風送爽,疊翠流金;秋意纏綿,秋景迷人。
作者看到農民喜收秋糧的繁忙景象,感受到農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
用自己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正在等待 「秋分」 這一天的到來,迎接真正屬於自己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
本期編輯:孫建國
美麗的 「塞外江南」 ,有條風景秀麗的伊犁河,伊犁河北岸有個綠蔭蔥碧的村莊—六、七段村。
六、七段村屬於伊寧市西郊一個行政村,全村1700多戶人家,3700多常住人口,耕地面積1·2萬多畝。
恰巧位居伊寧、可克達拉市正中間,距離兩市均不到半小時車程。北面緊挨著山東路、精伊霍鐵路、312國道、218國道。南面連接的是伊犁河次生林觀光帶。川寧、蘇源兩家大型生物藥廠、恆輝陶瓷廠就建在村邊上。
六、七段,這個多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在伊犁開發建設的浪潮中,幸福地擁拱在改革機遇的高處,幸運地成為鑲嵌兩市中間的一顆明珠。
優越特殊的地域位置,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使其美名遠播,享譽疆內,也為村民選擇就業脫貧致富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我家就在六段,我和老伴也是村民當中的一員,我們三十多年來親身見證了改革開放給六段村帶來的巨大變遷,目睹了黨的富民政策帶給鄉親們的各項實惠。尤其近年發生的許多日新月異的變化,有目共睹,數也數不清,道也道不完。
秋分臨近,秋忙正酣,我按捺不住田野裡傳來的忙碌和喧鬧,走出家門,漫步田間小道,只走了幾步拐個彎就上了山東路。
山東路外沿兩條寬敞的輔道成了秋糧晾曬的現成曬場,村民們把剛收穫的玉米攤在路上晾曬,金燦燦的玉米粒一路攤開綿延數公裡,十分壯觀。
金秋,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馬秉武拍照)
山東路北邊是精伊霍鐵路 ,兩者中間是六段大面積的條田 。秋風送爽、疊翠流金、秋意纏綿、秋景迷人。
田野裡曬場上,到處呈現著農民喜收秋糧的繁忙景象,到處漾溢著糧食豐收帶給人們花朵一樣綻放的笑臉。
農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用自己一年辛勤勞動的成果,正在等待 「秋分」 這一天的到來,迎接真正屬於自己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
近年來,六、七段村兩委班子抓好穩定工作的同時,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用足了腦筋,費盡了心思。尤其如何幫助農民首先種好腳底下的土地,更好地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做了大量工作。
農民們也清楚自身面臨的機遇,更不甘落後,擼起袖子勤奮勞作,在自己的人均四畝土地上大顯身手……。
他們從科學種田規律著手,根據六段逆溫氣候特點,果斷調整種植結構,擴大了優質小紅杏(樹上杏幹)的栽培面積。
舍依思在修剪收穫完的小紅杏樹(馬秉武拍照)
小紅杏這種在伊犁河谷走紅的名貴杏品,以前只有61團場種植,伊寧縣也有少量出產。近年,六、七村段群眾先後自發引進,開始落戶六段村。
經過幾年努力,具備了一定規模。小紅杏成了搖錢樹上結出的金蛋蛋。產量高、價格穩,易銷售、好管理,經濟效益是其他農作物的四至五倍,農民喜歡種、高興種。
六、七段三組種田能手舍依思帶頭改種小紅杏三年後,今年24畝杏園,近五百株杏樹,收果30多噸。 因為缺乏銷售經驗,三分之二杏園整包賣出,出果21噸,售價過低。自己零售10噸多,價格稍高,總共只賣了7萬多元錢,如果按正常渠道合理價位出賣,能賣15萬元不成問題。
伊犁特產小紅杏(編輯網摘)
