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是第二篇膠片相機分類介紹
書接上文(文章連結):在各種類型的膠片相機中,最終擊敗了其他品類、佔據了專業攝影的統治地位,並且涵蓋了110、APS、135和120等畫幅規格的,便是單眼相機了。實際上在全畫幅微單相機推出之前,單眼相機的這種王者寶座顯然還是不可動搖的。於是,作為膠片相機分類介紹文章的第二篇,本文我們就來談談單眼相機這個品類。
啥是單眼相機?
單眼相機的結構主要體現在單鏡頭+反光鏡取景上,至於如何取景則並不是必要條件,譬如120中畫幅單眼相機就有很多採用的是類似於雙反相機的腰平取景拍攝方式。實際上「單反結構」甚至在膠片相機出現之前很早就有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結構類似於120單眼相機,也就是前些天因為周杰倫新歌MV而爆紅的哈蘇503CW相機那樣、用於臨摹寫生的暗箱。攝影術和相機發明後,十九世紀就有了一些採用單反結構的相機出現,但並不夠成熟,使用起來也非常麻煩。
真正意義上現代單眼相機的鼻祖,是1936年推出的Kine Exakta。這款相機採用了腰平取景器,使用的是柯達才推出不長時間的135膠捲,不過每次拍攝時反光板還不能自動復位。而到了1939年,德國KW公司推出的Praktiflex單眼相機實現了反光板自動回落的功能。歷史來到了1949年,單眼相機的發展又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戰後分家的東德蔡司推出了Contax S,機頂的五稜鏡設計實現了上下左右都是正的眼平取景,這一設計也一直被延續至今。
不過此後,膠片單眼相機歷史進程的推進者們,就從歐洲廠商變為了日本企業。以賓得、美能達、尼康為首的諸多廠商開始意識到單眼相機相較於旁軸相機和雙反相機的優勢,便紛紛將重心移動到這上面來,於是單眼相機的功能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反光板自動回彈、TTL測光、自動曝光、程序自動曝光、自動對焦、純電子化卡口等諸多功能讓膠片單眼相機的拍攝更加自動化、專業化,拍攝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在膠片時代末期各大廠商推出的一系列專業級別自動化單眼相機,譬如尼康F5、佳能EOS 1v、美能達α7之類,除了照片記錄介質不一樣之外,試用體驗和今天的數碼單眼相機相比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經典單眼相機陳列:
1賓得PENTAX
2尼康Nikon
3佳能Canon
4美能達MINOLTA
5奧林巴斯OLYMPUS
6哈蘇Hasselblad
7瑪米亞Mamiya