家中還壓有一批加工包裝好的杏幹,準備放到明年春節出售,希望增值賣個好價錢,即使這樣也比種玉米多三、四年的收入。
而且過去種荘稼全家人一起上,整天爬在地裡不出來,現在只需他一人打理,騰出多餘勞力外出搞其他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我先後三次去過他的杏園,無論何時去他都在杏園裡忙活,杏園成了他的家,成了希望和夢想所在,杏園裡有著這個樸實農民許多美好的期盼。
今年吃了沒經驗的虧少賺一半錢,盼著明年能實現他的願望賣個好價錢,因為15萬元不是個小數目。在六、七段村,像舍依思這樣種小紅杏、核桃、蘋果和紅棗等果品增收致富的農戶不在少數,還有很多。
地種好了也賺錢也輕鬆,我有個朋友叫冶耀仁,家住六段九組,今年72歲高齡,全家人38畝地他一人種,兩年小麥兩年玉米輪換著來,年平均收入3萬左右。
豐收的玉米、小麥(編輯網摘)
錢輕鬆花、地輕鬆種、該浪就浪、該玩就玩、沒見過怎麼費事,老兩口日子過得挺舒心。
除了種好自家土地致富外,土地的適當流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耕地的有效利用和農民之間的合理流動,實現了互補雙贏。
一批自稱荘稼把式的中年人,看準閒置土地的商機,搞起了租賃承包,規模種地。
四組農民董拜克,九組馬偉等,從四、五個村民組中承包閒置出來的耕地,一包就是兩300畝,專門從事糧食作物種植。
他們給我說出內心的大實話: 種地利薄是事實,但我們不怕利薄,只要肯幹捨得下本錢,種的畝數多了,照樣從中掙到錢獲得可觀收入。
種植結構的調整和一部分土地的集中流轉,加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節約了一批勞力,以前五、六個人幹的農活現在一人就能輕鬆解決,使一部分勞動力從種地中分流出來。
他們依託特殊的地緣優勢,不錯過眼前的每一個就業機會,向二、三產業進軍蓄勢待發,做好了準備。
川寧、蘇源藥廠以及恆輝陶瓷廠為六段剩餘勞力就近就業打開了方便之門。
陶瓷廠工人在工作(編輯網摘)
2011年藥廠建成投產時,經過鄉、村兩級組織協調溝通,優先接受符合條件的六、七段村民進廠工作。為了照顧本村群眾,藥廠還在某些方面適當放寬招工條件,使具有勞動能力的適齡男女村民,一般都成了藥廠職工。
有的家庭夫妻二人都在藥廠上班,還有的家庭父母成了職工,索性把符合條件的子女都介紹進去,一家三、四個人都在藥廠上班拿工資。
六段三組的楊傑、馬世娟夫妻以前都是種地的農民,川寧藥廠投產時租掉手裡的地,首批進廠當工人。七、八年下來,如今都成了廠裡的熟練技工,薪金也穩步上升。
藥廠工人在工作 (編輯網摘)
以前的 「泥腿子」農民,輕鬆實現身份轉換,當上了產業工人,夫妻二人買了樓房、買了車。
前一段時間我們每天晚上在山東路結伴散步,我有意問他倆上班的事,一說起他們的廠,話匣子打開了,小兩口爭著要說,講的最多的是工資待遇、福利條件、病休假休、職工食堂等等,感到自豪滿足。真正體驗到了什麼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欣喜之色掛在臉上。
楊傑夫妻的幸運深深感染著我,好羨慕呀。我想,如果年齡倒回40歲,咱也去藥廠上班該有多好!
楊傑、馬世娟小兩口剛下班回家(馬秉武拍照)
一組的村民馬世成,在蘇源藥廠開採購車,兒子廠裡幹普工,父子二人月工資能拿7000多,妻子門前開快餐,合下來月收入上萬。
他們一家三口各司其職、生活無憂、其樂融融。這些是比較一般的,六段像這樣的家庭不是少數,還有很多很多。
稍差些的,「差」是因為家庭負擔重拖累大,但照樣過得滋滋潤潤。三組馬學林53歲,妻子專職在家做飯,三個孩子在外上學,他在川寧幹天工,如果風雨無阻保持出全勤,一月能拿5400元。除去一家生活費用、學生上學開支外,去年還新建一幢磚混結構新房,搬進了新居。
五口之家靠一人上班,供養了學生修建了新房,該解決的大事都得到解決,而且冬閒四、五個月啥事不幹,啥心不操熱炕頭窩著,日子過得雖然平淡但輕鬆愉快,和以前根本沒法對比。
馬學林是個性格內向只知踏實幹活的人,我寫進他的事跡後想拍個照作配圖,可他左右躲閃不讓拍,真是實幹的人不願讓人誇呀!
馬學林維族鄰居蘇來曼,自己給伊寧園區照看菜園,妻子在園區辦公區做保潔員。八公裡車程,騎摩託十分鐘到達,一月夥食費只交60元,剩餘的園區補貼,一天三頓吃得飽吃得好。
夫妻倆一月至少有5000元收入,三個雙胞胎女兒上學,同樣輕鬆養活一家五口沒有負擔還蓋了新房。
全村平均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人在藥廠做工,三家工廠擁有工人五、六千,正好成為六、七段村民勞動收入的一個重要渠道。
工廠雖好,並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工廠上班。勤勞肯幹的六段群眾,不放過任何一個增收渠道,不錯過任何一個掙錢門路。
六、七段村四面八方都在搞建設,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去做。四處工地張開雙手歡迎你。比如伊犁河景觀區、山東路、可克達拉市、66團場、北山坡等許多工地基建維護、綠化環保、門衛保安、鐵路巡護,隨之而起的餐飲服務等行業,都有六段男女村民工作奔波忙碌的身影。
年輕些的農民,隨機打零工賺錢,哪裡有活哪裡幹,零活穩定性差流動性大,但開工較高比較有利,還有的給人當司機東奔西跑賺著路上的錢。
年紀稍大點的給學校、工廠、單位當門衛保安,保潔服務等,一月也拿個兩千多。
隨著經濟條件不斷改善,更可喜的是,六、七段農民生活理念和精神面貌發生變化,作息習慣也有了根本改變。他們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更看不到「滿身灰土兩腿泥」。
他們不管做什麼工作無論何種情況下,一改過去邋遢散漫的習慣,都像工人那樣穿戴整齊、注重形象、講究體面、呈現出鮮亮陽光的生活姿態。
清潔衛生、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方面也都遵守規則,不像以前那樣任性胡做亂來,提高了農民的道德素質。
過去農民有個不好的習慣,沒有時間觀念。抬頭望一眼日頭走到哪了,便知道是上午下午,這也是農民散漫習性癥結所在。現在這種落後原始的習慣全被新觀念滌除乾淨,完全代替。
人人戴著手錶不算還拿著手機,一天到晚掐著時間安排一切,按時吃飯、按時上下班、按時接送孩子上下學,早了浪費時間,晚了必定要吃虧,吃虧的事無 論如何不能幹。
正如習主席所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近年來,六、七段村各族群眾,經過觀念轉變、勤勞付出獲得豐碩成果,出現 「兩優三多」 的可喜變化。
首先是居住條件得到徹底優化,借著每幢新建房國家補助2·8萬元,貧困戶4·2萬元的扶持政策,經過短短四、五年時間拆舊建新,普遍蓋上了抗震新房。新房率達百分之九十五,磚混結構率達百分之九十。
徹底告別了舊房、危房、土坯房、農民像市民一樣有了舒適整潔的住宅,改善了居住條件,提升了生活質量。
村民居民區(編輯網摘)
我有時在家待久了悶得慌,想出去村裡走一走,透透空氣練練腿,會會朋友散散心。出得門來,順著六段希望路由東向西一路走去,兩公裡多的柏油馬路,兩旁連著九個村民組大片居民區,昔日破舊又熟悉的印象全然不復存在,整街整巷被錯落有致的各式新建房所代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根本分不清哪個是原來的張家,哪個是以前的李家。
生活質量方面也越來越有提高,家家建新房屋時都裝有洗浴設施、抽水馬桶、大大方便了生活起居。
房屋裡外彩漆粉刷,院內院外樹叢花錦,走進網格式的六、七段,整齊劃一、乾淨敞亮。
農家生活融入城市才有的現代文明的成分,是現今農村一大進步。有了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優化,六、七段村隨之出現的是 「三多」,這就是:近幾年農民在城市學區買樓房的增多;小車擁有量增多;子女上大學的增多。
面對這些數不清的新變化新氣象,給我的感觸頗多,這都是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好處,是經濟富裕、思想觀念改變產生的必然結果。作為農民最好的回報是,以這幾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巨大變化,作為獻禮,來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分時節的伊犁天高氣爽,豔陽和煦。巍峨雄壯的天山,靜靜流淌的伊犁河,不知不覺中披上了金色的秋裝,襯託著伊犁大地的絢麗多彩,塞外江南伊犁更加美麗多姿,使人心醉。
秋天,踏實而豐碩、豐滿而厚重、多彩而浪漫、是一年裡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光!
2019.9 .15.
作者馬秉武簡介
回族,1948年3月出生。伊寧市英也爾鎮六段小學退休語文教師。曾有短篇小說發表,有二十多年業餘通訊員經歷。
本期編輯:孫建國
關注【伊犁老故事】,
查看「全部消息」或
「伊犁老故事」叢書(電子版)
回看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